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裡有幾個孩子的父母,常常必須為了處理兄弟姐妹間互相爭寵搶玩具而傷透腦筋。雖然麻煩,但是孩子也在一次次紛爭當中,學會了等待與輪流使用,彼此妥協,相互合作與分享這些與人相處的重要素養。
但是,現在的家庭孩子愈生愈少,獨生子女享盡父母的關愛,要什麼有什麼,世界都繞著自己轉,等到上了學不太會與人互動,也不知道分享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好方法。
分享是願意把自己擁有的東西給予別人,讓別人開心而且不求回報的利他行為,研究顯示,孩子在四歲,甚至有時候到六歲七歲之後,才能脫離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說太小的小孩其實沒有能力了解他人的想法與感受,因此無法展現出分享這類利他的行為。
因此,父母或許不要急,也不要太早為孩子貼上標籤,認為他們就是自私,或者責怪自己沒有把孩子教好。但是我們還是要利用機會,點點滴滴的帶著孩子學會分享,甚至要注意,孩子的慷慨分享是不是只是為了取悅大人或玩伴,或者為了避免大人責罵,這種不是真心地分享反而會形成孩子性格的壓抑。
孩子不管是跟兄弟姊妹或同儕玩伴的紛爭,常令大人很挫折的是孩子大喊「不公平」!其實這個時候,父母師長不要理性的證明自己的公平或者判斷誰對誰錯,而是要同理孩子的情緒,知道他們想要被關愛的那種渴望,大人也不要用比較的方式來「威脅」孩子:「你為什麼不像哥哥那樣懂得照顧別人?」「你像妹妹那樣就好了!」
其實若有兄弟姊妹,在平常的家庭生活中協助孩子學會分享其實不難,因為我們可以採取他們若不協商,彼此分享或合作,那麼大家就都拿不到想要的東西這種策略,讓他們在也許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的情況下,學會妥協是真實社會裡重要的一件事。
若是沒有兄弟姊妹的孩子,也許就要盡量參加一些團體,塑造出一個有同儕玩伴一起遊戲或團隊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在一次一次摩擦與挫折中,了解必須考慮別人的需求,這些都是進入真心願意「分享」的養成過程。當孩子有分享的行為時,大人也要立即給予讚賞,這是很有效地的正向聯結。
陪著孩子願意分享的同理心,不只是擁有好的人際關係,也是職場成功的重要因素,更是擁有快樂生活的關鍵。
我們陪伴孩子教養孩子不就是希望他們有個幸福的人生嗎?若是孩子能合宜地展現體貼,樂於分享,相信人緣也一定比較好,與他人相處也會比較愉快,那麼不管他們在職場上的成就如何,也會生活得快樂而自在。
曾有朋友問我,若只講一點,我希望孩子具有那一項能力?多年來我的答案都沒有改變,我希望孩子是一個樂於分享願意幫助別人的人。
我知道在這個競爭劇烈的時代,我們擔心輸給別人被淘汰,難免就會愈來愈自私,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但是我卻認為只有正向、對社會有益的生命追求,可以提供我們持續的激勵、動機與復原力。邪惡或卑劣的目的,也許能提供一段時間的強烈動機,但終究會燃燒殆盡。我甚至認為,若孩子追求的都是利己的――比如說,從小師長耳提面命要孩子用功讀書以靠上好學校、找到工作賺大錢,孩子也真的花了許多心力以此為目標而努力,可是,在這不確定的時代裡,卻很有可能是還是會遭受挫折、失敗,也許就此一蹶不振,灰心沮喪。
唯有幫助別人的利他目的,是永不失敗的追求,因為不管我們能力強或普通、工作運氣好或差、有錢或沒錢,永遠都可以幫助別人,建立自己生命的意義。
這是一個永不失敗的生命追尋,也是可以持續一輩子永不止息的生命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