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對物體作功,才能讓物體具有動能、讓齒輪開始轉動,克服最大靜摩擦力之後應該會輕鬆一些吧,倘若沒有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摩擦力,齒輪就能豪不費力地持續轉動了呢!但在一個沒有摩擦力的世界裡,我們也將寸步難行。
近幾年AI崛起,在輸入指令就能完成論文、甚至生成電影的此時此刻,堅持創作的人們被迫重新思考創作的意義。
我曾經在2010年前後經營FC2的部落格,直到現在還是偶爾會去翻一翻以前寫的文章,比起照片,我更喜歡用文字回顧的感覺,不但能記錄那些肉眼看不見的,還能自動腦補讓故事更完整,回憶是一種綜合媒材的拼接藝術。
寫作對於我,是一個抒發的管道、一個與他人交流的門徑、一個增進語文能力的訓練、一個利用拆解過去來療癒自己的過程,文字創作能讓我滿足自己試圖整合資訊、去蕪存菁的慾望。
抉擇常常不是選擇最好的路,而是選擇最接近自己需求的旅程。
網路上電視上大談健康的人那麼多,寫部落格的人也不少,中國那邊講中醫的視頻隨便搜就一大堆,我也常常問自己,確定要這麼做嗎?為了避免自己打退堂鼓,或是因為惰性輕易停更,我找了幾位醫學領域的夥伴一起來挖這個坑,好額外獲得一些動能和外在的約束力、好降低自己逼迫自己所產生的痛苦。
即使成功被看見的機率不高、能夠幫助到的人可能不多,我仍然想寫、想留下一些什麼來證明自己曾經思考過,我思故我在嘛。
小時候的我曾經思考過88個琴鍵是否有排列組合都用光的時候,歌會不會有被寫完的一天呢?結果竟不只我有這樣的疑惑,甚至還有人把答案給算出來!
讀樂 chevron_right 做音樂(18. 會不會有一天,所有的音樂都被寫完了?)
這問題的答案是:不會!
既然歌不會有寫完的一天,那文章肯定也不會,憑藉自己極力避免重複的天性,我必將在寫文章的過程中查找大量的資料,也算是一種逼著自己吸收新知吧!
我知道人難免會像黏土一樣會隨著年紀增長漸漸降低可塑性,但我仍希望能夠盡可能地避免自己的思想僵化。我相信大量且廣泛地閱讀能讓我更精確地掌握這個世界真正的模樣,雖然說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但比起花大量地時間無腦看短影片讓自己變笨,我更希望自己的腦袋能夠不生鏽地持續運轉到七八十歲。
過去曾經跟會畫圖的朋友合作了幾篇科普中醫的短漫,可以從底下的留言中看出大眾普遍對中醫有刻板印象,而且大部分都是錯誤的刻板印象,比如說含有重金屬、吃多了會洗腎、中醫療效就是慢之類的,每天每天都在診間反覆澄清這些謠言,實在是挺無奈的。甚至還會有一些不懂中醫就攻擊中醫的人,不安的來源是無知,多希望能有更多人可以了解中醫、好好利用這個流傳已久的資源。
思維的價值,在於承擔異見的勇氣
不但要有承擔異見的勇氣,我更希望自己給出的健康資訊是正確的。
在這個不需要取得資格就能發聲、造假成本越來越低的時代,雖然我自知自己不是頂聰明,但期許自己不會成為黃大謙口中那種迫不及待想讓人知道自己有多白癡的笨蛋。
雖然已經執業六年了,我仍認為自己對中醫所知甚少,每重讀一次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都會有全新的獲得,之後也會盡可能地做到每天讀一點書,希望能盡早和那些厲害地前輩們並駕齊驅。
痛是警鐘,提醒我們這樣不對、需要做出改變、身體需要休息,如果我們一直去無視這個訊號,長期的逃避和壓抑會讓這些傷痛變成一種苦。而痛苦能讓我們深刻地感覺到自己活著。
倘若誰都能不費吹灰之力地轉動齒輪,那人們所追求的將不再是轉動;倘若沒有痛苦那些快樂又怎麼會珍貴?那些阻礙我們起步的摩擦力必須存在。比起被欺負、責備,人們更害怕被無視;比起經歷痛苦人們更害怕此生毫無意義地白活一場。
所以寫吧!希望這一次能至少撐個三年!
寫這篇文的過程中找到的其他好文章:
怡慧老師的創作人生課:寫作有天會被AI取代嗎?
為何創作?淺談創作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