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愛國者,但歷史上他卻只能是名「叛國者」。
這本改編自1990年代,與台海飛彈危機相關、台灣所策反解放軍最高層級間諜案「少康專案」的諜報小說,將當時這場驚天動地的間諜戰精巧生動的重新攤開在世人眼前。書中除了將情報人員如何傳遞情資、選定合作線人等情節描繪十分詳盡,更從這些人物的對話與行為中,看見大時代中的人性、情感、理想、與無奈。
畢竟是真實事件改編,在閱讀之前就已經知道結局,缺少閱讀間諜小說時對結局如何發展的期待感,但是過程仍然十分驚心動魄、緊張刺激,毫無冷場,這都要歸功於作者將當時台、港、中三地的場景、時代氛圍、各個人物的行動與思想等細節描述得相當立體,即使事件已發生數十年,然而由於間諜活動的檔案通常極為機密,相關素材不易取得,想必作者在寫作時對於材料的搜尋與研析,下了相當大的功夫。
書中提到一段讓我印象很深刻,書中情報官被問起,為什麼不在軍中安穩的待到退役、領一筆退休金安享晚年,非要在一個時時刻刻都可能被跟監、竊聽、隨時可能喪命的高風險環境中工作?「當時代的洪流來臨時,軍人只能被時代的巨輪輾過;但是情報人員是可以改變時代的。」如同軍情局精神領袖戴雨農先生所說的:「情報員是寫歷史的紙。」在書中的「玄武專案」中,被策反的解放軍少將馮潼,遭中共反情報單位逮捕的時候說,「你說我叛國,我有話說。我做的事,防止了兩岸開戰,保護了中國人政治改革的標竿希望不被消滅,我覺得我更多是愛國,不是叛國」。
一個人之所以選擇成為間諜,也許是為了金錢利益、情慾糾葛,或者是自己有把柄落入敵方手中,不得不為對方工作;也有一種人是為了理想,對於敵方的政治制度較有好感,而願意冒險為對方工作。
書中的馮潼屬於最後一種,由種種細節可見一班,無論是與台灣軍情局人員初見面時對於金錢的不在意、或者是三不五時在交給台灣的情資錄音帶中闡述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及回憶起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當晚的情景帶給他的震撼等等,抱著這樣的心情在為「敵方」情報單位工作,也難怪書中軍情局副局長在得知「玄武專案」失事、馮潼因而被處死後,痛心抑鬱的選擇離開情報單位,「我們不比三軍其他單位,軍中其他單位,幹得愈久,愈是春風得意。但我們不一樣,能幹上高階的,誰心裡沒有幾件這種說不出來的抑鬱?到最後只有個餘生苟活著的感覺。」
Photo by Isai Ramos on Unsplash
臺海兩岸長期是全球的軍事熱點,但是描寫相關事件的間諜或軍事小說卻是相對少見;《叛國者》這部小說的問世,用另一種型態紀錄了不該被遺忘的歷史事件。那個時代已經過去,情報活動的組織與運作或許也與當時大不相同,但中共對台灣的侵略企圖與威脅恫嚇沒有改變,只是在科技的發展與世界局勢的轉變下,手法變得不一樣了。如同作家臥斧在推薦序中所言,「《叛國者》點出,所有活動的關鍵都是『個人』,對於身處資訊洪流當中,認知作戰會在不經意間滲入生活當中的讀者而言,將這層思索納入日常,是不得不為的功課。」
閱讀這本小說,除了一窺當年驚濤駭浪的諜報戰中,每個「個人」是如何成為力挽狂瀾的舵手、抑或是隨時可以被取代的棋子,更得以藉此反思現今時局中,我們每個「個人」的責任與行動亦可能成為「寫歷史的紙」。佩服作者的寫作功力與蒐集素材的用心,期待未來在台灣出版界,更多這類的創作或報導文學出產,繼續為世人記錄歷史。
----- 同場加映:不曉得是不是作者的弦外之音 -----
香港也是故事中主要情報活動根據地之一,其中一個角色在被問到是否擔心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時,說道:「有什麼好擔心?不管英國走、中國來,香港是不會變的。反而是內地像上海這種地方,會愈來愈變得像香港。留在香港或者往內地去,機會只會愈來愈多。」或許反映當時一部份人的樂觀,但對比如今的態勢,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共諜 國特|誰是叛國者?|#李志德 #矢板明夫 #汪浩|@華視三國演議|20230611
EP24|我想讓大家回憶到,我們曾有這樣的歷史—李志德談《叛國者》
🌟 評分(個人主觀意見)
▸ 推薦度: 5 / 5
▸ 易讀度: 5 / 5
📖 書籍資訊
▸ 書名:叛國者
▸ 作者:李志德
▸ 出版社:鏡文學
▸ 出版日期:2023 / 05 / 26
喜歡以上的心得分享嗎?歡迎透過以下連結購書,同時也能支持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