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來聊聊「社群媒體」,在我即將出版的新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提到,我曾經4年時間沒使用社群媒體,這段期間極大的提高了我的「專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直到今年四月下旬,為了增加「自己文字的能見度」重新開始使用社群媒體,然而已經從過去「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變成「主動的內容發布者」。
從我的個人經歷,以及與其他人的溝通與觀察,發現不管是資訊接收者,還是內容發布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接收者感覺「資訊爆炸、擔心落後」、發布者不斷「追求流量,身心俱疲」。
以下是我對攻克「社群媒體」焦慮情緒的思考與建議:
為什麼社群媒體會引發人的焦慮?
我們在看實體的舞台,不會覺得「焦慮」,而是「享受」,因為我們知道舞台上的人花費了多少的努力,才得以登台。
「實體舞台」不是隨時都有,也不是人人都能有。
然而社群媒體是個「唾手可得」的舞台,動動手指發送,你的「形象、內容、表演」就有機會被看見。
越是簡單的東西,人性就越希望「找到捷徑」。
因此怎樣的內容能「爆火」、怎樣的標題「能吸引注意」,層出不窮。
時間是有限的,過度追求「技巧」的同時,是對「實質內涵」的忽視。
因此過度追求「形式」,只會本末倒置,讓你逐漸變成過度追求關注的「空心人」。
歸根結底,社群媒體只是「反應你生活的一個切片」,而不是全部。
你應該是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了,再藉由「社群媒體」把你對生活的領悟和反思分享出去。
我將社群媒體比擬為一個「人人都可以登」的舞台。
既然是舞台,登上舞台之前,勢必會「做充足的準備」。
你看到的東西,都是他人「做足準備發送的東西」
在開始發threads之前,我用了半年時間「閉關」寫作,這才是「短時間內」能「高密度輸出」的原因。
因此想要「持續高能的輸出」,沒有捷徑,只有「持續修練內功」,才可以登得了舞台,當你越來越厲害,才能上的了更大的舞台,匯聚更多人的目光,享受更大的掌聲。
花拳繡腿的「技巧」只能讓你「曇花一現」,實質成長的「內涵」才是「穩定輸出」的關鍵。
網路上也會有一些風向,好像「辭職後」開啟「數位遊牧」的生活,就一定是圓滿的。
不了解「加密貨幣」,離財富自由的日子就遠了。
現在不開始「經營自媒體」,未來就完蛋了。
這些過度強化「因果關係」的綁定,就像學生時代過度強調「好的學歷才有好工作,不然未來就完蛋」一樣。
事實上,你的人生不會因為「缺少某件事」就完蛋;也不會因為「得到某事物」從此就幸福圓滿。
這本身就是一個「行銷手段」,一個「偽命題」,讓正在追求「那件事」的人更有動力。你想想,上述我說的事物,在21世紀之前甚至都尚未出現,那時候的人們也活得好好的,甚至「焦慮更少」。
信息永遠是為「自己服務的」,而不應該成為「焦慮的來源」。
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相信的東西」,才有每天生活下去的動力。
我發的東西也包含我的「主觀意識」,它也是服務於「願意相信它」的人。
這個世界已經不缺乏「資訊」了,選擇看你「當下需要相信的東西」,讓它成為「更好的生活」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