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要愛自己》黃馨慧。著 ISBN 9789573910824
這本書明為討論「愛自己」,實際上是在討論「如何修復關係」。書中一篇又一篇的故事,都是在說「女人」在「婚姻」裡面的事。因為不夠愛自己,所以得不到先生的愛,因為不夠愛自己,所以把自己放得低微甚至犧牲了許多的自己。
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不是療癒,而是一種說不上來,怪怪的感覺。很像教科書對話,很像太過理想化,很像...我說不上來。
我只是想問:如果耶穌愛自己,世人還會得救嗎?這麼問,似乎也怪怪的。
以下是一些透明的劃記和心得:
「我們以為找到伴侶就找到幸福,其實,我們真正要找回的,是自己負責的幸福。」(p.34)
我想起自己參加過一個線上工作坊的活動,活動中主持人要求我們寫下自己的理想生活,我以為自己會寫下關於職業或職涯的敘述,沒想到我寫下了這篇(百字內的人生藍圖),竟然是一個「幸福的妻子」的描述。也許是年少時著迷言情小說的餘毒,也許是童話及戲劇的圓滿結局窠臼,我的理想生活竟然還是寄宿在理想伴侶身上,這,或許是需要改變的觀念?但是要找到自己負責的幸福,必須先有能力養活自己照顧自己,才能夠自己負責吧。仍舊努力中。
「永遠不要停止了解自己」(p.42)
印象中這是希臘哲學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話:Know Thyself。知道你自己,了解你自己,只是該怎麼做才能了解自己呢?從每一次的經驗當中,去記憶,去分析,去查驗,去累積,即使我們會遺忘,但風格不改變,活得久一點,還是會懂自己多一點吧?
「我和老天爺攜手幫助自己」(p.49)
這是「天助自助者」的觀念吧?老話說,一個溺水或跌倒的人必須伸出手來,才能夠抓住拯救者伸出來的那隻手。雖然有的時候連伸出手的力氣也沒有,我們還是得發出心聲來,或者,至少擁有一個良好的動機,盼望夠啟動天地聆聽的鑰匙,打開希望與行動的大門。
「在一個家庭裡,夫妻關係永遠、絕對的高於親子關係。」(p.66)
這句是暮鼓晨鐘般的警句啊!有格言說,一個父親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他們的母親」。不過,大部分的情況下,小孩會「搶奪」父母親的注意力以及愛。是的,搶奪。也有的時候,當孩子們長大之後,夫妻關係不夠好的父母親,會試圖將孩子從孩子的伴侶那邊「搶奪回來」。這兩者,都是不利於個人身心發展卻常常上演的戲碼。
「伴侶關係並非是滿足彼此的需求,而是生命的分享!」(p.70)
互相互相吧。自己的生命必須夠豐滿,才能夠溢出來分享啊!
「…… 也常見到,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愛,會不經意地往新生家庭去尋找。親愛的朋友,我們已經長大了,可以學習自己給自己力量與愛。」(p.78)
這個很常見到,為了逃離原生家庭,而迅速進入婚姻想要建立自己的家庭,但是自己身心靈不夠健康的情況下,要學習當人伴侶或者當人父母,也會將不健康的因素帶入新生家庭,然後就是一代傳一代的惡性循環。當然,我相信也有破除這鎖鏈的。不過,我怎麼有一種書中在強調「個人主義」的感覺…...。
「神要我們把自己照顧好…… 神也不會因為我們沒上教堂,或沒參加法會,就不愛我們…… 神當然不會因為我們少捐錢,就少愛我們,祂清楚我們的現況,因為現在能給出的,就是這些。」(p.103-104)
看起來很安慰,但是怎麼覺得哪裡怪怪的…… 。
「我們尋尋覓覓甚麼呢?不是找別人,原來在找自己。」(p.111)
真的不是找別人嗎?真的只是找自己嗎?人生到底在尋覓些甚麼?除了名和利,親情愛情友情,不也都是需要所謂的別人或他者嗎?
「取悅自己比正向思考更能擋住負面思考,當無法改變困境時,只能強大自己以抵擋困境。」(p.126)
也是看起來很安慰,但是有點怪怪的…… 。
「總之,了解後,不單單通過頭腦或口唸,而是用『心』傳達,宇宙會收到念力波動,給予回應,但『清理』是需要時間的,它是一段歷程,沒有速成。」(p.174)
這段是在講《零極限》一書的四句話,「謝謝你、請原諒我、對不起、我愛你」,不斷重複這四句話來清理自己的內心。
「假使一直閱讀、花錢上課,卻沒有嘗試行動,人生會不會改變呢?當然不會,唯有願意踏出第一步,接著踏出第二步、第三步,那麼,愛上自己並走向幸福,就指日可待了。」(p.204)
覺得好像被第一句打到,閱讀不也是一種行動嗎?花錢上課也是一種行動?問題是在於如何應用於自己的生活中,而上述這一段話的前文,是在鼓吹一個人到沒人認識自己、沒人在乎自己的地方旅行,好「連結自己」。以我對自己的了解,我覺得這不適合我。我經歷過自己到陌生的環境會焦慮、我也知道自己對那種孓然一身的感覺不太喜歡,只是要怎麼踏出屬於我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這本書似乎也不能給我答案,只有自己繼續探索和摸索,才知道要怎麼改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