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很有憧憬的身分,代表著成熟、獨立、有餘裕,但是大人的定義是什麼? 達成哪些條件才算是成為一個大人? 我到現在還是沒有標準答案。不論職場上情緒管理極差的主管、或是離不開家的媽寶男友,對我來說這些都不是理想的大人。
雖然不知道我是否能成為其他人所憧憬的大人、或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至少不想成為「當初自己所討厭的大人」,也會有些希望自己能更早知道的事,因此現在30代的自己準備來拜讀50代的松浦彌太郎在2017年寫下的書。
本次閱讀的是《松浦彌太郎的大人學: 突破自我框架的基本實踐》,中文將書名翻譯的相當有魅力,實際上的日文書名是:おとなのきほん 自分の殻を破る方法,意即:大人的基本 突破自我框架的方法,「大人學」這個揣摩很不錯,不過我想學習外文的好處,就是能夠不仰賴譯者、可以靠自己的語感及視角理解作者的想法,重點其實是「基本」這2個字。
過去我偶爾聽過松浦弥太郎(Matsuura Yataro)這個人,但對於他做過什麼事其實一知半解。透過這次機會好好查詢了一下,融合書中自述,拼湊出我對松浦先生的第一印象。
出生於1965年東京的松浦先生,儘管高中還沒畢業,在17歲還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時遇見了Henry Miller的《北迴歸線》,感受到了被文字觸電的威力、認知文字可能改變某人一生的潛力後,松浦先生決定申請休學前往美國。(所以松浦先生學歷不高喔)
松浦先生在美國做了什麼呢?這段很有趣,因此我想寫下來,在美國接觸書店文化後,松浦先生將不錯的舊雜誌帶回日本,介紹並銷售給創作者們,再將收入做為資金再次前往美國,只是分享刊物是不夠的,松浦先生還會將旅途上的故事作為最新情報分享給對方,這也成為松浦先生開始受邀於刊物*上連載隨筆的契機。(*cafe vivement dimanche)
1996年回到日本後,松浦先生在中目黑開了一間二手書店Bookellers,2003年開了以自由為主題的COW BOOKS。看到這裡,感覺這是一個家庭背景不錯、可以到海外任性的少爺故事吧? 不過當時剛回到日本30歲的松浦先生,據書中描述,他明明擁有比他人更新的美國情報,有野心也有夢想,但他卻有2次付不出每月4萬5千日圓房租的紀錄,連太太都拜託他去找份有固定薪水的工作,他回想起當時感到很不甘心。
然而為了喜愛的文字工作,松浦先生請求太太給他1年的時間,每個禮拜3天帶書兜售、4天在建築工地打工,即便到現在,他仍然是懷著無論怎樣也別忘記當時的生活與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再回去的恐懼,如今用盡全力努力愉快工作。(這段讓我想起工作聚會,一位20世代妹妹同事詢問財務長,興趣跟專業不一樣怎麼辦? 我現在想著,那肯定是你的興趣不夠強烈到你願意放棄目前不是太滿意但是舒適的生活吧?)
帶了一點松浦先生細緻的人生甘苦談,接著簡短列出他的經歷:2006年擔任雜誌暮しの手帖(生活手帖)的總編輯,2015年轉擔任食譜分享網站クックパッド(Cookpad)的總編輯,同年7月在該網站經營くらしのきほん(生活的基本)的連載,有從實體刊物轉戰電子刊物的創新經驗,並出版了相當多本著作。
本書內容匯總了作者於社區廣播電台渋谷のラジオ中放送的節目《松浦弥太郎の50歳のきほん》,以其中第1集至第14集為基礎,經作者大幅修改及補充而成。
活在大人生涯的中段,心中若存在著基本,就能夠冒險,不怕迷路。
大人=基本:基本永遠都是嶄新的
松浦先生在書中一開始就提到最喜歡「基本」,因為基本是沒有任何累贅、經過刪減後留下最低限度的東西,基本代表嶄新、基本代表簡單。看到這裡,你是否覺得還是沒有聽懂到底松浦先生想表達什麼(笑),基本為什麼會是新事物呢?
我反覆讀著文句,以下是我自己的詮釋:隨著生活前進,我們會一直邂逅新的事物,當附加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多時,我們必須要再次精煉與刪減不必要的東西,這樣留下的基本會是一個全新精煉後的基本,而我們會帶著這樣簡單的基本與新事物相遇;這樣不斷重複的過程,讓你的基本不斷改變、因此永遠是嶄新的,你的基本也能因此保持簡單、不致發散或混濁,這樣生活才有明確的依據,越純粹的東西也有助於與人溝通。
舉例來說,松浦先生認為時間很重要,把時間用在什麼事情上更重要,成為大人之後,決定做/不做的事、去蕪存菁後,就能替自己訂立每天基本的排程,像是:確保睡眠時間等等,我認為隨著年紀,自己認為重要的「基本」一定會不斷改變。但是感到迷惘難以決定時,不如試著放掉力氣漂浮吧,因為隨時間流逝、不得不下決定的時間點一定會來臨,為了迎接這種時刻,放鬆力氣,預先調整好狀態很重要。
關於基本這件事,也歡迎閱讀我之前寫過的読感|《品味,從知識開始》品味並非天生,只要學習人人都能擁有 ,水野學先生對於創新之前要先了解基本之必要,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大人的溝通方式:幽默+知識 ft.體貼用心
職場上有種人令我很欽佩,就是能夠用體面且略帶幽默的方式回覆他人,既不冒犯他人又能適度調節現場溫度,這樣的能力與反應方式是我仍做不太到的,尤其是在有很多人的場合,可能也跟我想展現的形象有關,不過私下人數少的場合倒是沒有問題,不知道是不是跟自己I人特質有關,這是我近期留意到很想改進自己的一點。
松浦先生在書中提到,年過50歲,如果繼續保持嚴肅認真、有條不紊,說不出半個笑話的人,魅力會減半(歪)。他提到一些例子,像是與人喝酒吃飯不要老是抱怨工作、發洩不滿與憤怒、或是炫耀自己,即便在網路世界也不該說髒話、要不帶惡意。平常就應該發揮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洞察力,不是去觀察別人並將對方幫成笨蛋,而是用幽默的角度詮釋日常生活、將其當作寶物儲存下來分享給他人,並且注意用字遣詞、保持謹慎但不嚴肅的自然態度,這樣對對方的服務態度及體貼用心,就是十足的大人風格。
我過去的幽默方式比較偏犀利,但我不確定這是否有對任何人造成負面的評判,我想這可能是自己在未來要留意的。
大人的理財:把自己當公司經營
日本有一種默契,認為錢是骯髒的,不可以談錢的問題。我這才明白,加上泡沫經濟,使得日本人儲蓄率高,投資股票及不動產風氣不若台灣,但松浦先生認為錢是支撐工作及生活的根本,學習如何與錢打交道是很重要的。
松浦先生每年會先訂定年度預算,用預估的年收入去分配支出,他將支出分成消費、浪費、儲蓄及投資,唯一能讓錢產生最大效益的是投資。他對擴大營收的想法很簡單,只要工作量>可接的委託量,就能賺到最多錢,且必須做到讓客戶/公司的預期100%以上,只要工作成果超越對方的期待、就有機會接到下一份工作,所以提高營收=累積信用,換而言之,世界對你的信任增加、就會給你更多的錢,但你要如何用錢來回報世界的信任,反而是身為大人的責任,如何完成想挑戰的事、同時回報世界給予的信任,松浦先生認為這是身為大人的冒險。
這方面我也有所自省,過去我認為公司非常吝嗇、總是想將員工榨乾到最後一滴後拋棄,所以我總是抱持著公司給我多少錢、我就做多少事的想法,但是會不會其實是我自己仰仗公司品牌惰性生存、又怪公司不看重我給予升遷呢? 或許我必須思考靠著累積信用這點創建個人品牌及獲取各界的機會。
松浦先生另外也寫了一本《松浦彌太郎: 我對投資的想法》,書中也明確寫出希望「自己=品牌」,從事的職業就是自己的名字這樣的想法,運用時間又比運用金錢更重要,投資最重要的在於「有意義的使用」,以下整理幾點我覺得不錯的想法:
■ 有意識的培養習慣 (自我管理、包含體態) ■ 比起「什麼事」,「怎麼做」更加重要 (一周去3次健身房,比去健身房更明確) ■ 金錢是一種「票券」,由「社會」蓋上「信用」的票券交給你 ■ 收入=「感動X你打動的人的數量」 ■ 對待金錢要像對待喜歡的人,溫柔謹慎;對待工作則必須熱情(使命感)、行動力(尤其犯錯)和耐心(不是忍耐,而是努力管理情緒) ■ 在追求速度的世界,理解「等待很重要」,不可能馬上獲得碩大的報酬
包含今天的每一天,會延續成為自己的未來。
大人的生活態度:優雅的速度&時尚的內在
社會推崇積極工作與生活的人。松浦先生認為30及40世代適合積極全速奔跑(天啊? 我是不是太早放慢速度了),但是50世代後應該要放慢速度,這樣才是保養自己、持續跑更遠的秘訣;舉例來說,我可以用舒服的速度跑完馬拉松,不過努力一點的話、就可以用更快的速度完成,只不過可能會相當氣喘吁吁、姿勢歪斜,稱不上優雅。
松浦先生追求跑步的品質、而不是速度。他將這個觀念貫徹在工作、生活與人生,保持慢速、珍惜自己有限的能量,人生不需要每場比賽都贏,這樣才能長久維持自己想要工作及生活的風格,我認為這不是放慢速度,而是稱為保持優雅的速度。
有關內在部分,一部份是內心態度、一部份是指衣服下的那個內在。
1.重視結尾禮節,用心在工作的結束與收尾
做事情不會有澎湃的開頭、卻潦早結尾,以用餐來說,即便進食中都會好好擺放筷子,吃飽後也會好好說完「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謝謝招待),所有事物來自累積,一個結束、就是另一個開始,好好結束,能讓這些點變成線,一味追求數量、而切斷所有點的連結,既無趣又寂寞,我想這個觀念可以套用在各種人際關係上。
2.想要穿上喜歡的衣服,就去運動吧
松浦先生認為50代後大人的時尚,不是品質也不是搭配,是鍛鍊身體。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就會易胖、鬆弛、姿勢難看,不論買了多高檔的衣物穿搭在身上都不會好看,因此為了穿上喜歡的服飾,就要用心鍛鍊身體。
大人的平衡:斟酌多寡&濃淡&新舊
松浦先生提到自己在30幾歲時,每年都會回顧今年並寫下來年的具體目標,將紙摺起來放入錢包。但是到了50歲時卻停下了這個習慣,因為他找到了自己「基本」的目標-追求嶄新的目標,如果繼續寫的話,每年都會是一樣的內容,他認為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出正確的選擇很重要,因此大人有越來越多「不做的事」,只做必要的事。
大人總是有計畫,而且大人的計畫總是簡單。
年輕時考慮的是目標的數量,年紀漸長後,則開始考量到成果的濃淡,人的時間有限,目標數量一旦增加,每個目標能做到的深度一定有限,會受到濃度影響的話,目標的成敗用規模去思考就沒有意義了。
松浦先生認為,沒有人是堅強的人,只要是人類都很脆弱,身為一個文字工作者,如何用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文字、盡可能將資訊傳遞給最多的人,就是他在思考的多寡&濃淡。我想著這大概也是每個公司儘管身為小小螺絲釘也能思考的事情吧,做一件事情成效很好,但如果規模不夠,就算不上是重大的影響,評估專案成效應當是用規模X濃度來評量。
最後再次總結基本的涵義,我們前面提到「基本」是一種融合新事物後不斷精練的成果,其實也是一種維持新事物&舊事物之間的平衡,而這就是一種創新。以書中不斷提及的結交新朋友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總是把他人分類、只接觸某一群人,這自然會限制我們的成長,對松浦先生來說,基本最重要的就是不斷遇見新事物吧!
最後是我自己私心喜歡的部分-大人的秘密。
雖然松浦先生指的是每個人都有一些奇怪的嗜好,但那些是不需要對別人說明的,但我想著秘密是一種很神奇的存在,讓人覺得心癢卻誘人,而那種誘人會隨著秘密揭曉而消失,懷著秘密會不會是屬於大人的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