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過度在實體世界普遍存在,在虛擬世界卻是保護不足,這兩個趨勢是導致 1995 年之後出生的孩子成為焦慮世代的主因。
現代社會已進入「注意力轉移經濟」的時代,各種短影音平台將人們的注意力切割得支離破碎。精神病學家與腦科學家不斷警告,短影音引發的手機上癮現象正在對心理健康造成威脅——尤其是對成長於數位浪潮中的 Z 世代而言,他們是第一批全面接受這場「注意力實驗」的一代。
延伸閱讀:
如何創造「峰值體驗」?社群、短影音就靠這套組合讓你上癮|怪獸科技公司
幾年前矽谷的科技人曾警告,不要讓孩子過早接觸科技產品或社交媒體,但矽谷人擔心的事情,現在變成了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的現實。Z 世代的青少年長時間留在線上,大幅減少了他們與朋友和家人玩要、交談、碰觸,甚至眼神交流的時間,也因此減少參與對人類身心發展非常重要的實體社交活動。
社會心理學家 Jonathan Haidt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2024)提到,社群網站上的活動與行為,更逼著年輕人成為行銷自己這個品牌的經理人,總是提前考慮每張照片、每段影片、每段評論和每個表情符號可能造成的社會後果與影響。每一個行為不一定是「為了行為本身而做」。相反地,每一個公開的行為多少都帶有其他目的與意圖。
Z 世代最早的一批人是在 2009 年左右開始進入青春期,當時也出現了幾個科技趨勢:2000 年代高速寬頻快速普及;2007 年 iPhone 問世;猶如超級病毒的社群媒體揭開一個新時代。
2009 年,社群媒體「按讚」和「轉發」或「分享」的功能揭開最後一個趨勢的序幕,改變了網路世界的社交動態。2009 年以前,社群媒體的最大功能是讓你和朋友保持聯繫,由於即時互動與反饋的功能不多,產生的毒性遠不及我們今日所見。
沒幾年出現了第 4 個趨勢——上傳自拍照,等智慧型手機多了前置攝影鏡頭(2010 年),以及臉書收購 Instagram(2012 年),愈來愈多青少年上傳精心編修的生活照和影片,不僅讓同齡人和陌生人觀看,也讓他們評頭論足。
於是,Z 世代擁有接觸最廣大世界的能力,但同時也成為最脆弱的一代。統計數據顯示,從 2010 年代開始,心理健康指標顯著下滑——焦慮症、憂鬱症、自殘率都在增加,而這些問題對女孩的影響尤為嚴重。
延伸閱讀:
一個人可以跑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跑更遠!YPT 實現社群共學,讀書不再孤軍奮戰|使用者意見調查 EP5.3.2
研究人員發現,男女在成長過程中追求的東西不太一樣有關。男孩大多在意「自主性」,而女孩則重視「共融性」,也就是人際關係的維持和群體認同。所以當社群媒體進入他們的生活時,帶來的影響就完全不一樣了。
舉個例子,女孩在青春期特別在意外貌。IG 上那種精心修飾、甚至用濾鏡美化過的照片,會讓她們開始焦慮:「我怎麼好像不夠漂亮?不夠完美?」這種不切實際的美麗標準,讓她們陷入一種容貌焦慮的惡性循環。
再來,大家都覺得男生的攻擊性比較強,好像動不動就打架,但其實女生的攻擊方式也很狠,只是她們更傾向於攻擊人際關係。像是散播流言、破壞友誼,讓對方被孤立。這對青少年的打擊非常大,然而,社群媒體剛好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平台,讓霸凌者可以躲在匿名帳戶後面,隨時進行攻擊。
延伸閱讀:
Pornhub被刪帳號槓上IG,為什麼社群會這麼重要|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EP4.1.1
另外,情緒方面也很不一樣。研究顯示,當一個女孩有憂鬱傾向時,她的朋友罹患憂鬱的機率會增加一倍以上;加上社群媒體上的 hashtag 和演算法,讓那些已經有情緒困擾的女孩,更容易接收到相關內容,結果越看越覺得自己也有問題,憂鬱感加重。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安全問題。以前我們只需要小心身邊的陌生人,但現在社群媒體讓全世界的壞人都可以輕易接觸到孩子,特別是那些喜歡收集「追蹤數」、「按讚數」的女孩,很容易來者不拒,殊不知對方可能就是別有居心的人。
所以說,這些種種原因加起來,讓女孩在社群媒體的世界裡,面臨的挑戰和傷害比男孩多上不少。那麼,這背後的根源是什麼?我們就得探討社群媒體的商業模式。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這一切的「兇手」真的是手機和社群媒體嗎?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2020)提到:免費從來就不是一種商業模式,廣告才是。
在靠廣告盈利的商業模式下,每一個公司都在拼命研究怎樣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好向廣告商賣出更高的價錢。在盈利模式上,Facebook 真正關注的是應用軟體在每個平台中產生的訊息量,然後通過廣告獲利,廣告占其收入比例高達 8 成。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網路巨頭們不惜研究人類的成癮機制,誘導人們產生依賴。然而,演算法的副作用也隨之顯現——假新聞各處亂竄、政治極化、青少年自殺率激增等等,最終就連開發者本身也深陷演算法的枷鎖而無法逃脫。
延伸閱讀:
孤獨,讓我打造出連接世界的超級App:改變10億人生活的內向理工男,微信傳奇張小龍|怪獸科技公司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科技公司鮮少或根本沒有研究自家產品對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沒有和相關研究人員分享任何數據。當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它們的產品對青少年造成傷害時,大多數公司的回應是否認、混淆視聽和發動公關活動。
犯規最嚴重的,是一些公司利用心理學上的把戲,把年輕人對平台的「參與度」最大化,讓他們持續點擊不停。他們使兒童在脆弱的發育階段就上鉤,此時他們的大腦會因應接收到的刺激不斷快速重塑。其中社群媒體對女孩傷害最大,電玩公司和色情網站則對男孩影響最深,讓他們身陷其中、難以自拔。
延伸閱讀:
臉書變了?變的究竟是市場,還是Meta?有關社群你又得知道什麼?|趕快tech我 EP4.2.6
我們往往將這些問題歸咎於企業領導者,Meta 或 Facebook 的創始人祖克柏,常因為隱私爭議被描繪成壞人。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他真的想做壞事嗎?還是這個龐大的系統早已脫離了他的控制?
這裡提到一個有趣的心理學概念:擬人化效應。我們習慣把系統問題歸因於個人,比如說「祖克柏就是壞人」,但實際上,這些問題可能是系統性的、無法單靠個人解決的。可是有沒有一種可能是,祖克柏比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公司作惡,他只是控制不了局面?如果你經營一個有幾億人的網路社群,你也很難控制局面。
人們總是不自覺地把系統的作用歸因於個人。人們都說賈伯斯特別有創造力,說賈伯斯發明了 iPhone——但 iPhone 是賈伯斯發明的嗎?iPhone 難道不是蘋果公司無數個工程師一起研發出來的嗎?
賈伯斯去世後,提姆·庫克(Tim Cook)成為蘋果公司的 CEO,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蘋果每次發布新產品都有人說「沒了賈伯斯,蘋果就不行了」。但事實明明是,每一代 iPhone 都比之前的更好。
延伸閱讀:
用邏輯改變世界專訪(中)不要強迫自己正向思考!因為正能量...|系統分析師、PM|怪獸科技公司
無緣無故冒上受重傷的風險,這是蠢。但是帶上一些風險,是任何英雄旅程都少不了的;何況,就是不肯踏上旅程的話,風險也很多。
要讓年輕人應對數位浪潮帶來的挑戰,過度保護並非解決之道,反而會讓孩子缺乏面對挫折的能力。相反地,真正的堅韌來自於「反脆弱」,即在挑戰與困難中找到成長的機會——就像免疫系統需要病菌刺激才能強化,孩子也需要失敗與挫折來培養自主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我們希望下一代能在數位浪潮中茁壯成長,就必須幫助他們建立面對風險的能力,而非一味屏蔽危險。我們可以選擇成為更好的「園丁」,引導下一代成長,而不是像「木匠」般試圖將他們塑造成某種固定的形狀。挑戰與失敗,正是下一代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養分。
延伸閱讀:
反脆弱:讓我們受益最多的,是不斷想傷害我們,但最後無法如願的人|經典書怪讀的@怪獸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