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為什麼哲學思考?》談那無法被理解的,就是它可被理解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本書作者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副標題為:「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大一學生的四堂講課」,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是給哲學研究生的四堂課吧XD。哲學本身是一門後設的學科,本書試圖後設哲學思考的思考、試圖找到哲學的「合法性」(Inprinciple,由哲學把關,成為知覺的來源)。關於《為什麼哲學思考》的四堂課分別為:1.為什麼欲望。2.哲學與起源。3.關於哲學的言說。4.關於哲學與行動。以下依序說明之:


  1.為什麼欲望。


  李歐塔受拉岡(Lacan, 1901- 1981)精神分析的影響(曾在拉岡的課堂上研讀佛洛伊德),以「欠乏」作為哲學思考的欲望。何謂欲望?李歐塔認為:「欲望的本質乃建基於合併了『現前』與『不在』的結構中。」、「欲望正是那將『現前』與『不在』併合一起但又不讓它們彼此混淆的那個力量。」、「欲望同時是男人與女人,亦即是生與死併存重疊。」由此可知,正是欠乏、不在、缺席的欲望,讓「存有」、「存在」有被思考、追求、現前呈顯的可能。欲望的運動(過程)所併合的「不在」與「現前」,不是統一,而是互為因果、互為表裡的併合。而哲學作為一愛智的欲望,該欲望合併了愛智的「不在」與「現前」。智慧的「不在」與「現前」在於,智慧(欲望)永遠無法確切地理解自身,它總是丟失(欠乏、死)的狀態且需要再次被尋獲(思考、生)。哲學思考,思考(呈顯)愛智的欲望,愛(欲望)正是哲學的根源與開展。


  2. 哲學與起源


  然而,欲望又是如何開始的?何謂欲望的欲望、「第一因」的欲望?李歐塔認為:「因為統一性已經喪失,所以有了哲學思考的必要性,哲學的起源,就是『一』的喪失,就是意義的死亡。」、「二分法就是人們對哲學需求的起源。」這邊的統一性宛如李歐塔在《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中的大敘事(grand narration),即「完整」的知識、作為一切小敘事合法化的基礎。當「一」(如黑格爾的精神化)失去了,於是產生了「統一性」的欲望,即因為統一性的不在,而追求統一性的存在、現前。統一性的喪失、將統一性二分為不在與存在,便是欲望的動機、哲學的起源。哲學思考不同於學習哲學,學習哲學是學習哲學家對愛智欲望的結果,哲學思考則是每個人自身面對欲望的行動。我們都是永恆的哲學思考初學者,藉由不斷將思想拆解又重新開始,思考著其身處時代的問題(欠乏)與精神(現前)。哲學(思考)就是歷史,哲學(思考)的起源就是在今天。


  3. 關於哲學的言說


  李歐塔認為:「講述某事物、為它命名,就意味著正在創造該事物。」、「在對話中,對方的存在,及其理性與激情也在在參與其中。」、「共同對話的『他者』也同時是我。」哲學的言說是意義的言說,即與他者共構的言說。在言說之前,意義尚不存在、是醞釀著存在。正是哲學的言說創造了哲學、創造了意義。並隨即在與他者的對話中,共同改變意義、補充意義、延續意義。愛因斯坦認為:「在宇宙中,那無法被理解的,就是它可被理解。」正是因為「不理解」(不在)才有透過哲學的言說、對話(現前)被理解的可能。


  4. 關於哲學與行動


  哲學的行動除了言說,還有哪些?李歐塔認為:「哲學能夠在這『欠乏』中建築一個不屬於人間的,也就是形而上的世界,亦即一個另外的地方、超越的彼岸。」、「當改變世界的思潮言論正在滋生、反省;正在蠢蠢欲動時,世界本身已經開始變革了。」思想=言說=意義。透過哲學思考解釋世界(意義),便是改變世界(意義)。哲學思考在「欠乏」中創造一個形上學的世界、後設的世界,以反省、解釋、賦予世界意義。而哲學思考不同於意識形態的差別在於,意識形態是哲學思考的死亡,意識形態不再有變化、不再欠乏,意識形態提供答案而不提供問題(欠乏)的思考(現前)。故哲學思考是永遠的欠乏、永遠無法沉澱出肯定結論的論述、永遠的丟失語尋獲、永遠的解構與重構、永遠的行動。


  綜上,為什麼哲學思考?我想李歐塔想對小大一生說的是,學習哲學不一定就是哲學思考。哲學課第一堂課常問的「什麼是哲學?」的哲學不過是一個既定的、描述性的答案。然而,哲學思考卻是真真實實的行動。面對我們逐漸在資本主義下物質欲望的欠乏與實現(消費)間,混淆了自由、混淆了行動的意義。正是透過思考「哲學思考」,思考永遠欠乏的思考,看似停滯不前,卻又指向改變世界的可能方向。事實上,我們都是天生的哲學家,如何不去哲學思考?

2021/5/1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54會員
590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2/09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Thumbnail
2025/02/09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Thumbnail
2024/12/20
  什麼是無限?《無限旅程》(A TRIP TO INFINITY)為Netflix於2022年上檔的紀錄片,內容訪問物理、數學、哲學等領域專家,對於「無限」的看法。   首先,如何想像無限?先試著在心中想像一個最大、最大、最大的數,然而,該數相較於無限,如同想像一個最小、最小、最小的數一
Thumbnail
2024/12/20
  什麼是無限?《無限旅程》(A TRIP TO INFINITY)為Netflix於2022年上檔的紀錄片,內容訪問物理、數學、哲學等領域專家,對於「無限」的看法。   首先,如何想像無限?先試著在心中想像一個最大、最大、最大的數,然而,該數相較於無限,如同想像一個最小、最小、最小的數一
Thumbnail
2024/12/09
  感謝實踐建築系分享郭孟芙的演講,演講中點到許多建築設計根深蒂固的問題,本文的批評並非針對孟芙(雖然同為淡江畢業但我也不認識),而是藉由演講點出建築設計東西方理論與實務的普遍問題——沒有時間。   在理解何謂真正的時間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何謂建築設計的時間?以演講中提到設計手法為例,至少
Thumbnail
2024/12/09
  感謝實踐建築系分享郭孟芙的演講,演講中點到許多建築設計根深蒂固的問題,本文的批評並非針對孟芙(雖然同為淡江畢業但我也不認識),而是藉由演講點出建築設計東西方理論與實務的普遍問題——沒有時間。   在理解何謂真正的時間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何謂建築設計的時間?以演講中提到設計手法為例,至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2024之小幸運! 昨天回小窩路上,去取了一本書! 這本是「他者的消失」是之前上哲學課,紀老師課堂上大家一起在討論的一個德國新生代哲學家,主要探討列維納斯的他者哲學,與現代社會的他者消失、同質化、扁平化的問題。 之前想要買這本書,能找的網路書店、實體書店居然全部沒貨!!整個扼腕!
Thumbnail
2024之小幸運! 昨天回小窩路上,去取了一本書! 這本是「他者的消失」是之前上哲學課,紀老師課堂上大家一起在討論的一個德國新生代哲學家,主要探討列維納斯的他者哲學,與現代社會的他者消失、同質化、扁平化的問題。 之前想要買這本書,能找的網路書店、實體書店居然全部沒貨!!整個扼腕!
Thumbnail
前言   本書於1965年出版,為法國哲學家呂格爾(Paul Ricœur, 1913-2005)奠定了歷史哲學家的地位。本書共由17篇論文集構成,分別為:第一章歷史知識中的真理,第一部分:批判的觀點:1.〈在歷史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2.〈哲學史跟真理的統一〉、3.〈對哲學史跟知識社
Thumbnail
前言   本書於1965年出版,為法國哲學家呂格爾(Paul Ricœur, 1913-2005)奠定了歷史哲學家的地位。本書共由17篇論文集構成,分別為:第一章歷史知識中的真理,第一部分:批判的觀點:1.〈在歷史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2.〈哲學史跟真理的統一〉、3.〈對哲學史跟知識社
Thumbnail
講者:許綺玲(中央法文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 張雅婷(中央法文助理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語文與文學博士)今早身體不適,不克出席 許綺玲老師,翻譯有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明室:攝影札記》、培瑞克的《W或童年回憶》、《空間物種》 1. 本次演講介紹巴特談論攝影的四本
Thumbnail
講者:許綺玲(中央法文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 張雅婷(中央法文助理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語文與文學博士)今早身體不適,不克出席 許綺玲老師,翻譯有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明室:攝影札記》、培瑞克的《W或童年回憶》、《空間物種》 1. 本次演講介紹巴特談論攝影的四本
Thumbnail
  《Khôra》副標題為「對柏拉圖《蒂邁歐篇》的解構」,本書為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於1987年完稿、1993年出版的著作。重新解構、詮釋西方傳統哲學(柏拉圖主義)從未思考、忽略的二元之外的第三類─「Khôra」。   首先,何謂解構?解構不是
Thumbnail
  《Khôra》副標題為「對柏拉圖《蒂邁歐篇》的解構」,本書為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於1987年完稿、1993年出版的著作。重新解構、詮釋西方傳統哲學(柏拉圖主義)從未思考、忽略的二元之外的第三類─「Khôra」。   首先,何謂解構?解構不是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副標題為:「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大一學生的四堂講課」,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是給哲學研究生的四堂課吧XD。哲學本身是一門後設的學科,本書試圖後設哲學思考的思考、試圖找到哲學的「合法性」(Inprinciple,由哲學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副標題為:「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大一學生的四堂講課」,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是給哲學研究生的四堂課吧XD。哲學本身是一門後設的學科,本書試圖後設哲學思考的思考、試圖找到哲學的「合法性」(Inprinciple,由哲學
Thumbnail
批判思考與理論形塑的目的是為大眾、研究者或不同觀點的他人提供思考路徑。 文學理論通常和哲學思考脣齒相依,因為文學承載了當時的社會思想、心理與價值觀等等。文本是鏡子,反映了世界、作者與讀者。
Thumbnail
批判思考與理論形塑的目的是為大眾、研究者或不同觀點的他人提供思考路徑。 文學理論通常和哲學思考脣齒相依,因為文學承載了當時的社會思想、心理與價值觀等等。文本是鏡子,反映了世界、作者與讀者。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德,他在本書中主要探討有關於文學書的看法,並且用一些西方的文學和文學家的看法作為舉例,以下我列出一些書中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德,他在本書中主要探討有關於文學書的看法,並且用一些西方的文學和文學家的看法作為舉例,以下我列出一些書中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