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讀一些職涯諮詢與規劃的相關書籍中,一直看到一個理論叫「工作適應論」。
這理論強調,在生涯發展過程中,「適應」會比「選擇」更為重要,特別是在職涯轉換或跨界轉職的過程,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個架構,幫助工作者了解如何在現有的工作環境中進行調整,達到穩定的狀態。
我認為把它應用在「中年轉職」的議題上也是非常貼切。
這個理論的核心有兩個重要面向:
上述這些因素一般會隨著時間和情境改變而需要持續調整,以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一旦當我們無法適應現有工作時,「工作適應論」就能給我們指出了四條常見的出路,分別是:晉升、轉職、離職、留任,而這四條路也代表著了工作者的職涯發展方向。
一個人在面對職涯的困境的時候,如果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或未來方向的話,建議你可以先參考以下四條出路,來評估自己的發展:
一、晉升
先從目前就職的公司中,尋找看看是否有升遷的機會?或者找人資或主管聊聊看可能升遷路徑?
這條路適合對現有工作滿意且希望在現職發展的人。
二、轉職
同樣先從單位中尋找內容,是否有內部轉調的機會?如果有的話,那麼有沒有 自己感興趣的職位?
比方說我先前有個來訪者,它是工程師但一直對PM的工作有興趣,但覺得自己能力和經驗不足離職去找相關工作,於是我建議他先嘗試在公司中尋找相似的機會,後來他成功在公司找到相關的機會,一段時間的經驗累積後,他也離職找到正式的PM工作。
這路適合希望在現有公司內探索新挑戰的人。
三、離職
如果決定離職的話,有沒有其他感興趣的工作?之前做相同工作的同事們現在都在做什麼?
一般來說離職通常是為了尋找新環境和機會的選擇。
四、留任
如果選擇繼續留下來,那麼最大的問題是什麼?現在流行的兼職是否有可能解決自己對工作中不滿意的地方?
最近上職涯課的心得之一加玩笑話:兼職可以解決一切對本職工作不爽所產生的問題!(笑)
這路適合對工作還有一定認同感但需要改善部分的情況。
這四條出路提供了明確的方向,讓工作者能夠全方位地檢視自己的選擇,並找到最合適的發展道路。
陳先生是一位48歲的資深行銷經理,擁有豐富的消費性產品的市場行銷經驗。不過隨著年齡增長,他逐漸對現有的工作感到厭倦,特別是高壓的工作環境和頻繁的出差讓他身心俱疲。
陳先生一直對寫作和出版深感興趣,並開始考慮是否能夠轉職成為一本雜誌的編輯,實現自己多年的夢想。(想做編輯!?那麼想不開就是了XD)
在與職涯顧問的討論中,陳先生發現自己的困境可以從工作適應論的角度來分析:
一、能力與工作要求的匹配
雖然陳先生具備豐富的行銷經驗,但很明顯缺乏編輯和出版業的專業背景,這讓他對是否能勝任新職位感到猶豫。
二、需求與工作回饋的匹配
陳先生希望透過轉職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工作自由,但他擔心收入下降以及新職場不穩定的問題。
三、解決方式:動態調整與適應的實踐
. . .
我們可以根據上面談到的工作適應論,來幫陳先生需設計可能的方向來嘗試:
1. 能力提升
陳先生可以參加相關的編輯與寫作課程,或是嘗試經營個人部落格或社群平台,來累積寫作經驗和作品集,這些都有助於提升他在新領域的適應能力。
2. 過渡期目標設定
在正式轉職之前,會建議他先試著兼職寫作或接案工作,一方面可以此測試自己的適應能力,二來也可以逐步進入出版業,這樣可以降低轉職的風險。
3. 收入與回饋調整
協助陳先生重新評估自己的需求與期待,並且一起設定合理的短期目標,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學習與累積經驗上,等到能力提升後再來追求更高的收入。(重要讓他他回歸現實,不要有錯誤期待。)
4. 擴展人脈
建議他可以透過參加出版業的活動或加入相關社群,一方面可以接觸更多業界資訊,擴展人脈,二來也有有助於他找到潛在的工作機會。
前面提到的工作適應論的四條出路是一個簡單的思考框架,諮詢師可以用來能協助來訪者,就像打開一張「職涯機會地圖」一樣,用結構化地分析出來訪者最適合的發展方向。
對虛構案子的陳先生來說,他選擇了先累積經驗再逐步轉職的方式,不只降低了跨界轉職的風險,同時也給自己更多時間去適應和準備,這樣的方式對中年轉職來說,還是相對穩妥的。
在面對職涯的困境時,工作適應論的四條出路為我們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不論是晉升、轉職、離職還是留任,每一條路都有其適合的時機和條件。
像這樣透過結構化的分析與探討,可以讓來訪者找到符合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了解來訪者的需求、能力與工作的匹配情況,並勇於調整與適應,這樣才能幫助來訪者在職場上開創出新的機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