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111):子行三軍,則誰與?—子路是孔子的開路先鋒

論語漫讀(111):子行三軍,則誰與?—子路是孔子的開路先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孔子對他全是表揚的話;第二喜歡的學生是子路,卻批評多表揚少。兩位弟子時常陪伴在孔子身邊,一個與孔子切磋道德學問,教學相長;一個鞍前馬後為孔子打理各種事務。

 

前面一段,孔子曾問他們各自的志向。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公冶長第五)這一段孔子則感歎只有顏回才是他推行仁政和做學問的得力助手。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述而第七)。

raw-image


 暴,徒手搏擊;(píng),徒步涉水。,指孔子宣揚推行的仁道仁政。

 

孔子對顏回說:『如果有哪個諸侯國採用我這套仁道仁政的理念和方法,唯有我和你一起來實施才會大行其道。沒有諸侯採用,也只有我倆一起才能將之保藏下來』。

 

舊解將『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理解為只有孔子和顏回才能做到,是兩人分別的行為。將『與』解釋為『和』,沒有在一起做事的意思。這就與後面兩個『與』的意思不一致,後面兩個『與』很明顯是在一起做事的意思。

 

『藏』這裡不是隱藏,遁世的意思。如果這樣,那就跟孔子積極入世的理想相抵觸了。而是保藏的意思,意謂通過著書教學而將自己的學問保存流傳下去。不能立功就立言。

 

孔子認為顏回在施政和做學問方面都是他的得力助手,很是贊許。同時又有感歎其它學生在這方面不得力的意思。子路聽後就不了然了,自告奮勇地說,『老師您行軍打仗,帶誰呢?』言下之意,這是我的強項,您應該讓我來協助您。雖然施政做學問我趕不上顏回,但行軍打仗這事,我比顏回和其它弟子都強吧!

 

孔子不喜歡子路爭強好勝,愛出風頭,一點也不謙虛,於是就打擊他說,『徒手和老虎搏鬥,徒步過河,不珍惜性命,死不後悔的人,我是不會與他一起做事的。跟我做事的人,必須是遇事謹慎,喜好謀劃而成事的人』。

 

話雖這麼說,但遇到比較危險的事,需要體力和勇武的事,比如探路、尋糧、安保這類粗活,孔子還是多派子路去幹,在這方面對子路還是很認可的。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公冶長第五)。子路算是孔子這個師生團體周遊列國途中的開路先鋒。

 

2020年6月16日

 

 

avatar-img
江上小堂的沙龍
95會員
333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第七)。  束,捆在一起,十支為一束。修,同脩,幹肉。估計類似於現在的臘肉。孔子這句話像是自我辯解,像是在說,我可沒有虧待你們這些學生。凡是自行給我十條肉的學生,我沒有不教導他們的。你們的學費沒有白交。
子曰:『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述而第七)。  這句話言簡意廣。但孔子是對誰而言?沒有記明。簡單一想,就會明白這是孔子對士的要求。前面出現過,『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論語》中提到君子的條目很多,而提到士的條目比較少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第七)。  孔子說:『我太老了,我沒再夢見到周公好久了。』  周公是尊稱,姓姬名旦。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後,成王尚幼,周公代理朝政,征戰擴張,並將天下分封給周家嫡親和功臣;還制定了一整套禮樂制度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第七)。 『燕』通『晏』,『燕居』即閒居。申申,舒展;夭夭,如『桃之夭夭』,可以理解為臉色愉悅而散發出光芒,也令周圍的人心情愉快。   《論語》大部分記述的是孔子所言,以『子曰』開頭;但也有不少弟子以第三者角度觀察描述孔子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第七)。  孔子列舉了四種現象,不修養品德,不講習學問,知曉了一個新的義理卻不去踐行,不良行為不能改正,然後說,這些都是我所擔憂的。講,練習的意思。『學之不講』的正面要求就是『學而時習之』。學知識
《述而》這篇,主要講孔子自述其志,其學、其教。開篇就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這算是孔子對自己學問的總體評價。他認為自己的成就在於忠實地傳承古人的學說,主要就是周禮了;認為上古的禮制是最好的,就像老彭一樣喜歡古代的禮制。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第七)。  束,捆在一起,十支為一束。修,同脩,幹肉。估計類似於現在的臘肉。孔子這句話像是自我辯解,像是在說,我可沒有虧待你們這些學生。凡是自行給我十條肉的學生,我沒有不教導他們的。你們的學費沒有白交。
子曰:『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述而第七)。  這句話言簡意廣。但孔子是對誰而言?沒有記明。簡單一想,就會明白這是孔子對士的要求。前面出現過,『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論語》中提到君子的條目很多,而提到士的條目比較少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第七)。  孔子說:『我太老了,我沒再夢見到周公好久了。』  周公是尊稱,姓姬名旦。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後,成王尚幼,周公代理朝政,征戰擴張,並將天下分封給周家嫡親和功臣;還制定了一整套禮樂制度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第七)。 『燕』通『晏』,『燕居』即閒居。申申,舒展;夭夭,如『桃之夭夭』,可以理解為臉色愉悅而散發出光芒,也令周圍的人心情愉快。   《論語》大部分記述的是孔子所言,以『子曰』開頭;但也有不少弟子以第三者角度觀察描述孔子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第七)。  孔子列舉了四種現象,不修養品德,不講習學問,知曉了一個新的義理卻不去踐行,不良行為不能改正,然後說,這些都是我所擔憂的。講,練習的意思。『學之不講』的正面要求就是『學而時習之』。學知識
《述而》這篇,主要講孔子自述其志,其學、其教。開篇就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這算是孔子對自己學問的總體評價。他認為自己的成就在於忠實地傳承古人的學說,主要就是周禮了;認為上古的禮制是最好的,就像老彭一樣喜歡古代的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