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是很虛無飄渺的東西
稍早做過教授訪談:他們認為現在的高中生談熱情太早。
或不要只說現在的學生,偶爾也會看到論壇出現七年級躺平的文章,他們可以在文內仔細羅列平日的所得、生活開支,在買房、結婚、生小孩都剔除並住在家裡的時候,才堪稱是人在過的生活。
我在想造成他們相對窮的原因,就是擺脫不了「受薪」二個字。
就像最近很常看到,有的大學生在勸部分人讀的科系可以「快逃」,該轉醫牙電資的就去;說實在除了有點本事創業的,應該還是停在受薪的概念裡,也有拿著比較多的薪水沒錯 ... 但就還是奴工。
就很殘酷,頂天還是那片天花板。
...
人會把苦過來的「成就」混淆成是「自己喜歡」。
其實這問題從前就沒有絕跡,但未來應該會變少。(少子化嘛)
就是很雞婆的一集,部分人不愛聽,以前聽過跑營隊的學姊表示:這二屆跑完都覺得好累不想做,但下次被問到還是乖乖加入;我本人呢,原先有被活動最後的收尾刺激到,好像一切很值得。
後來還是透過自主意識脫坑,不執著於活動資歷是因為:更多只是解脫。
這代表 ... 我們的感受可以被環境竄改,我們明知道一份工作屎的跟什麼一樣,結果看到薪資單還是可以告訴自己撐到領年終,然後每個月就是在接受 30 天的屎差,跟高興 1 天的薪水間輪迴。
人都還沒真的過勞,卻反覆在一個工作裡面投胎。
人生沒有熱情會怎麼樣嗎?
大概就是在對自己的生活賦予「積極」的意義吧。
會成為受薪階級,想法上不排除就是求學時期帶出來的社會習慣延續,學生時期做著合格的事情就有合格的成績,那工作就是做著合格的業務,然後拿著合格的薪水;只是有的人能力好一點,有辦法出格,所以加領一份紅包。
領薪層面來看,積極的爭取消極活著的條件,就是現今的大學生態。
社會觀念一直在灌輸大眾「生活有終點」,像一句名言:許多人的靈魂在出社會那刻就已經死去;而試圖挖掘熱情,最低層面或許是避免我們厭倦一成不變的生活,避免在高工時的綑綁下,慢慢變成我們不喜歡的大人。
熱情可能需要慢火熬煮,那如果只是先捅破生活這層窗紙的勇氣,應該還是有的吧。
...
餘下的空間你可以透過方格子既有功能,與我的內容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