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恐懼的時代焦慮:當社群媒體成為一把雙面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大家有沒有過這種經驗?週末夜晚,大家紛紛在 Instagram 上分享精彩生活,不是在熱門餐廳享受美食,就是在風景名勝打卡,而我們卻獨自一人,做著似乎永遠做不完的事情。滑著手機,看著朋友們的動態,一股莫名的焦慮感湧上心頭,好像自己錯過了什麼重要的、美好的事物,這種感覺,就是所謂的「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 FOMO。


FOMO 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深深植根於我們與生俱來的心理需求。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為了生存,必須群居、互相合作,對群體的歸屬感是生存的必要條件,這種渴望被接納、害怕被孤立的心情,早已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基因裡。在原始部落時代,如果一個人被部落排斥,那他很可能無法獨自面對野獸的襲擊或食物短缺的困境。因此,當我們感覺自己被群體排除在外時,自然會感到不安,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可以說是保護我們生存的一種本能。


不過社群媒體的崛起,確實讓 FOMO 變得更加普遍、更加強烈。社群媒體就像一個巨大的櫥窗,展示著每個人光鮮亮麗的一面,我們隨時隨地都能看到別人的生活,但也更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覺得別人的生活總是比自己的更精彩。要知道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的往往是經過精心挑選、刻意美化的片段,而不是他人生活的全貌。這種資訊不對稱,讓我們更容易陷入比較的漩渦,不斷地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FOMO 的心理學原理:為何我們如此害怕「錯過」?


要深入理解 FOMO,我們必須先了解其背後的心理學原理。除了剛剛提到的歸屬感需求,還有其他幾個重要的心理因素在默默地影響著我們。


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社會比較」。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們會透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己的能力、價值和地位。在社群媒體上,我們更容易接觸到他人的「高光時刻」,可能是朋友分享的出國旅遊照片、新工作的喜悅,或是參加熱鬧派對的影片。


當我們看到這些資訊時,很容易不自覺地拿自己與之比較,如果覺得自己不如人,FOMO 的感覺就會更加強烈。這種比較心態,就像一面無形的鏡子,讓我們不斷地審視自己,卻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讓我們不斷地追求著看似更好的生活,深怕自己落後於人。


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損失厭惡」。簡單來說,人們對於「失去」的感受,往往比「獲得」更強烈。也就是說,我們更害怕錯過某件事物可能帶來的好處,卻不太會去仔細衡量參與這件事物可能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或金錢。這種心理傾向,讓我們更傾向於抓住每一個機會,深怕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下一次。這種心理就像是,當我們面對一個難得的機會時,即使這個機會可能不是最適合我們的,我們還是會想要牢牢抓住,深怕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


「不確定性」也是 FOMO 的重要推手。當我們對未來感到迷惘、不確定時,會更傾向於抓住每一個機會,希望透過參與更多的活動、認識更多的人,來降低內心的焦慮。這種不確定性,可能來自於對職涯發展的迷惘、對感情關係的困惑,或是對大環境變動的擔憂。當我們感到不確定時,更容易受到 FOMO 的影響,因為我們會覺得,多方嘗試或許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社群媒體:FOMO 的催化劑與擴散器


社群媒體在 FOMO 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既是資訊傳播的工具,也是 FOMO 滋生的溫床。


社群媒體上充斥著經過「精心策劃的形象」,這是加劇 FOMO 的一個主要因素。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的,往往是人們刻意呈現出的最好一面,可能是精心修飾過的照片、精心設計過的文字,或是精心挑選過的分享內容。人們傾向於展現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隱藏那些不完美、不光彩的時刻。這種資訊不對稱讓我們更容易產生「別人的生活總是比我好」的錯覺,進而加劇 FOMO。


社群媒體的「即時更新」特性,也讓我們更容易感覺自己錯過了什麼。過去,我們只能透過親友的口述或偶爾看到的照片,了解他人的近況。現在,社群媒體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看到別人的動態,無論是朋友聚餐、出國旅行,或是參加派對。這種即時性,讓我們更容易感覺自己被排除在群體之外,加劇了 FOMO。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更進一步推波助瀾。這些演算法會根據我們的興趣和行為,推送更多類似的內容。如果我們經常瀏覽旅遊相關的貼文,演算法就會推送更多旅遊景點的資訊。這種推送機制,讓我們不斷地暴露在可能引發 FOMO 的情境中,加劇了我們的焦慮感。


內向、外向,還是「中間性格」?FOMO 的人格差異


在討論 FOMO 時,人格特質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一般來說,人格特質可以大致分為內向和外向兩種類型。


外向的人通常比較喜歡社交、熱鬧的場合,他們從與人互動中獲得能量,享受與人交流的樂趣。外向的人在面對 FOMO 時,可能會更積極地參與各種活動,以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他們害怕被排除在群體之外,渴望與人連結。然而,過度的社交也可能讓他們感到疲憊,甚至迷失自我。


內向的人則更喜歡獨處或與少數親近的人相處,他們從獨處中獲得能量,享受安靜、思考的時光。內向的人在面對 FOMO 時,可能會更傾向於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而不是盲目地追逐潮流。他們更重視內心的平靜和獨處的時光,對於社交活動的參與度相對較低。然而,過度的獨處也可能讓他們感到孤單,甚至錯失一些重要的機會。


除了內向和外向,還有一種「中間性格」(Ambivert),他們同時具有內向和外向的特質。中間性格的人在面對 FOMO 時,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因為他們需要在社交和獨處之間取得平衡。他們有時想要參與社交活動,有時又想要獨處,這種內心的拉扯,讓他們更難以決定自己的優先順序,更容易受到 FOMO 的影響。


中間性格的社交傾向會隨著情境和心情而變化,這使得他們更難以預測自己會對哪些情境產生 FOMO,從而增加了應對的難度。這種不確定性,讓 中間性格更難以建立穩定的社交模式,更容易受到 FOMO 的困擾。


但這不代表中間性格就一定不好,其實他們可以透過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內外向需求,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更符合自己真實想法的選擇。他們可以練習觀察自己的情緒和能量水平,了解自己在什麼情境下需要社交,在什麼情境下需要獨處。透過這種自我覺察,中間性格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社交活動,避免過度參與或過度獨處,從而減輕 FOMO 的影響。


從 FOMO 到 JOMO:擁抱「錯過的喜悅」


對抗 FOMO,我們需要學會擁抱「錯過的喜悅」(Joy of Missing Out),也就是 JOMO。JOMO 強調的是要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關注那些能帶給我們真正快樂和價值的事物,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外在的認同。這需要我們勇敢地捨棄一些東西,學會拒絕一些邀約,以便為真正重要的事情騰出時間和空間。


JOMO 並不是要我們完全與世隔絕,而是要我們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想要參與的活動,而不是被 FOMO 牽著鼻子走。我們可以選擇參加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活動,而不是為了迎合他人而勉強自己參加不喜歡的聚會。我們可以選擇在家好好休息,而不是為了跟上每個潮流而疲於奔命。


培養「正念」是實踐 JOMO 的一種有效方法。正念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專注於當下,減少對過去和未來的擔憂,進而降低 FOMO。我們可以透過冥想、深呼吸等練習,學習觀察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了解自己為什麼會產生 FOMO,以及如何應對這種情緒。


設定「界線」也是實踐 JOMO 的重要一環。學會對不重要的事情說「不」,為自己騰出時間和精力,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我們可以學習拒絕一些不必要的邀約,避免讓自己過度忙碌,失去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發掘「內在價值」更是 JOMO 的核心。找到那些能帶給我們真正快樂和價值的事物,並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外在的認同。我們可以思考自己真正重視的是什麼,是人際關係、自我成長、健康,還是其他的事物?找到自己的價值觀,並根據這些價值觀來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讓我們活得更充實、更快樂。


FOMO 的深遠影響:個人與社會的反思


FOMO 不僅僅是一種個人情緒,它還可能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在個人層面,FOMO 可能會導致我們做出一些不符合自己真實想法的選擇,進而影響我們的個人發展和幸福感。例如我們可能因為害怕錯過機會,而選擇了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我們可能因為害怕被排除在群體之外,而勉強自己融入不適合的圈子。這些選擇,都可能讓我們感到不快樂、不滿足,甚至迷失自我。


FOMO 也可能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長期處於 FOMO 的狀態,可能會導致我們感到焦慮、憂鬱、易怒,甚至出現睡眠問題。


在社會層面,FOMO 可能會加劇社會焦慮、消費主義和盲目跟風的現象。當我們都害怕錯過,都想要追求更多、更快、更好時,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焦慮不安。當我們都想要擁有最新的產品、最流行的事物時,消費主義就會更加盛行。當我們都盲目地追隨潮流,而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時,社會就會缺乏創新和活力。


走出 FOMO 的陰霾


要擺脫 FOMO 的困擾,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覺察 FOMO 的存在:學會辨識 FOMO 的徵兆,例如,當我們感到焦慮、不安或覺得自己錯過了什麼時,就要警覺自己是否陷入了 FOMO 的陷阱。
  2. 管理社群媒體的使用: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避免過度暴露在可能引發 FOMO 的情境中。可以設定每天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限制,或是關閉社群媒體的通知,減少被干擾的機會。
  3. 培養多元的興趣與愛好: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而不是一味地追逐潮流。當我們有自己熱衷的事情時,就不會那麼容易受到 FOMO 的影響。
  4. 建立真實的人際連結:與親友面對面交流,建立真實、有意義的關係,而不是只靠社群媒體上的互動。當我們擁有真實、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時,就不會那麼容易感到孤單,也不會那麼容易受到 FOMO 的影響。
  5. 練習感恩與知足:欣賞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不是總是羨慕別人所擁有的。可以每天寫下自己感到感恩的事情,練習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擁有的美好事物上。


重點摘要

  • FOMO(錯失恐懼症)源於人類對歸屬感的需求,社群媒體的普及使其更加普遍。
  • FOMO 的背後有社會比較、損失厭惡、不確定性等心理因素在作用。
  • 社群媒體上的資訊不對稱、即時更新和演算法推送,加劇了 FOMO。
  • 人格特質(內向、外向、中間性格)會影響個體對 FOMO 的反應。
  • JOMO(錯過的喜悅)是一種對抗 FOMO 的心態,強調關注自身和有意識的選擇。
  • FOMO 可能對個人發展、心理健康和社會風氣產生負面影響。
  • 透過覺察、管理社群媒體使用、培養興趣、建立真實連結和練習感恩,可以有效應對 FOMO。



加入羊羹學堂,解鎖專屬知識與成長機會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課堂文章會有試閱開放期,是希望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精華內容。

專屬會員福利與成長旅程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您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前往鎖定當前通行證活動方案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


avatar-img
21會員
249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迷途的羊羹 的其他內容
在時間的洪流中是否曾感到迷惘渴望活出多元自我,卻又被無形的框架所困?透過探索大腦神經可塑性的奧秘,深入了解自信的形成機制我們將發現駕馭時間、發揮協同效應、建立問責制的關鍵力量。這是一趟自我探索的旅程,它將指引我們如何整合不同身份,掌握100小時法則,並在群體互助中,讓夢想不再遙不可及。
生活中,是否總覺得難以堅持,目標總是遙不可及?或許,你只是還沒掌握「動機」的奧秘。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探索內在與外在動機的驅力,學習SMART目標設定,解析影響動力的不同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討論實用方法,突破困境,點燃持續熱情,讓行動力不再只是空談,而是掌握人生的真實力量。
在追求效率至上的時代,我們是否也陷入了盲目追逐的迷思?從愛爾蘭大饑荒到電子病歷的困境,再到人工智慧時代的隱憂,都揭示了效率的雙面刃。如何才能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兼顧人性、安全和永續發展?或許,「靈感的低效率」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讓我們在迂迴中找到方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在步調飛快的現代生活中是否感到身心俱疲? 慢下來,不是停滯不前,而是為了走得更穩、更遠。 探索「慢下來」的藝術,找回生活的主導權,提升專注力與創造力,開啟潛意識的寶藏,並在生活中實踐「慢」哲學,擁抱更美好的生活!
想要擺脫拖延症、提升工作效率嗎?一起來探索風靡全球的「番茄工作法」吧! 透過將工作時間劃分為 25 分鐘的區塊,並搭配規律的休息時間,我們可以提升專注力、減輕壓力,進而有效地完成任務。 番茄工作法不僅適用於各種工作場景,還能結合其他時間管理方法,打造個人化的時間管理策略。 資料來源和相關內容
拖延,源於害怕失敗後的自我價值貶損,是自我保護的策略。從自我價值理論、完美主義、文化差異和科技發展等多個角度,剖析拖延症的心理機制。 克服拖延的實用方法:培養覺察、轉向「趨近」的動力、以及挑戰「表現 = 能力 = 自我價值」的等式。
在時間的洪流中是否曾感到迷惘渴望活出多元自我,卻又被無形的框架所困?透過探索大腦神經可塑性的奧秘,深入了解自信的形成機制我們將發現駕馭時間、發揮協同效應、建立問責制的關鍵力量。這是一趟自我探索的旅程,它將指引我們如何整合不同身份,掌握100小時法則,並在群體互助中,讓夢想不再遙不可及。
生活中,是否總覺得難以堅持,目標總是遙不可及?或許,你只是還沒掌握「動機」的奧秘。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探索內在與外在動機的驅力,學習SMART目標設定,解析影響動力的不同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討論實用方法,突破困境,點燃持續熱情,讓行動力不再只是空談,而是掌握人生的真實力量。
在追求效率至上的時代,我們是否也陷入了盲目追逐的迷思?從愛爾蘭大饑荒到電子病歷的困境,再到人工智慧時代的隱憂,都揭示了效率的雙面刃。如何才能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兼顧人性、安全和永續發展?或許,「靈感的低效率」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讓我們在迂迴中找到方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在步調飛快的現代生活中是否感到身心俱疲? 慢下來,不是停滯不前,而是為了走得更穩、更遠。 探索「慢下來」的藝術,找回生活的主導權,提升專注力與創造力,開啟潛意識的寶藏,並在生活中實踐「慢」哲學,擁抱更美好的生活!
想要擺脫拖延症、提升工作效率嗎?一起來探索風靡全球的「番茄工作法」吧! 透過將工作時間劃分為 25 分鐘的區塊,並搭配規律的休息時間,我們可以提升專注力、減輕壓力,進而有效地完成任務。 番茄工作法不僅適用於各種工作場景,還能結合其他時間管理方法,打造個人化的時間管理策略。 資料來源和相關內容
拖延,源於害怕失敗後的自我價值貶損,是自我保護的策略。從自我價值理論、完美主義、文化差異和科技發展等多個角度,剖析拖延症的心理機制。 克服拖延的實用方法:培養覺察、轉向「趨近」的動力、以及挑戰「表現 = 能力 = 自我價值」的等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小故事」主要分享我對於某些時刻的情緒,當下所獲得的感悟及腦海中的畫面、氛圍,大家可以帶著輕鬆的心情,愉快欣賞~
前些日子,我和朋友聊天時,發現大家共有的情緒就是「迷茫」 或許是這個社會的通病,也或許是我和與自己同頻共振的朋友相遇 不是非常負面的情緒,但是會對不確定的未來感到有些恐懼 以至於我所聊天的朋友,聽到我是利用和占星師諮詢來決定生涯方向時 都紛紛來詢問我是哪位老師 老實說,上述舉動令我滿意外的
在現代社會,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取和分享資訊的方式,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多年前,當人生面臨某一個關卡時,我刪除了使用多年的個人社群帳號,想要徹底消失,最好被這個世界遺忘。
即使現實生活人際關係遇到重重困難與挑戰,人與人之間還是有滿滿的視聽感,對方鮮活無比的憤怒,悲傷,委屈,痛恨表情,身材樣貌,慣常使用的語詞,講話神態,行為動作,衣著,透明公開的聯絡方式,將人的互動連結成為真實可感的情緒張力。即使與對方拼搏或爭戰,完全沒有消失或斷線的可能性。 只有一種可能,人與人之間
Thumbnail
回想過去在曖昧關係裡的自己時常感到恐懼跟不自信,這些恐懼包含了害怕錯過一個人的訊息、害怕對方其實內心有其他人,更害怕無法確立的關係就這樣無止盡的消耗著,腦袋裡的負面小劇場總讓自己疲憊不堪。
社交恐懼症(英文 social phobia),對於跟他人接觸或社交行為感到恐懼。 你是社恐人嗎? 人與人的距離很遠嗎? 在自媒體的充斥下 很多人躲在網路的背後 有些人很活躍有些人很潛水 真實生活中是和網路相同tone調的人嗎? 也或許因為這樣社交恐懼越來越多 越來越害怕和真實的人說話 也越來越不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當你過於在意與你無關的人事物時,也悄悄的形成了比較狀態。慣性比較,只會讓你更討厭自己。 - 雖然說嫉妒、羨慕是人之常情,但社交媒體會將這種情緒無限放大,什麼異國旅行的風景照、愜意的午茶時光側寫...,日漸沈迷於網路上的虛幻世界,會使你進而與真實世界失去情感連結,也會極度自卑焦慮,對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身處在這個虛擬連結的網絡中,我們或許擁有了更多表面上的「朋友」,但內心的孤獨感卻愈發濃厚。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小故事」主要分享我對於某些時刻的情緒,當下所獲得的感悟及腦海中的畫面、氛圍,大家可以帶著輕鬆的心情,愉快欣賞~
前些日子,我和朋友聊天時,發現大家共有的情緒就是「迷茫」 或許是這個社會的通病,也或許是我和與自己同頻共振的朋友相遇 不是非常負面的情緒,但是會對不確定的未來感到有些恐懼 以至於我所聊天的朋友,聽到我是利用和占星師諮詢來決定生涯方向時 都紛紛來詢問我是哪位老師 老實說,上述舉動令我滿意外的
在現代社會,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取和分享資訊的方式,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多年前,當人生面臨某一個關卡時,我刪除了使用多年的個人社群帳號,想要徹底消失,最好被這個世界遺忘。
即使現實生活人際關係遇到重重困難與挑戰,人與人之間還是有滿滿的視聽感,對方鮮活無比的憤怒,悲傷,委屈,痛恨表情,身材樣貌,慣常使用的語詞,講話神態,行為動作,衣著,透明公開的聯絡方式,將人的互動連結成為真實可感的情緒張力。即使與對方拼搏或爭戰,完全沒有消失或斷線的可能性。 只有一種可能,人與人之間
Thumbnail
回想過去在曖昧關係裡的自己時常感到恐懼跟不自信,這些恐懼包含了害怕錯過一個人的訊息、害怕對方其實內心有其他人,更害怕無法確立的關係就這樣無止盡的消耗著,腦袋裡的負面小劇場總讓自己疲憊不堪。
社交恐懼症(英文 social phobia),對於跟他人接觸或社交行為感到恐懼。 你是社恐人嗎? 人與人的距離很遠嗎? 在自媒體的充斥下 很多人躲在網路的背後 有些人很活躍有些人很潛水 真實生活中是和網路相同tone調的人嗎? 也或許因為這樣社交恐懼越來越多 越來越害怕和真實的人說話 也越來越不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當你過於在意與你無關的人事物時,也悄悄的形成了比較狀態。慣性比較,只會讓你更討厭自己。 - 雖然說嫉妒、羨慕是人之常情,但社交媒體會將這種情緒無限放大,什麼異國旅行的風景照、愜意的午茶時光側寫...,日漸沈迷於網路上的虛幻世界,會使你進而與真實世界失去情感連結,也會極度自卑焦慮,對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身處在這個虛擬連結的網絡中,我們或許擁有了更多表面上的「朋友」,但內心的孤獨感卻愈發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