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勒岡之春》(How to Die in Oregon) 是一部2011年所發行的英國紀錄片,由彼得理查森Peter Richardson所導演,《奧勒岡之春》以美國奧勒岡州為背景關於安樂死的訪談紀錄,先來談一下「安樂死」這個背景,奧勒岡州在1994年通過《尊嚴死亡法案》(Death with Dignity Act),成為美國第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州,這也應該是世界第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地區,這個法案允許絕症患者在何時、何處自行服用醫生開立的巴比妥類藥物來終結自己的生命,導演彼得理查森拍攝重症病患人生的最後一程,在其中看見人性的掙扎與尊嚴,以及生命激發的力量。
要看這部紀錄片之前不得不提到傅達仁先生,傅達仁晚年飽受胰臟癌所苦,健康每況愈下,因胰臟癌末期瘦到48公斤,止痛劑已無濟於緩解身體劇烈的疼痛。2016年12月6日,傅達仁籌辦「生前追思會」,上書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呼籲立法院通過安樂死法案,願以自身當台灣合法安樂死首例,甚至打算他在12月27日下午舉辦的自傳書《達仁傳奇》發表會改定義為「生前追思會」,希望大家在他還活著的時候與他一起追憶包括籃球、教練、廣播和電視一甲子的精彩故事,想法相當前衛。
傅達仁說:「歐美先進國家安樂死,已行之有年。我以自己、一位病魔纏身的84歲老人身分為例:自願安樂死,可以免除自身及家人痛苦,同時減少因高齡社會配套長照政策所造成的國家資源浪費。」12月14日,傅達仁收到中華民國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張文蘭回信,稱總統府已經函請行政院處理。2017年2月9日,傅達仁收到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回信,他說信中以安寧緩和醫療擋下了安樂死法案。
2018年初,傅達仁因為兒子參加結婚與天氣因素延後實施安樂死,最終才得以與家人重返蘇黎世。2018年6月7日,歐洲中部夏令時間上午11點(臺灣標準時間同日下午5點),傅達仁接受飲下戊巴比妥藥物,並於中午12點58分(臺灣標準時間同日下午6點58分)辭世。於瑞士當地時間11日上午9點20分火化完畢,並在台灣時間6月21日上午9點於新北市金山區基督教平安園下葬。
傅達仁生前最後一段歷程一直提到「安寧療護是只有嗎啡的『折騰死』」,覺得「苟延殘喘地活著,比起死亡更痛苦」,也不願意繼續帶給家人更多負擔,不過這個「折騰死」的問題倒是有人提出平反意見。至於兩造意見究竟如何評斷,就只能見仁見智了。
安寧照顧基金會:安寧療護不是只有嗎啡的「折騰死」-從傅達仁安樂死看善終
說完了傅達仁再回到《奧勒岡之春》,片中,導演透過紀錄一些受訪者對「安樂死」議題的看法,受訪者有巴比妥類藥物使用者、其家人及主治醫師、有相關的志工組織等,也有反對這個方案的州民,另外也紀錄華盛頓州通過安樂死方案的過程,片中紀錄最完整的一段就是巴比妥類藥物使用者-Cody和她的家人、醫生,比較詳盡的紀錄了Cody人生路途中的最後一段。
訪談中Cody提及掛在心上最重要都是身邊最親愛的人,都是厚重牽掛不下的情感,或許是不知道該說什麼,或許是怕說了太多會感傷,最後那段時間所說的話,其實都是在日常不過的話語,唯一的共同點都是愛與感謝,他們會說出「我愛你」、「謝謝大家」等等,但簡單的幾句話就充滿了對彼此的關愛與不捨。
片中最後一段畫面又回到了第一段畫面,兩段畫面都紀錄下一百顆巴比妥藥物慢慢攪拌成藥水的過程,然後病人喝下、逐漸死亡的過程,但不一樣的是,第一段畫面視角是直視病人喝下、睡去、死亡,最後一段則主要以聲音呈現,畫面則是夜晚從戶外朝屋內紀錄房間裡進行的,彷彿是迎接死亡來臨的一種「儀式」,昏暗的戶外可以看到窗戶透出房間裡的暖光,屋內的家人們唱著My little sunshine和 Jingle Bell,營造出一種愛和溫暖的氛圍,此時所有人正在迎接的卻是死亡,我想,導演也許希望呈現一種平靜迎接死亡的感覺吧。
最後提出《奧勒岡之春》這部紀錄片裡面關於安樂死法案引發的一些很有意思的討論,看倌們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心裡對於安樂死的想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