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訪|死是通向生的大門,亦是覓得真理的解方──莉拉.亞維列斯談《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編按:內文之片名將以原文片名《TÓTEM》表示。


《TÓTEM》導演莉拉.亞維列斯(Lila Avilés)出身自劇場演員,在成為電影編劇、導演之後,亦恰如其分地將劇場的紀實與魔幻融入在電影作品中。莉拉.亞維列斯的首部劇情長片《厭世女傭日記》(La Camarista,2018)靈感取自藝術家蘇菲・卡爾的攝影集《旅館》,莉拉以極簡、洗鍊的視覺手法,打造出陰鬱、壓迫的飯店場景,墨西哥裔的清潔女工被忽視的、不可見的身分/階級,與潛藏在其中暗湧的情慾,都在導演紀實的拍攝方式下被展現,並由此帶出了導演的種族身分,以及對墨西哥女性的勞動環境、生存權利的思考。該片入選 2019 年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那也是台灣影迷第一次看見莉拉.亞維列斯的相關作品。

導演的第二部劇情長片《TÓTEM》台灣翻譯為《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莉拉決定回頭探詢生命的根源:家庭。全片以貼身的中近景拍攝墨西哥大家庭的紀實群像,跟隨著攝影機的視角,觀眾仿若成為家庭的一分子,或是牆壁上的蒼蠅,靜默地從旁觀看著所有家庭成員在派對之外的、在特定家庭成員之間的、或是獨自一人自處時的景況。

電影更像是回到「電影藝術」的原始──紀錄。莉拉在鏡頭的使用上揚棄了電影工業化的鑿刻,將現場的環境音如實呈現,專注地拍攝在大房子裡的、一天一夜的故事本身。但為了讓觀眾不只是「純粹地觀影」,莉拉於後製期堆疊了更為細緻的音效與聲響配樂,如片頭與片尾相互呼應的雜訊聲,以及在底噪聲之外、需要專注聆聽才會注意到的嗚咽。

這是莉拉.亞維列斯在創作形式上,試圖在紀實與人造之間覓得的平衡。而回到故事核心,《TÓTEM》亦是導演意圖在死與生之間尋求的解方。

《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導演莉拉亞維列斯/好威映象

《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導演莉拉亞維列斯/好威映象

「死與生一直都是二元對立、一體兩面的存在,如同智慧與無知,白天與黑夜,太陽與月亮,光明與黑暗,其實就是『Yin and Yang』(陰陽)。」

「TÓTEM」一詞源自印第安語、意表「親屬」、「標記」,亦即「圖騰」。其後,關於尋根的標記,亦發展出了「圖騰柱」,以木頭雕刻家徽、格言於柱上,且多以真實存在的動物為主,如:鸚鵡、海狸、蜂鳥⋯⋯等。

電影以一天一夜的生日派對為故事發展的核心,這場既是祝禱、同時也是哀悼的家庭聚會,圍繞著罹癌的父親 Tonatiuh、等待父親康復的女兒 Sol,以及所有的家庭成員。但電影情節不見「圖騰」亦無「尋根」,導演直言,家庭的根其實並無具象化的體現,家庭的根,是如天賦般地深植在「理解」與「溝通」之中。

「我想拍攝一部關於溝通的作品,從最外層的社會意義來看,社區、家庭的團體功能越是薄弱,屬於人性本身的善良、寬容與智慧就會變得渺小。我才決定創造一個成熟的七歲小孩,可以用相對純粹的目光重新建構、理解一個變動中的世界。」
《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同樣出生在家庭成員眾多且關係密切的拉丁美洲家庭,莉拉直言身在巨大的家族譜系中,生活就像是熱鬧喧騰的派對,她想重新描繪記憶中的家庭場景,並於片中再現家庭、部落中特殊的語言模式、民俗儀式。這一次的拍攝,更像是導演在創作的過程中,逐漸辨明「語言」在不同家庭中各異的展現,關於語言能帶來的理解,以及無法用言語表意的理解。

「即使只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閒談,其中也存在著屬於個人的語言,與身分所帶來的責任。好比你和父親的說話方式是不同於和母親或孩子的,每個人之於不同人的溝通方式其實都是一種新的語言。這樣的多樣性是很美麗的,即使它難以被具體地描述。」

導演嘗試以作品向家庭的核心叩問,並以此呼告著越發式微的家庭制度、語言功能;同時也向自己提出問題:我們該如何繼續與人、自然、世界保持聯繫?

莉拉回頭審視日常的細節,並從中發現一個家庭中相似的連結與各異的行為,她才意識到,自己或許可以從最微小的生活觀察,發現事物、世界的真理,以及面對死亡時可能的解方,正如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最為人所知的四行詩: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TÓTEM》正是如此單純,卻同時存在著光明與黑暗的電影。導演表示在劇本撰寫時期,她便決定要以「TÓTEM」為片名,由此找到關於根與語言的故事。在莉拉成為母親之後,電影的靈感也悄悄地找上她,仿若這是女兒帶來的禮物。女兒的熱情與狂野,以及她身為母親、面對著孩子而長出的耐心與愛,成就了故事,亦使她開始思考,關於家庭中的愛與失去。

片中的小女孩 Sol 作為看似與群體脫節的、沈默而疏離的孩子,在本質上仍然不忘對動物、自然以及自身的內在關注,當大人們汲汲營營地透過派對消解自身面對別離時的痛苦,Sol 轉而將目光聚焦在生活的內裡,即使面對還不一定能全然理解的「死亡」,她始終願意越過理解的藩籬,建立自己與父親之間的連結,重建自己的內心家園。

《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面對朦朧卻即將臨來的死亡,Sol 與其他家庭成員對 Tonatiuh 不願意積極治療的決定,真的能全然地接受嗎?只得尊重其決定的、留在世上的家庭成員,又該何以重建自己的生活?面對這些矛盾且並無明路可指的問題,莉拉如此回答:

「生死之間的問題,我們只能帶著不盡人意的結果繼續尋找那一條明路,才能找到內心世界真正的居所;為了要找到居所,我們就必須減少對外在世界的探求、而應專注於本質的探索。」

當然片中的所有角色與導演心中,都存有暗影,但《TÓTEM》就像一幅畫,為了表達光明,必將刻鑿陰影;即使陰影是困頓的,但同時也充滿彈性;陰影讓生活成為待解答的謎團,才讓一個人本身充滿活力。

莉拉又再引用了托爾斯泰說的話為自己作結──Truth, like gold, is to be obtained not by its growth, but by washing away from it all that is not gold.

即使真理本身是難以捉摸的,但莉拉仍如 Sol 純淨的心一般純淨,相信真理本身,存在著愛的本質。

《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最後一次的生日派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訪談原文之使用授權:好威映象
劇照提供:好威映象
翻譯、撰稿:黃曦
責任編輯:張硯拓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鹽水大飯店》全劇拍得清流感十足,明明也有抗爭、流血,刑求,甚至「無間道」式情節亦穿插其中,但整部戲緊抓著理想主義的純粹性不放,有著滿滿覺醒青年的萌動感,以及眾人齊心緩步、往共同志向邁去的不卑不亢。
吳子霏喜歡學習新語言。成長時期還不覺得,然而拍《鹽水大飯店》的時候,她更深刻感受到台語表達之美:「台語很能夠表達情緒,尤其氣口的表現是可以很細膩地傳達感情,語助詞的親切感也很好。」身為台南人的她,自認台語程度有及格,也還有進步空間。事實上,成長過程浸淫在台語環境中,讓吳子霏接演時幾乎沒有遇到障礙。
「活在當下」從律令變成某種自在的話,也是有著如同生活的方式和生命的格式的辯證與交互性那般的,精神即物性。在《火上鍋》的勞動中,愛的技藝化為記憶與愛,一切是當下,一切當下都變成記憶;只要處在其中,記憶再不重要,只有記憶的技藝、和技藝的記憶在流轉。一切流轉。
香港女演員蔡思韵,在她的少女時代就隻身來台灣念大學,畢業後也持續在台灣演戲,一待就是七年。聊到港台文化差異,蔡思韵說最有感之處在於台灣人「很客氣」,而這份禮貌需要學習。蔡思韵分享來台的第一件文化衝擊:「2013 年剛來台灣,跟同學傳訊息的時候,常常會被他們問『你在生氣嗎?』」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你是否,也需要偶爾暫別生活、逃進記憶裡,或是走進漆黑的電影院,才敢把自己寄情於影中,好好地哭?電影存在於世,為的是什麼?將記憶與生活凝練成氣味,為的又是什麼?轉開鑰匙前就能聞到的飯菜香,戀人身上安定的氣息,風吹過髮梢而出的芳香──氣味代表著親密,你得要夠靠近一個人,才會聞到他的味道。
《鹽水大飯店》全劇拍得清流感十足,明明也有抗爭、流血,刑求,甚至「無間道」式情節亦穿插其中,但整部戲緊抓著理想主義的純粹性不放,有著滿滿覺醒青年的萌動感,以及眾人齊心緩步、往共同志向邁去的不卑不亢。
吳子霏喜歡學習新語言。成長時期還不覺得,然而拍《鹽水大飯店》的時候,她更深刻感受到台語表達之美:「台語很能夠表達情緒,尤其氣口的表現是可以很細膩地傳達感情,語助詞的親切感也很好。」身為台南人的她,自認台語程度有及格,也還有進步空間。事實上,成長過程浸淫在台語環境中,讓吳子霏接演時幾乎沒有遇到障礙。
「活在當下」從律令變成某種自在的話,也是有著如同生活的方式和生命的格式的辯證與交互性那般的,精神即物性。在《火上鍋》的勞動中,愛的技藝化為記憶與愛,一切是當下,一切當下都變成記憶;只要處在其中,記憶再不重要,只有記憶的技藝、和技藝的記憶在流轉。一切流轉。
香港女演員蔡思韵,在她的少女時代就隻身來台灣念大學,畢業後也持續在台灣演戲,一待就是七年。聊到港台文化差異,蔡思韵說最有感之處在於台灣人「很客氣」,而這份禮貌需要學習。蔡思韵分享來台的第一件文化衝擊:「2013 年剛來台灣,跟同學傳訊息的時候,常常會被他們問『你在生氣嗎?』」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你是否,也需要偶爾暫別生活、逃進記憶裡,或是走進漆黑的電影院,才敢把自己寄情於影中,好好地哭?電影存在於世,為的是什麼?將記憶與生活凝練成氣味,為的又是什麼?轉開鑰匙前就能聞到的飯菜香,戀人身上安定的氣息,風吹過髮梢而出的芳香──氣味代表著親密,你得要夠靠近一個人,才會聞到他的味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花兒,妳們終究與插花的手熟捻了
Thumbnail
你分不清楚,這是終末,還是開端?
Thumbnail
你是否滿意現在的生活?透過本季的靈魂拷問,讓我們不禁反思現在的生活狀態。 在糾結答案時會想交給命運,而我們心中早有正解。
Thumbnail
人生起伏總會有身在黑暗的時期 無論那時是心中有光或是期望有道光 至少都代表著還懷有希望的可能 請由下圖中選取一張圖 讓我們來看看心中的那道光 需要我們用甚麼心態去迎接
如果說靈魂藍圖教導我們專注這一世,就是活出靈魂的生生世世, 那麼卡巴拉天使療癒就是以累世的角度切入,揭示靈魂透過生生世世的學習與體驗,設定藍圖計畫,活出完整地這一世。
Thumbnail
靈魂推動著你走上探索自我、整合陰影的道路;生命力不會拋棄你,就如你每個當下都能好好呼吸…一點一滴,一步又一步,在你不知不覺中,一切就累積成新的自己、更堅定穩固的自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花兒,妳們終究與插花的手熟捻了
Thumbnail
你分不清楚,這是終末,還是開端?
Thumbnail
你是否滿意現在的生活?透過本季的靈魂拷問,讓我們不禁反思現在的生活狀態。 在糾結答案時會想交給命運,而我們心中早有正解。
Thumbnail
人生起伏總會有身在黑暗的時期 無論那時是心中有光或是期望有道光 至少都代表著還懷有希望的可能 請由下圖中選取一張圖 讓我們來看看心中的那道光 需要我們用甚麼心態去迎接
如果說靈魂藍圖教導我們專注這一世,就是活出靈魂的生生世世, 那麼卡巴拉天使療癒就是以累世的角度切入,揭示靈魂透過生生世世的學習與體驗,設定藍圖計畫,活出完整地這一世。
Thumbnail
靈魂推動著你走上探索自我、整合陰影的道路;生命力不會拋棄你,就如你每個當下都能好好呼吸…一點一滴,一步又一步,在你不知不覺中,一切就累積成新的自己、更堅定穩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