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上,找到了一些如何陪伴我們孩子的方法及心法,和大家分享,希望我們都能和他們和平共處,進而快樂幸福。
❤️有情緒,很正常
人和人相處,常常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也許他人的一句話,而讓自己整天的心情都不美麗。
情緒來了,我們該如何照顧呢?書上提出是「察覺情緒,照顧需求」。
而我們的需求又分「基礎生理需求」和「基礎心理需求」。
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照顧七大心理需求,我們的情緒就容易被接住,而且也可以好好被接納,也許我們就不會感到如此痛苦了!
1️⃣依附需求
需要與特定的人、事、物形成連結,並因此獲得安全感、以及藉由如是的依附關係來緩衝情緒。
2️⃣預期需求
當未知的人、事、物出現時,我會需要了解。因為在了解之後,能讓我有所準備。
3️⃣控制需求
需要有「我」參與規劃的感覺。因此會希望能有選擇權,以及事情能夠在自己的掌控下,達到想要的結果。
4️⃣成效需求
需要自己的付出與收獲成正比。而衡量是否成正比的方式,就是在付出之後,有沒有得到等價的報酬,或事情愈完美(愈少出錯)越好。
5️⃣自尊需求
需要自己是有價值的。而確認自我價值的方式,可能透過自我證明或社會訊息的回饋。
6️⃣道德需求
為了維護社會的建立及和諧,所以需要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並以不傷害別人、不影響社會的運作為道德形成的前提。
7️⃣歸屬需求
不希望被社會孤立,因此需要自己是團體內的一分子,或有團體內的身份。
當需求沒被滿足,就會產生不好的情緒,如何找到需要的內在需求,先了解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可以為自己找到平衡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嗎?
書上提到,我們常常落入需要孩子們的作息能夠控制在「按時進行的軌道上」,不然晚睡精神不好,隔天又會爬不起來的「控制需求」的情緒中因孩子沒能準時上床睡覺而生氣!
我常常也因為孩子吃飯吃太久,做事拖拖拉拉,而和孩子發生衝突!
當「孩子的行為」和「我們的需求和需要」發生砥觸時,情緒就產生了。
我們需要在解決孩子的問題前,先解決我們的情緒。還要有以下的具體做法:設定事件終止線、趨緩情緒反應和打破情緒循環。來幫助我們不落入情緒的泥淖中,而破壞了親子關係!
❤️愛他,要讓他接受和感受得到
我們和孩子相處時,不該用控制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我們常認為我們吃過的鹽巴比他們走過的路還多,所以常常用「說教」的方式,讓孩子聽我們的話。
像我常常在出門上學前,要求我的孩子披上外套,擔心他著涼了。而他往往拒絕我的要求,說他不會冷。
就在一來一往中,我們發生了口角爭執,起初的我非常生氣和難過,為何都不能體諒身為母親的用心良苦呢?
這是受到「控制需求」的影響,還有情緒表達上不夠成熟,書上提到一個情緒表達公式:
情緒表達=情緒+情緒原因
比方焦慮情緒,可以這樣表達「我很擔心,因為快考試了,但你還沒開始複習」讓孩子了解我們的擔心,而不是一直催促他們去唸書。
我們的愛要能大方的表達給孩子,孩子也才能學著如何好好愛我們。
❤️照顧孩子和自己,需要資源,看見他們的亮點
在照顧自己和他人之前,先認識「認知彈性」,認知彈性是為了解我們「做出思考及想法上的轉換」而出現的。
當我們將成效需求的滿足放在孩子身上時「我都付出這麽多了,你為什麼不多努力一點!」容易成為我們檢視孩子的標準。
孩子真的都沒努力嗎?還是因為自己的成效需求沒有被孩子的表現所滿足,因而蒙蔽了我們,看不到孩子努力呢?
我們的孩子真的的都沒有進步嗎?真的沒有得到任何的成就嗎?當然不是的。
我們常常因為社會文化,將成績表現視為『唯一的成就』,所以在看孩子時,就容易會偏差著審視孩子的表現。
人人都渴望被肯定,所以「成就感」這項心理資源中,我們都要練習:「即使孩子沒做到規定的事,我們也能找出值得肯定的部分。」
一旦我們開始試著稱讚與激勵他們,這不僅僅是在鼓勵我們的孩子,我們也能藉此肯定自己!
「原來我們教給孩子的東西,他們都有在用他們的方式吸收了呢!」這何嘗不是一種成就感的正向循環呢?
願你我都能做為孩子的伯樂,讓我們的孩子,都能成為他們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最後,兩位作者和我們分享的一段話,我覺得可以陪伴我們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可以得到一些安慰!
「我想要依附,所以我會珍惜親密關係;
我想要預期,所以我會試著面對改變;
我想要控制,所以我會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我想要成效,所以我知道付出很重要;
我想要自尊,所以我會認同自己的自我價值;
我想要道德,所以我會修正自己的行為;
我想要歸屬,所以我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我覺得這本書,不只適合身為父母的人閱讀,也適合大家欣賞,因為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情緒。
誠摯邀請大家,為自己閱讀這本《接住孩子前,先接住自己》好書,成為孩子和自己的貴人。
#童童老師
#童雋哲
#鍾宛玲
#境好出版
#珍妮老師真心推薦的好書
#2024第61本閱讀筆記
#珍妮閱讀筆記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