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該獎勵還是懲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今天功課沒寫完,就不准你玩手機跟電腦。」   試問:玩手機或電腦當作獎勵適合嗎?我今天不玩手機就可以不用寫功課嗎?如果我功課寫到半夜1點我還能得到獎賞嗎?      「你做一件家事就獎勵10元。」   試問:家事本就是家人們該做的事,用金錢當作獎勵適合嗎?難道我不想賺錢就可以不用分擔家務?不然這樣好了,我給你10元,你去做!      能理解出發點都是好的,家長們就是想方設法要孩子動起來,最後無奈之下用錯方法了!   以上兩個例子是許多家裡的常態,可是當孩子不屑你的獎勵,當孩子對懲罰無感時,你是不是會更生氣?你又該如何應對?      其實獎懲制度有其必要性,但通常是維持社會秩序或上對下的處置,它不應該存在於家庭教育與親子教養的環境。   將士出征,凱旋而歸論功行賞;社會犯罪,依法判決嚴懲重罰,這些看似正常到不行的方式為何放在教養就有問題?      我覺得最大的差別是「容錯率」的問題。      在社會上犯錯要付出的代價較為昂貴,而家庭能有較友善的包容空間,但大多家長求好心切,遇到問題行為就馬上搬出獎懲制度,希望阻嚇孩子去做錯誤的事。   其實阿德勒心理學上,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有貢獻、被接納、有歸屬感的,自然能發自內心,主動改變行為模式。   如果總用獎懲制度來處理問題,久了,孩子習慣「他律」如何學會「自律」呢?   責任是孩子的,家長們本就不應該過度介入,爸媽唯一能做的就是討論、引導、修正,這樣才是教養的意義。   沒有經過討論與引導,急忙拿出獎懲要修正問題,那問題只會一再重複,不斷發生。      孩子是不是你越說他越故意?是不是總愛跟你唱反調?是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耳提面命卻不斷犯同樣的錯誤?

  發生這種情況,我會請家長們放慢腳步,重新檢視自己的做法是不是陷入不斷重複的漩渦之中,如果是,我建議改變做法:      1.用「鼓勵」取代「獎勵」   鼓勵是無條件的接納,看重過程的一環,這樣才能提高孩子「被接納」的感覺,才有從他律改為自律的機會。      我的孩子在考完期末考後跟我說:我們今天去吃大餐!   我一臉疑惑的看著他道:「喔?為什麼今天要特別去吃大餐?」   「因為我考100分啊!」

  我當下愣住,這就是他律的結果啊!   他習慣用獎懲機制來獲取物質,我不禁想,假設今天經濟困難無法滿足獎勵,他是不是會覺得又沒有獎勵,何必努力讀書考試?   反正獲得好成績又沒用!      我沉思了一下才回答他,我說:「孩子啊!我們今天會去吃大餐,但不是因為你考了100分,而是因為考完試,所以放鬆一下,好嗎?」   獎懲制度是有條件的給予,它重視結果,考完試放鬆吃大餐,則聚焦在過程,是肯定孩子投入考試的過程,不是結果。      2.用「正向提問」來討論,並引導孩子思考   孩子犯錯父母生氣人之常情,但孩子犯錯他自己不知道嗎?   我孩子常常在客廳打翻飲料,我數不出來幾次了,我從耐心處理到忍不住大罵、懲罰,但問題依舊沒有改善。   今天又發生了,我看著五歲的孩子一臉驚恐的望著我,我看見她眼底的恐懼,我明確知道她內心的害怕,害怕到她愣在原地動彈不得。   我想起好久以前的她,才剛學會不用學習杯喝水沒多久,卻手滑打翻了一地,但她不慌不忙的抽起衛生紙嘗試擦乾災難現場,那時候她不到兩歲。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我們以為她會改善的問題沒有改善,家長自然而然失去耐心,開始使用懲罰制度想改善問題。      到底是恐懼呆愣好?還是能解決問題好?   答案顯而易見,想到此處我馬上改變態度,我拿起抹布將飲料擦乾後,問她:「發生什麼事了?」   「我……我打翻……飲料。」我還沒罵她,她就已經快哭了。   「這樣啊!爸爸相信你不是故意的,可以告訴我發生什麼事讓妳打翻飲料嗎?」   「我在……我在看電視……」我很慶幸她沒有回答我不知道。   「原來是這樣,那下次喝飲料時妳知道該怎麼做嗎?」   「專心喝,不要看電視。」她的心情開始平復,她發現我沒有任何責備,恐懼褪下,開始在思考了。   「很好,妳很棒,知道發生問題該怎麼做,現在我擦乾了飲料,但地板還是黏的,妳知道該怎麼處理嗎?」   「知道!用水跟布布擦!」   「沒錯,那這抹布給你,去洗一洗,再將客廳黏黏的地方擦乾淨吧!」我可以幫忙,但她必須為她的行為學習負責。      過程中沒有責罰與謾罵,自那次之後孩子改善很多,至少打翻飲料她不再愣住,會飛快的抽衛生紙擋住飲料四散。

  正向提問是開放式的問句,能讓孩子去思考問題點,大多家長會用「為什麼」來提問,記住!那不是開放問句,那是提供孩子找「藉口」的問句!      用「發生什麼事?你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這樣做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下次你打算怎麼辦?你有其他方法嗎?」這些開放問句取代為什麼與責罰。

  相信你也能慢慢擺脫獎懲制度的制約,用正向教養讓孩子開始自律負責。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ylvia-avatar-img
2024/07/22
容錯率真是個值得被提醒的點~
孩子的PA-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7/23
Sylvia 您謙虛了,我還要跟您學習呢!👍👍
avatar-img
一心風采
8會員
17內容數
一心努力讓孩子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爸爸
一心風采的其他內容
2024/10/28
  故事取自張盛舒老師的書「親子難題,紫微有解」一書,為了文章通順改掉部分用詞,並加入少許我自己的註解,但不影響內容。     刻意用三篇內容討論紫微斗數,目的不是要打壓玄學,《論語. 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玄學可以參考但不要迷信,大多問題是父母沒有與時俱進罷了!
2024/10/28
  故事取自張盛舒老師的書「親子難題,紫微有解」一書,為了文章通順改掉部分用詞,並加入少許我自己的註解,但不影響內容。     刻意用三篇內容討論紫微斗數,目的不是要打壓玄學,《論語. 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玄學可以參考但不要迷信,大多問題是父母沒有與時俱進罷了!
2024/10/23
  大家都知道凡事皆有一體兩面,換個角度後,很多看似不可能,都會變成為可能。   不同的視野會有不同的感受,感受不同,風景自然特別起來。   道理都懂,但實際用在教養上時,要用不同角度、方向去詮釋孩子的行為真的是「知易行難。」
2024/10/23
  大家都知道凡事皆有一體兩面,換個角度後,很多看似不可能,都會變成為可能。   不同的視野會有不同的感受,感受不同,風景自然特別起來。   道理都懂,但實際用在教養上時,要用不同角度、方向去詮釋孩子的行為真的是「知易行難。」
2024/10/07
  其實以前很喜歡這種玄學,包含風水、星座、靈數、塔羅等等。   但你知道人的命運是可以自己創造的嗎? 又要如何落實到家庭教養之中呢?   
2024/10/07
  其實以前很喜歡這種玄學,包含風水、星座、靈數、塔羅等等。   但你知道人的命運是可以自己創造的嗎? 又要如何落實到家庭教養之中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溫和而堅定的正向教養到底該怎麼做呢? 看多看久了孩子的問題行為,有時候容易忽略孩子原來的優勢,即使看到好的行為也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可以放大這種「理所當然」,才有機會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減少需要不斷提醒甚至罵人的辛苦,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吧。
Thumbnail
溫和而堅定的正向教養到底該怎麼做呢? 看多看久了孩子的問題行為,有時候容易忽略孩子原來的優勢,即使看到好的行為也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可以放大這種「理所當然」,才有機會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減少需要不斷提醒甚至罵人的辛苦,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吧。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家,是孩子成長的溫床,給孩子不變的愛和承諾,有規律的生活對幼兒的情緒和智力成長至關重要。
Thumbnail
家,是孩子成長的溫床,給孩子不變的愛和承諾,有規律的生活對幼兒的情緒和智力成長至關重要。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Thumbnail
上週寫了「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要做的幾件事」,本文來寫寫「要做」的幾件事情。畢竟,「不要」是比較消極,「要做」會必要積極。 . 我個人覺得要做的事情友 1、要給孩子最後決定,聽聽他的想法 這點跟上一篇文章說不要幫孩子最決定,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決定。決定你
Thumbnail
上週寫了「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要做的幾件事」,本文來寫寫「要做」的幾件事情。畢竟,「不要」是比較消極,「要做」會必要積極。 . 我個人覺得要做的事情友 1、要給孩子最後決定,聽聽他的想法 這點跟上一篇文章說不要幫孩子最決定,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決定。決定你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