從《為什麼哲學思考?》談那無法被理解的,就是它可被理解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本書作者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副標題為:「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大一學生的四堂講課」,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是給哲學研究生的四堂課吧XD。哲學本身是一門後設的學科,本書試圖後設哲學思考的思考、試圖找到哲學的「合法性」(Inprinciple,由哲學把關,成為知覺的來源)。關於《為什麼哲學思考》的四堂課分別為:1.為什麼欲望。2.哲學與起源。3.關於哲學的言說。4.關於哲學與行動。以下依序說明之:


  1.為什麼欲望。


  李歐塔受拉岡(Lacan, 1901- 1981)精神分析的影響(曾在拉岡的課堂上研讀佛洛伊德),以「欠乏」作為哲學思考的欲望。何謂欲望?李歐塔認為:「欲望的本質乃建基於合併了『現前』與『不在』的結構中。」、「欲望正是那將『現前』與『不在』併合一起但又不讓它們彼此混淆的那個力量。」、「欲望同時是男人與女人,亦即是生與死併存重疊。」由此可知,正是欠乏、不在、缺席的欲望,讓「存有」、「存在」有被思考、追求、現前呈顯的可能。欲望的運動(過程)所併合的「不在」與「現前」,不是統一,而是互為因果、互為表裡的併合。而哲學作為一愛智的欲望,該欲望合併了愛智的「不在」與「現前」。智慧的「不在」與「現前」在於,智慧(欲望)永遠無法確切地理解自身,它總是丟失(欠乏、死)的狀態且需要再次被尋獲(思考、生)。哲學思考,思考(呈顯)愛智的欲望,愛(欲望)正是哲學的根源與開展。


  2. 哲學與起源


  然而,欲望又是如何開始的?何謂欲望的欲望、「第一因」的欲望?李歐塔認為:「因為統一性已經喪失,所以有了哲學思考的必要性,哲學的起源,就是『一』的喪失,就是意義的死亡。」、「二分法就是人們對哲學需求的起源。」這邊的統一性宛如李歐塔在《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中的大敘事(grand narration),即「完整」的知識、作為一切小敘事合法化的基礎。當「一」(如黑格爾的精神化)失去了,於是產生了「統一性」的欲望,即因為統一性的不在,而追求統一性的存在、現前。統一性的喪失、將統一性二分為不在與存在,便是欲望的動機、哲學的起源。哲學思考不同於學習哲學,學習哲學是學習哲學家對愛智欲望的結果,哲學思考則是每個人自身面對欲望的行動。我們都是永恆的哲學思考初學者,藉由不斷將思想拆解又重新開始,思考著其身處時代的問題(欠乏)與精神(現前)。哲學(思考)就是歷史,哲學(思考)的起源就是在今天。


  3. 關於哲學的言說


  李歐塔認為:「講述某事物、為它命名,就意味著正在創造該事物。」、「在對話中,對方的存在,及其理性與激情也在在參與其中。」、「共同對話的『他者』也同時是我。」哲學的言說是意義的言說,即與他者共構的言說。在言說之前,意義尚不存在、是醞釀著存在。正是哲學的言說創造了哲學、創造了意義。並隨即在與他者的對話中,共同改變意義、補充意義、延續意義。愛因斯坦認為:「在宇宙中,那無法被理解的,就是它可被理解。」正是因為「不理解」(不在)才有透過哲學的言說、對話(現前)被理解的可能。


  4. 關於哲學與行動


  哲學的行動除了言說,還有哪些?李歐塔認為:「哲學能夠在這『欠乏』中建築一個不屬於人間的,也就是形而上的世界,亦即一個另外的地方、超越的彼岸。」、「當改變世界的思潮言論正在滋生、反省;正在蠢蠢欲動時,世界本身已經開始變革了。」思想=言說=意義。透過哲學思考解釋世界(意義),便是改變世界(意義)。哲學思考在「欠乏」中創造一個形上學的世界、後設的世界,以反省、解釋、賦予世界意義。而哲學思考不同於意識形態的差別在於,意識形態是哲學思考的死亡,意識形態不再有變化、不再欠乏,意識形態提供答案而不提供問題(欠乏)的思考(現前)。故哲學思考是永遠的欠乏、永遠無法沉澱出肯定結論的論述、永遠的丟失語尋獲、永遠的解構與重構、永遠的行動。


  綜上,為什麼哲學思考?我想李歐塔想對小大一生說的是,學習哲學不一定就是哲學思考。哲學課第一堂課常問的「什麼是哲學?」的哲學不過是一個既定的、描述性的答案。然而,哲學思考卻是真真實實的行動。面對我們逐漸在資本主義下物質欲望的欠乏與實現(消費)間,混淆了自由、混淆了行動的意義。正是透過思考「哲學思考」,思考永遠欠乏的思考,看似停滯不前,卻又指向改變世界的可能方向。事實上,我們都是天生的哲學家,如何不去哲學思考?

2021/5/11

avatar-img
49會員
57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在建築的相關國家考試中,不管是建築師或公務人員高考,〈國土計畫法〉(下稱〈國土法〉)、〈區域計畫法〉(下稱〈區計法〉)、〈都市計畫法〉(下稱〈都計法〉)等計劃法規都是必考題。然而,考試歸考試,即便通過考試,在背誦計劃法規之餘,我們真的理解該法為何而設?為何重要?以及實務上解決了什麼問題、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本展覽主要想回答兩個問題,1. 何謂粗獷主義?及2. 為何要拯救粗獷主義建築?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奧利佛‧艾爾瑟在展中表示了其答案,1. 何謂粗獷主義?1955年,英國建築評論家Reyner Banham創造了「新粗獷主義(New Brutalism)」一詞,並定義粗獷主義三大特徵為:
  在談實用主義的建築法規之前,必須先談何謂實用主義的法律?法律難道也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嗎?沒錯,實用主義者認為:「法律的生命並非邏輯,而是經驗。」   為何法律的生命非邏輯而是經驗?因為法官的任何判決,必然是先決定了某方面的可能性,然後才依法推論。此決定便是透過每個法官不
  談實用主義的建築藝術之前,必須先談談何謂實用主義的藝術?在《經驗與教育》中,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 引用了林肯對於民主的說法,稱「教育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Education is of, by, for experience.)教育即經驗、教育即
  在建築的相關國家考試中,不管是建築師或公務人員高考,〈國土計畫法〉(下稱〈國土法〉)、〈區域計畫法〉(下稱〈區計法〉)、〈都市計畫法〉(下稱〈都計法〉)等計劃法規都是必考題。然而,考試歸考試,即便通過考試,在背誦計劃法規之餘,我們真的理解該法為何而設?為何重要?以及實務上解決了什麼問題、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本展覽主要想回答兩個問題,1. 何謂粗獷主義?及2. 為何要拯救粗獷主義建築?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奧利佛‧艾爾瑟在展中表示了其答案,1. 何謂粗獷主義?1955年,英國建築評論家Reyner Banham創造了「新粗獷主義(New Brutalism)」一詞,並定義粗獷主義三大特徵為:
  在談實用主義的建築法規之前,必須先談何謂實用主義的法律?法律難道也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嗎?沒錯,實用主義者認為:「法律的生命並非邏輯,而是經驗。」   為何法律的生命非邏輯而是經驗?因為法官的任何判決,必然是先決定了某方面的可能性,然後才依法推論。此決定便是透過每個法官不
  談實用主義的建築藝術之前,必須先談談何謂實用主義的藝術?在《經驗與教育》中,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 引用了林肯對於民主的說法,稱「教育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Education is of, by, for experience.)教育即經驗、教育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舉出理論,在某些狀況下,不能證明「某類型事物」的「真假」性
Thumbnail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非常適合初學者的哲學入門書籍,以視覺化方式介紹哲學概念,並且包含了許多關於西方哲學史的人物介紹。對於想要以輕鬆方式瞭解哲學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本文將從書籍基本介紹、推薦的五大原因、個人心得等面向來介紹此書籍。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Thumbnail
「阿原來,是因為某種原因,但總而言之,我開始愛上了智慧愛上了思考這件事情啊」 philosophy是在還未被命名為philosophy的活動中體察到自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舉出理論,在某些狀況下,不能證明「某類型事物」的「真假」性
Thumbnail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非常適合初學者的哲學入門書籍,以視覺化方式介紹哲學概念,並且包含了許多關於西方哲學史的人物介紹。對於想要以輕鬆方式瞭解哲學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本文將從書籍基本介紹、推薦的五大原因、個人心得等面向來介紹此書籍。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Thumbnail
「阿原來,是因為某種原因,但總而言之,我開始愛上了智慧愛上了思考這件事情啊」 philosophy是在還未被命名為philosophy的活動中體察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