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點地圖炮,但我想說說一個概括存在的現象。就合作而言,我覺得有異質性存在才會有火花,如果是同質性的合作,最後產出的東西會跟之前大同小異沒有太大的差別,同時在過程中難以有新的收穫,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要跨界合作,跨領域學習。能把不同的事物做結合真的是一件很開心的事,而能藉由跟不同職業人士聊天獲得許多啟發與收穫。
而為什麼會難以合作呢?因為雙方有自己既定的思維模式,更遑論一百個人都可能有一百種意見了。現在是相較以往更分眾的年代,而且光台灣社會就有族群分歧、政治立場相異、戰南北、年齡歧視、長相批評等諸多歧見,如果是文化不同亦會有差異存在。而同時,社群的演算法會把人分開,讓不同人收到不同消息資訊片段和傳播不同的影片,這樣更難以了解彼此真實的想法,造成之間產生誤會衝突不理解,而在社群發達下大家害怕被炎上,更多人會更避免說出內心不認同的想法,以至於在想法上產生一些隔閡存在。
但這不代表我認為同質性不重要,有相同的認同感才能讓彼此連繫在一起,也才會有彼此有共同能討論的話題,而社群群體是人和人產生往來連繫重要的一環。就像是喜歡狗還是喜歡貓,喜歡飯還是麵,喜歡流行樂還是喜歡搖滾樂,喜歡冬天還是夏天,是人總是會有所偏好。最近竟然遇到一個冷門美國影集同好,而也遇到一個喜好高度重疊的人。
當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想法產生爭執時,溝通傾聽便變得極其重要,很多人會說意見不同就不要理,如果是無傷大雅的小事那還可以,但如果是工作上的合作,是大事豈不就要讓人陷入沉默螺旋,而多數所見或是少數把持意見時會不會有所缺漏呢?
是以為我認為傾聽應該是人人該有的必備技能,跟部分人一樣都有不善於傾聽的困擾,可能認為有些人滔滔不絕一直沒講到重點,而可能有些人聽別人說到一半便開始神遊,但溝通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表達,所以雙方都該有所留意把關注重心放在對方身上。thread上有人在云,他跟一些比較年長的聊,一提到問題,就馬上介紹提出解方,說他們知道什麼,馬上推薦他可以去哪裡、可以做點什麼,而當事人只是想要安撫性的談話,有時可以選擇先傾聽再解決問題。
看到相關的文寫到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要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人對於不了解相異的事物多少會產生排斥抗拒感,下意識地要去反駁,但其實可以不用凡事急著用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去介入否定對方想說的話,而是先讓對方把想說的說完,再來好好談論你的認為你的想法,這樣溝通會變得更有意義些,而他人言談中會有你未曾想過的盲點誤區也說不定。🤓
很巧昨天播到這首歌 結尾就放上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