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企業都奉為圭臬的經典課程「7 Habits(七個習慣)」,我前前後後上了四次,有職員精進版本、領導階層版本、還有家庭經營版本,其中衝擊我甚深的部分,就是拿到自己360回饋的那一刻。
為了引導所有學員有意識地認清自己的強項與弱項,360回饋以七個習慣作為維度,邀請主管、同儕、部屬評分,亦有羅列匿名的開放式建議。
我記得,我在「雙贏思維」、以及「綜效統合」的分數偏低,有幾則評語是這麼說的:
「Landy的得失心太重,傾向以全有或全無的零和心態,來進行協商或談判。遇到緊要關頭,較容易失常,做出偏頗的決策。」
「對於與己相左的意見和做法,信任度不夠,雖然表面一團和氣。」
「不擅長面對衝突,甚至會避免衝突。在重大議題上,給人避重就輕的感受。」
我也記得,看完這些反饋內容的第一反應,就是,「放屁!我哪有?我沒有那個意思!你們竟然這樣誤解我!」套用當時講師的說法,等同「否認」、「抗拒」、意圖「解釋」。如果沒有真正「接納」周遭反饋,很難建立起新的習慣。
之所以又回想起這段往事,是因為昨天參與了公司舉辦的線上研習課程,很榮幸邀請到職涯教練領導力教練 林浩賢 Terence Lam擔綱客座,一起探討時下熱門的議題:如何創建具備心理安全的職場環境。
所謂的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最早是由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美・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所提出的概念,意指一種環境氛圍與文化價值,使個人不會因為說出自己的想法、問題、擔憂或錯誤,而受到懲罰或羞辱。
它並不鼓勵以和為貴、更不代表降低標準,相反地,一個心理安全感充足的組織,足以讓意見衝突的各方人馬坦誠分歧,同時,也幫助團隊成員以學習的角度,來檢視目前成效低落的原因,共同找到出路。
概念雖好,落實起來卻有百般不易,會後的QA相當踴躍。大家提出了一些高度敏感、需要極大心理安全感來支撐的疑惑,最大宗的莫過於:「要如何在短期內,建構起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Terence的回答,讓我頗為意外,可能我期待一個更為艱深的答案,但無論是領導者、抑或團隊成員,建立心理安全的第一步,在於Seeking for feedback(尋求回饋)。聽起來不是甚麼山高水深的大道理,真正願意心無芥蒂尋求和接納回饋者,少之又少。
我登時想到好多年前的開放式回饋,其實從書寫與表達的語氣,多半可以推敲得出對方是誰。我氣了他們好長一陣子,覺得他們的評價過於主觀、不留情面,而且,拜託,站著說話不腰疼,是有做得比我更好嗎?
Terence的觀點提醒了我,當對方願意給予真誠(通常不怎麼好聽)的評論,是樹立心理安全的關鍵時點,「我們一般會急著解釋,喔,不,我不是這樣的人,我是因為怎樣怎樣,所以如何如何。一旦展現出這樣的姿態,就別期待對方下次還會坦誠以對。不如學著接受,聽對方把話說完,順便問問他,我可以做些甚麼來改善?」
想想,雖是匿名,那些冒著被我猜出姓名的風險、也要提出切實反饋的同事、部屬、以及主管,難道不是因為對我懷有一定程度的信任與安全(甚至是期待),才肯大膽直言的嗎?
會後,我花了一點時間,一一傳簡訊給當年的敢言之士,謝謝他們選擇對我誠實,也希望未來,每當我需要建議,他們能夠一直對我誠實。
我得到的回音,比當年更直接與真實。他們告訴我,即使是匿名,選擇誠實以告,都是亟須勇氣的事,有些人交出去的當下就後悔了。開放式的回饋又非必填,當個默不吭聲的分母即可,幹嘛硬搞得真有那麼回事。
「不過,因為是你,我覺得,你值得聽聽不同的看法。」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句前同事打出的話,淚水不禁奪眶而出。我耿耿於懷的負面評價,原來是他們雖然提心吊膽、也要出言提醒的耿直善意。
Terence也提醒,心理安全,並非一日可及的羅馬,唯有日復一日保持覺察,才能條條大路通羅馬。而在組織中,無論我們扮演哪一個角色,都可以參考艾美・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提出的三大取徑,打造具備心理安全的工作氛圍:
(一) 將工作定義為學習問題,而非執行問題:我們可以將工作定位成一個實驗,在過程中不斷學習。讓團隊明白,我們需要每個人的想法和智慧,才能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中過關斬將。這有助於員工將自己的貢獻,視為學習與實驗過程中的瑰寶,減少對犯錯的恐懼,並願意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二) 承認自己也會犯錯:作為領導者,若能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展示如何從中學習,將會為團隊樹立絕佳典範。這種行為示範至關重要,因為它傳遞了一個重要訊息:你不必擁有所有答案,我們都可以迅速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三) 以好奇心為榜樣,並多問問題:養成主動詢問他人意見的習慣,尋求反饋。藉由出於好奇心的提問和邀請參與,慢慢創造安全的環境,讓大家敢於發聲,這對高績效團隊的心理安全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