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孩子前,先接住自己》讀書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上,找到了一些如何陪伴我們孩子的方法及心法,和大家分享,希望我們都能和他們和平共處,進而快樂幸福。


❤️有情緒,很正常


人和人相處,常常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也許他人的一句話,而讓自己整天的心情都不美麗。


情緒來了,我們該如何照顧呢?書上提出是「察覺情緒,照顧需求」。


而我們的需求又分「基礎生理需求」和「基礎心理需求」。


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照顧七大心理需求,我們的情緒就容易被接住,而且也可以好好被接納,也許我們就不會感到如此痛苦了!


1️⃣依附需求

需要與特定的人、事、物形成連結,並因此獲得安全感、以及藉由如是的依附關係來緩衝情緒。

2️⃣預期需求

當未知的人、事、物出現時,我會需要了解。因為在了解之後,能讓我有所準備。

3️⃣控制需求

需要有「我」參與規劃的感覺。因此會希望能有選擇權,以及事情能夠在自己的掌控下,達到想要的結果。

4️⃣成效需求

需要自己的付出與收獲成正比。而衡量是否成正比的方式,就是在付出之後,有沒有得到等價的報酬,或事情愈完美(愈少出錯)越好。

5️⃣自尊需求

需要自己是有價值的。而確認自我價值的方式,可能透過自我證明或社會訊息的回饋。

6️⃣道德需求

為了維護社會的建立及和諧,所以需要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並以不傷害別人、不影響社會的運作為道德形成的前提。


7️⃣歸屬需求

不希望被社會孤立,因此需要自己是團體內的一分子,或有團體內的身份。


當需求沒被滿足,就會產生不好的情緒,如何找到需要的內在需求,先了解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可以為自己找到平衡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嗎?


書上提到,我們常常落入需要孩子們的作息能夠控制在「按時進行的軌道上」,不然晚睡精神不好,隔天又會爬不起來的「控制需求」的情緒中因孩子沒能準時上床睡覺而生氣!


我常常也因為孩子吃飯吃太久,做事拖拖拉拉,而和孩子發生衝突!


當「孩子的行為」和「我們的需求和需要」發生砥觸時,情緒就產生了。


我們需要在解決孩子的問題前,先解決我們的情緒。還要有以下的具體做法:設定事件終止線、趨緩情緒反應和打破情緒循環。來幫助我們不落入情緒的泥淖中,而破壞了親子關係!


❤️愛他,要讓他接受和感受得到


我們和孩子相處時,不該用控制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我們常認為我們吃過的鹽巴比他們走過的路還多,所以常常用「說教」的方式,讓孩子聽我們的話。


像我常常在出門上學前,要求我的孩子披上外套,擔心他著涼了。而他往往拒絕我的要求,說他不會冷。


就在一來一往中,我們發生了口角爭執,起初的我非常生氣和難過,為何都不能體諒身為母親的用心良苦呢?


這是受到「控制需求」的影響,還有情緒表達上不夠成熟,書上提到一個情緒表達公式:


情緒表達=情緒+情緒原因


比方焦慮情緒,可以這樣表達「我很擔心,因為快考試了,但你還沒開始複習」讓孩子了解我們的擔心,而不是一直催促他們去唸書。



我們的愛要能大方的表達給孩子,孩子也才能學著如何好好愛我們。


❤️照顧孩子和自己,需要資源,看見他們的亮點


在照顧自己和他人之前,先認識「認知彈性」,認知彈性是為了解我們「做出思考及想法上的轉換」而出現的。



當我們將成效需求的滿足放在孩子身上時「我都付出這麽多了,你為什麼不多努力一點!」容易成為我們檢視孩子的標準。


孩子真的都沒努力嗎?還是因為自己的成效需求沒有被孩子的表現所滿足,因而蒙蔽了我們,看不到孩子努力呢?


我們的孩子真的的都沒有進步嗎?真的沒有得到任何的成就嗎?當然不是的。


我們常常因為社會文化,將成績表現視為『唯一的成就』,所以在看孩子時,就容易會偏差著審視孩子的表現。


人人都渴望被肯定,所以「成就感」這項心理資源中,我們都要練習:「即使孩子沒做到規定的事,我們也能找出值得肯定的部分。」


一旦我們開始試著稱讚與激勵他們,這不僅僅是在鼓勵我們的孩子,我們也能藉此肯定自己!


「原來我們教給孩子的東西,他們都有在用他們的方式吸收了呢!」這何嘗不是一種成就感的正向循環呢?


願你我都能做為孩子的伯樂,讓我們的孩子,都能成為他們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最後,兩位作者和我們分享的一段話,我覺得可以陪伴我們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可以得到一些安慰!


「我想要依附,所以我會珍惜親密關係;

我想要預期,所以我會試著面對改變;

我想要控制,所以我會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我想要成效,所以我知道付出很重要;

我想要自尊,所以我會認同自己的自我價值;

我想要道德,所以我會修正自己的行為;

我想要歸屬,所以我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我覺得這本書,不只適合身為父母的人閱讀,也適合大家欣賞,因為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情緒。


誠摯邀請大家,為自己閱讀這本《接住孩子前,先接住自己》好書,成為孩子和自己的貴人。


#童童老師

#童雋哲

#鍾宛玲

#境好出版

#珍妮老師真心推薦的好書

#2024第61本閱讀筆記

#珍妮閱讀筆記坊



avatar-img
38會員
118內容數
大家好! 我是珍妮閱讀筆記坊粉專經營者 我是珍妮老師 熱愛閱讀 熱愛寫閱讀筆記 興趣是唱歌、看電影、畫畫、聊天……. 歡迎大家多跟我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珍妮老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將教你如何在寫作上成功。作者提供了寫作心法和實際作法,包括如何尋找靈感、讓文章內容一目瞭然,以及如何妥善使用副歌等技巧。文章中還強調,寫作的最大價值來自於每個人獨特的生活體驗,因此每篇文章都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艾爾文在生命中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並提出瞭如何為自己做出更好選擇、過好每一天生活以及接納自己的建議。文章充滿正能量,鼓舞人心,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提高自己的產出能力非常重要。劉奕酉的《高產出的本事》分享了三個關鍵的方法:善用鑽石結構、懂得優勢輸出和精準閱讀,讓你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寫作對於個人成長和生活改善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師北宸寫作法和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以及萬能寫作法的核心三元素。通過讓寫作成為利器,作者提倡讓寫作成為過好生活的最佳利器。
這本書結合漫畫圖解,輕鬆理解人生中重要的理財觀念,包括投資自己、成為聰明的消費者和累積資產,讓人學會理財、致富人生從小做起。
在《故事學2.0》中,歐陽立中老師分享了故事的技巧和公式,以及如何透過故事改變人生。文章中分享了故事的九句話公式、借物法和金句法等寫作技巧,並鼓勵讀者多加練習,為自己的生活寫下扣人心絃的好故事。
這本書將教你如何在寫作上成功。作者提供了寫作心法和實際作法,包括如何尋找靈感、讓文章內容一目瞭然,以及如何妥善使用副歌等技巧。文章中還強調,寫作的最大價值來自於每個人獨特的生活體驗,因此每篇文章都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艾爾文在生命中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並提出瞭如何為自己做出更好選擇、過好每一天生活以及接納自己的建議。文章充滿正能量,鼓舞人心,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提高自己的產出能力非常重要。劉奕酉的《高產出的本事》分享了三個關鍵的方法:善用鑽石結構、懂得優勢輸出和精準閱讀,讓你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寫作對於個人成長和生活改善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師北宸寫作法和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以及萬能寫作法的核心三元素。通過讓寫作成為利器,作者提倡讓寫作成為過好生活的最佳利器。
這本書結合漫畫圖解,輕鬆理解人生中重要的理財觀念,包括投資自己、成為聰明的消費者和累積資產,讓人學會理財、致富人生從小做起。
在《故事學2.0》中,歐陽立中老師分享了故事的技巧和公式,以及如何透過故事改變人生。文章中分享了故事的九句話公式、借物法和金句法等寫作技巧,並鼓勵讀者多加練習,為自己的生活寫下扣人心絃的好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遇到孩子行為讓你抓狂時,七個步驟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緊密。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遇到孩子行為讓你抓狂時,七個步驟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緊密。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