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杜蘭朵公主:蒙古的公主戰士,忽圖倫】

【真.杜蘭朵公主:蒙古的公主戰士,忽圖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名聞遐邇的義大利歌劇主角杜蘭朵公主,原型是來自於十三世紀的蒙古帝國公主,忽圖倫。他的父親是忽必烈大汗的死敵,海都。

杜蘭朵公主。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Poster Turandot.jpg"

杜蘭朵公主。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Poster Turandot.jpg"


忽圖倫自小受訓練,騎馬、射箭、乃至於摔角樣樣精通,摔角技術據說高到可以擊敗久受訓練的男性戰士。蒙古軍隊在中亞打仗,忽圖倫同樣騎馬上陣。海都極為喜愛這個女兒,在政治上遇到難題時,也經常徵詢忽圖倫的意見。

劇中的杜蘭朵公主雖然是源自於忽圖倫,但當然跟忽圖倫完全不像。至少最後王子想要強吻杜蘭朵時,真正的忽圖倫大概會直接痛扁王子一頓。

蒙古到現在還是非常喜愛這個傳奇公主。前幾年還為她拍了個電影。就是下面附圖的海報。我沒看過,歡迎有看過的人分享下經驗。

忽圖倫的電影:女戦士クトゥルン モンゴル帝国の美しき末裔。圖片來源:Amazon, "女戦士クトゥルン モンゴル帝国の美しき末裔"

忽圖倫的電影:女戦士クトゥルン モンゴル帝国の美しき末裔。圖片來源:Amazon, "女戦士クトゥルン モンゴル帝国の美しき末裔"

資料來源:

英文維基百科條目,"Khutulun"

avatar-img
熱帶島嶼人的多語練習帳 的沙龍
175會員
608內容數
熱帶島嶼人的部落格。內容以語言、歷史以及語言學習技法為主。歡迎支持、訂閱或付費贊助,謝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聖彼得堡雖然是彼得大帝下令修建的新都,但這個名字其實來源自彼得大帝最初於此地建造的堡壘(citadel),「彼得保羅要塞」。 這個要塞的名字,又是來自於基督教聖人「聖彼得」和「聖保羅」,兩位同時也是聖彼得堡的守護聖人。換言之,聖彼得堡是用城市守護聖人之一聖彼得命名的。 基於彼得大帝的名字也是來自
「magazine」其實來自於阿拉伯語「makhāzin」(مخازن),本來的意思是「儲藏室、倉庫」,特別是「武器庫」。這個字先進入中古法語和義大利語中,分別變成了「magasin」和「magazzino」,然後才進入了英語:「magazine」。「magazine」作為雜誌的時候,意思實際上是「
大家可能知道,航行到美洲的大探險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西語:Cristóbal Colón)與西班牙王室不歡而散,死時債台高築。聽起來像是一個家族暴起暴落的故事,哥倫布之名該從此掃入歷史灰燼之中。 然而其實並沒有。 哥倫布死後,儘管不大甘願,西班牙王室依然承認其家族成員在美洲能繼承一些他的權利。
「斯拉夫」(Slav)可能來源自斯拉夫諸語中的「話語」(slovo),斯拉夫人的意思其實是「會說話的人」。也可能來自於榮耀(slava),在這個意義下斯拉夫人就是「榮耀之人」。 反過來就是,痾,不會說話的人。「němьcь」,基於地緣上斯拉夫人經常接觸到的人群是日耳曼系的族群,「němьcь」通常
從十七世紀中葉開始,德里正式名稱叫「沙賈汗納巴德」(Shahjahanabad )。原因很簡單,帝國統治的核心城區,是由蒙兀兒第五代皇帝沙賈汗下令修建,於1648—1649年完工。這個城區就以皇帝的名字命名。在波斯語中,「-abad」的字尾是指「居住區域、城鎮」的意思,「沙賈汗納巴德」意思就是「沙賈
18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支配日益強盛。正當英國殖民者志得意滿、認為他們穩坐印度江山之時,他們麾下絕大多數的印度兵(Sepoy),忽然譁變。一群印度兵衝進衰亡的蒙兀兒帝國首都,德里,擁立八十二歲的末代皇帝巴哈都爾沙二世為首,號召一場驅逐英國人的聖戰。幾乎摧毀大英殖民帝國的大起義,於焉開始。
聖彼得堡雖然是彼得大帝下令修建的新都,但這個名字其實來源自彼得大帝最初於此地建造的堡壘(citadel),「彼得保羅要塞」。 這個要塞的名字,又是來自於基督教聖人「聖彼得」和「聖保羅」,兩位同時也是聖彼得堡的守護聖人。換言之,聖彼得堡是用城市守護聖人之一聖彼得命名的。 基於彼得大帝的名字也是來自
「magazine」其實來自於阿拉伯語「makhāzin」(مخازن),本來的意思是「儲藏室、倉庫」,特別是「武器庫」。這個字先進入中古法語和義大利語中,分別變成了「magasin」和「magazzino」,然後才進入了英語:「magazine」。「magazine」作為雜誌的時候,意思實際上是「
大家可能知道,航行到美洲的大探險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西語:Cristóbal Colón)與西班牙王室不歡而散,死時債台高築。聽起來像是一個家族暴起暴落的故事,哥倫布之名該從此掃入歷史灰燼之中。 然而其實並沒有。 哥倫布死後,儘管不大甘願,西班牙王室依然承認其家族成員在美洲能繼承一些他的權利。
「斯拉夫」(Slav)可能來源自斯拉夫諸語中的「話語」(slovo),斯拉夫人的意思其實是「會說話的人」。也可能來自於榮耀(slava),在這個意義下斯拉夫人就是「榮耀之人」。 反過來就是,痾,不會說話的人。「němьcь」,基於地緣上斯拉夫人經常接觸到的人群是日耳曼系的族群,「němьcь」通常
從十七世紀中葉開始,德里正式名稱叫「沙賈汗納巴德」(Shahjahanabad )。原因很簡單,帝國統治的核心城區,是由蒙兀兒第五代皇帝沙賈汗下令修建,於1648—1649年完工。這個城區就以皇帝的名字命名。在波斯語中,「-abad」的字尾是指「居住區域、城鎮」的意思,「沙賈汗納巴德」意思就是「沙賈
18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支配日益強盛。正當英國殖民者志得意滿、認為他們穩坐印度江山之時,他們麾下絕大多數的印度兵(Sepoy),忽然譁變。一群印度兵衝進衰亡的蒙兀兒帝國首都,德里,擁立八十二歲的末代皇帝巴哈都爾沙二世為首,號召一場驅逐英國人的聖戰。幾乎摧毀大英殖民帝國的大起義,於焉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