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凡無奇的每一日,其實都是由文化堆疊而成,我們所見、所聞、所感受、所體驗的,這些總總累積而成的一切,都是屬於此時此刻,或者某一個世代的文化。隨著時間的滾動向前,生命盛放又衰老,而事物也同樣在長長的日子裡頭興盛,並走向式微,但從未消滅。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散落的星星,在穿越時空後,落在我們眼瞳中。因為明白這一切,紀錄片穿越了宇宙無限光年,撿拾起文化裡頭散亂的星星,收納起一盤宇宙,帶我們看見無盡黑暗中的感動。
「感動,無所不在」新北市紀錄片獎戶外影展,今年帶來兩顆星星──《逸心為戲》、《廢墟裡的星光》,在兩個文化領域裡頭蒐集了許多宇宙碎片,以鏡頭直視現實與文化發展的兩難,而現實中的艱難一直都是文化中最大的困境。
《逸心為戲》凝視著傳統文化的艱難,當張孟逸正式從廖瓊枝老師手上接下薪傳歌仔戲的擔子,從前的苦旦躍身一變成為團長、老闆,以及眾人的「老師」。薪傳歌仔戲團本就以傳承為宗旨,一群人守著傳統戲曲,堅持著某種外人無法懂的信念,一心為戲。
老實說,現在看歌仔戲的人又有多少呢?張孟逸和丈夫日日奔波宜蘭、台北甚至全台,開著車駛過雪隧,像穿越文化的時光隧道,從傳統文化的美好想像裡走進現實。車上他們聊著:「演戲就是賠錢啊。」坦然的樣子,笑裡藏著無奈,卻又帶著某種單純沉浸在美好裡面的快樂。
鏡頭在戲班、舞台與張孟逸老師的日常裡不斷轉換,看起來卻幾乎沒有任何轉換的感覺,因為張孟逸的日常也是戲。隨時隨地手裡拿著本,口裡默默念著台詞,身段無所不在,轉著手腕比劃著一齣又一齣早已長在心裡的戲。
《逸心為戲》細數著薪傳歌仔戲的美好與艱難,撿拾起張孟逸老師一心為戲的點點星光。從台前到台下,從戲班到日常,張孟逸的身分多變,無論戲裡戲外都是戲。日常也是一種扮演,要如何當好一個老闆、一名母親、一位老師,以及一位學生,但無論哪種角色,對張孟逸以及她的學生、夥伴們來說,隨時隨地,這些人都一心為戲。
文化的圈圈裡需要的是點燃星火的熱情,每一顆燃燒著的心都能成就一顆不會殞落的星。《廢墟裡的星光》聚焦於如鬼屋般的廢墟──千越大樓的新生,我們看見一棟廢墟,是如何靠著無數燃燒的心,使得一片鬼魅之境,成為藝術的新興天地。
次文化的群眾如同傳統戲曲的群眾,都非主流,於是總在邊緣徘徊,靠的都是一群人燃燒自己,試著點亮這些時常不被直視的邊緣。如同千越大樓這棟廢墟,經歷大火後成了被遺棄的孩子,任由它在邊緣之地敗壞,卻有一群人看見它在灰燼底下,被覆蓋的光芒。
「逃亡計畫」中一群藝術家如同鬼魅般,潛入千越大樓,拿起噴漆開始大量塗鴉,重整空間,辦起了聚會、展覽,藝術在這裡發生,但衝突也在這裡發生。
《廢墟裡的星光》導演一路追著「逃亡計畫」,從潛入、進駐、策展,一路到與產權人的衝突及和解,完整記錄千越大樓重新被點亮的過程。
「千越是個文化,而不是一個地方。」
眼前的廢墟看似廢墟,卻是許多人從小到大共同的回憶,冰宮、Disco、民歌餐廳,四十年前的燦爛輝煌,如今是大火掃過後留下的灰燼與廢棄物,其中有著眾人的記憶。一群年輕人帶著藝術進駐,重新給了這棟大樓新的生命,他們保留原有火紋的痕跡、活用既有空間,在殘破裡打造出全新的宇宙。這棟大樓重新容納了這個世代的青春,隨著鏡頭切換著當年舞廳與民歌餐廳的紀錄畫面,時空交錯在同樣的空間,四十年前那個時代,青春瘋狂也曾在這裡發生。
進駐的藝術家直視著鏡頭,訴說著這個場域的奇異與珍貴,就在於「在時空不同的走道上我們碰撞」。
眾多不同文化中散落的星星,在紀錄片的鏡頭下被一一撿拾而起,新北市紀錄片獎系列活動以「感動,無所不在」出發,引領我們共同凝視生活裡的星光。從畫面裡頭看見灰燼,也看見花火燦爛,看見諸多微弱的光被拼成一片燦爛星空,記錄文化起落與延續的困境與感動。
同時,九月將於 AMC Boston Common 19 登場的波士頓臺灣影展,也將獻上兩部新北市紀錄獎得獎電影《野生之路》及《依諾物語》。當鏡頭轉向關注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我們走進池上的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看一群人走上動物救傷的《野生之路》;也隨著《依諾物語》深入山林,傳承自然萬物獨有的人生哲理。
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映演資訊:
8/31 星空放映場──八里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前廣場播映《廢墟裡的星光》
9/14 星空放映場──桃園銀河廣場播映《逸心為戲》
用鏡頭記錄故事,讓感動無所不在,更多 2024 新北市紀錄片獎系列活動,請持續關注新北市紀錄片獎官方網頁及相關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