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在捷運上滑手機,無意間看到一個作家分享自身與母親關係改變的契機。她在出社會有收入後,會按月給孝親費外,亦會不定時的分擔家中額外的支出,例如:房屋修繕之類。長久下來,隨著她的收入增加,給予老家的金額也是跟著增加。
這位母親時不時的會拿鄰居的案例做比較,也許是作家這次給的少了,或是孝親費的金額母親有更高的期待,聽在耳裡,想必她的心中會有無限的感受,也造成了日後兩人關係的緊繃,但為了符合母親的期望,她選擇繼續留在北部努力賺錢,只好減少碰面的頻率,無形中也可以沖淡見面後的不愉快。
後來遇到作家的父親生病,期間需要龐大的醫療費、看護費等等,這些突如其來的支出,想當然爾是由作家一肩挑起,不但出錢,也將北部的工作減少,回老家打理父親的一切,依其描述,家中雖有兄長,但自身出錢出力也沒有少過。我雖然無法了解這位作家真實的想法,但透過她的一段文字,感受到她此時與母親關係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