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ics 即坊間所說的「自然發音法」,但教育部課綱裡的正式說法是「字母拼讀法」
音韻覺識?跟 phonics 有什麼關係?
Phonics 字母拼讀法是把「聲音」和「字母」連結的方法。Phonological Awareness 音韻覺識則是對「聲音」的敏銳度。在開始學「拼讀」之前,把分辨「聲音」的能力練好,是更科學的順序。
這也是美國 Science of Reading 閱讀科學的建議:
音韻覺識的內涵
音韻覺識是把一個單詞的聲音一步步拆解:
- Word 單詞:I - like - dogs.
- Syllable 音節:把 "elephant" 分解成 3 個音節 e-le-phant
- Onset-Rime 頭、尾韻:把 "cat" 拆分成 /k/ 和 "at" /æt/
- Rhyme 押尾韻:聽得出來 "cat" 和 "hat" 押尾韻
- Phonemic awareness 音素覺識
由上到下難度漸增。

音韻覺識 phonological awareness
音素覺識
第五大項「音素覺識」phonemic awareness 指的是能夠分辨出每個音素(語音的最小單元),並且能夠操控語音,也就是玩聲音。
先用我們在台灣比較熟悉的注音符號來舉例,每個注音符號代表的就是一個華語的音素:
- 分離:知道「爸爸抱寶寶」的每個字第一個音都是ㄅ
- 拼合:正拼,可以把 ㄅ 和 ㄚ 合起來唸出「巴」的音
- 切割:反拼,聽到「巴」知道可以拆成 ㄅ 和 ㄚ
- 加音:ㄚ 前面加上 ㄅ,唸出「巴」的音
- 減音:「巴」減去 ㄅ,唸出 ㄚ
- 替換:把「巴」的 ㄅ 改成 ㄆ,唸出「趴」的音
回頭看圖片裡的例子:
- Isolation 分離:聽到 "cat",可以說出 beginning sound 字首音是 /k/
- Blending 拼合:聽到獨立的 3 個音素 /k/ + /æ/ + /t/,可以拼合說出 "cat"
- Segmentation 切割:聽到 "cat",可以拆分成 3 個音素 /k/ + /æ/ + /t/
- Addition 加音:把 /s/ 的音加在 "pot" 前面,說出 "spot"
- Deletion 減音:把 "cat" 去掉字首的 /k/ 音,說出 "at" /æt/
- Substitution 替換:把 "hat" 字首的 /h/ 換成 /k/,說出 "cat"
以上這些操作都熟練的話,對開始學習拼讀會很有幫助。
教學示範
這裡有一段音素覺識 phonemic awareness 課堂練習的影片:
所以,我的孩子可以開始學 phonics 了嗎?
根據統計,一般孩子要能做到音素覺識的第 2 項「拼合」blending 這一步,不論中英文,大約是 5 歲。全部都熟練,通常要更晚一些。
* 注意,這些操作全都不需要閱讀,不用看到字母,只需要「玩聲音」。
文章開頭提到過,phonics 是把「聲音」和「拼字」連結,聲音的練習還沒完成,還不用著急開始學 phonics。
不過,近年也有研究指出,配合 phonics 學習,以具象可見的字母組合對應音素,可以增進孩子的音韻覺識。
先通過聽說,為讀寫打底
這也是為什麼我讓小孩背詩、讀很多韻文、聽很多兒歌,而不急著讓他們學 phonics。
需藉由重複、可預測的押韻結構,以及反覆朗誦,訓練耳朵的辨音能力和口腔的發音準確度。看起來很佛系,其實是希望能厚積薄發。
當然,上面說的這些音韻覺識練習都不做,3、4 歲直接開始學字母、學 phonics ,也不是不行。家有天才兒童的我為你開心,但大多數孩子先打底會學得更順利。
你對孩子學習拼讀或發音有什麼疑問或經驗嗎?請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