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我」的真諦:從人格到高等心靈的啟示之旅

『有個很大的奧秘,是關於有意識的自我 (EGO) 或稱人類靈魂。』
- 布拉瓦茨基,《秘密教義》第二卷
在當今許多流行的靈性教導中,常常對「自我」一詞進行貶低,這可能讓一些人感到困惑和不解。然而,在神秘學的教義和文獻中,我們卻常常看到這個詞被使用,而且並沒有任何負面或批判性的意涵。
「自我」究竟是一個負面的詞彙嗎?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如許多人所強調的那樣「擺脫自我」、「克服自我」,甚至「摧毀自我」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兩個重要且根本的事情:
(1) 「自我」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我」。如果一個人在塵世上沒有任何「我」的內在覺知或感受,他就不可能過著有意識和智力的生命無論這個人是否聲稱已經「拋下」了他的自我。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我」,這個事實是無法逃避的。我們並非擁有自我,因為我們就是一個自我。
(2)正如布拉瓦茨基在《神秘學詞彙》(第111頁)中所解釋的那樣:『秘傳哲學教導人們存在兩個自我,一個是凡人或人格的自我,另一個是更高等、神聖和非人格的自我,並稱前者為「人格」,而後者為「個體性」。「自我」的意思是「個體性」,絶不是「人格」,且它與「自我主義」或「自私」相反;自私是人格的典型特徵。
在神秘學術語中,作為我們轉世部分的靈魂,常被稱為「自我」。這被視為我們的「永恆個體」,真正的「我」,是個體的「心智實體」或所謂的看不見的思想者,存在於世世代代。它是真正的思考者、行動者、實踐者和體驗者,創造並體驗業力的人。
它是通過它 「當前的人格」來執行,包括了個性心智(或日常的大腦意識)與用以運作的低等載體、工具或方面,包括了慾望的本質、生命能量、精微星光體、以及肉體的外殼,我們對後者最為熟悉。
這永久的個體性是轉世的自我,被稱為高等心靈;而在每個連續的投生中,當前人格都是嶄新且獨特的,被稱為低等心靈,是我們自己業力的後代,是我們過去思想、語言和行為的結果。「心靈」 (Manas) 是梵語中的「心智」。根據神秘學,心靈是一個原則,但在投生時它具有雙重性質。
即高等自我和低等自我。在古希臘哲學中,它們被稱為「心智」(Nous) 和「賽琪」 (Psyche),對應於我們存在中智力的和心靈感應元素。《心靈感應和智力行為》是布拉瓦茨基最深刻和最深奧的文章之一,她以一種非常深刻和啟示性的方式探討這個議題。
『我們相信一連串轉世中同一個自我的發展,這觀念是我們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舉例來說,所謂的「史密斯先生」並非單指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由無數記憶線條串聯而成的日常經驗集合,形成了史密斯先生所認知的「自我」。然而,這些經驗並非真正代表「我」或「自我」,因為史密斯先生會遺忘大部分日常經歷,只有在回憶時才會感受到「自我」存在。因此,我們將這些經驗集合稱為虛幻的人格(因其有限且短暫),用以區分那些引發「我是我」感覺的內在元素。我們稱這種「我是我」為真正的個體性;同時,我們形容這個「自我」或個體性如同一位演員,在生命的舞台上扮演多重角色。每個新的人生在世間,就像劇院舞台上的一場表演。在某個晚上,這位演員或「自我」以「麥克白」的身份登場,隔天以「夏洛克」之名亮相,再之後以「羅密歐」姿態示人,如此輪迴,直至完成整個投生週期。自我啟程踏上生命之旅,先是精靈,接著是警官、士兵、僕人、合唱團成員;然後晉升為「旁白」、擔任領導者,期間也飾演些許不重要的角色,最終以魔法師「普洛斯彼羅」的身份從舞台上離場。
— 布拉瓦茨基 ,《神聖智慧之鑰》 p. 33–34
人們心中有一種內在元素,讓他們產生「我就是我」的感覺。這個「元素」就是我們內在的心智元素,即心靈原則。它代表著我們的靈魂,是我們永恆的精神個體。
在布拉瓦茨基《神秘學詞彙》第154–155頁的「個體性」條目中,她將後者定義為「人類高等自我的稱呼之一」。我們區分了永恆的神聖自我和注定消逝的凡人自我。在肉體死亡後,凡人自我(人格自我)只在慾界 (Kama Loka) 存在一段時間;而個體性將永遠存在。
高等自我的特點是「本體性」,而低等自我的特點是自我主義或自私。
自我意識是無法完全消除的。『個體性永遠存在。』為甚麼呢 ? 這怎麼可能? 這個個體性、自我、這個內在和更高的「我」到底是什麼? 古老的東方神秘主義宣稱它是一種純淨神聖的實體,是某種「天上的流放」,是一種神靈,是「普遍心靈」的個體化射線,是「心智之子」(Manasaputra)。
『在本質上,它是「思想」,是個體化的「思想」。在其中,被稱為「(普遍)心智之子們」(Manasa putra)。心智是一個「原則」,同時也是一個「實體」和個體性或自我。它是一個「神靈」,然而它注定要進行無盡的投生循環,每次都要負起責任、每次都要受苦。這是轉世的原則,或者我們所說的神聖之人,在整個生命週期中是不可毀滅的:作為一個思考的實體,甚至作為一個空靈形體,都是永恆的。』布拉瓦茨基在《神聖智慧之鑰》p. 184, 183, 177中如此說道。
「對於現代追求靈性的人來說,這可能會讓他們感到不安。他們不僅試圖貶低個體性的概念,甚至還想否定思想和思維的重要性和行為。摧毀你的思想,超越心智,放棄思考,生活在無心智、非思想和非思考的領域。他們如此強烈地敦促著我們,但顯然沒有意識到,我們是進化中的心智和思考者,因為「思智與靈魂是完全相同的術語。」(布拉瓦茨基,《秘密教義評論》 p. 29)
然而,我們確實必須擺脫我們低等心靈的思維、習以為常的行為和自私性。這些都關係到人格,而非個體性,後者才是高等心靈的表現。神秘學稱我們的低等自我為 「個體人格」,而高等自我為「非人格的個體性」。這是一個值得沉思和琢磨的議題。『真正自我的普遍意識相較於人格虛假自我的自我意識,超出了百萬倍。』(《討論》第74頁)
這個高等自我存在於其獨有的層面上,即高等心智層面;它天生具備全知,超越了這個物質層面和物質大腦。通過精神上的修行,包括自我掌控、自律、自我淨化,以及在冥想和日常活動中培養的專注力,我們能使大腦和人格心智更加通透、更開放地接受我們永恆存在的影響和靈感;這個自我在教義中有時被稱為我們的「父母自我」和「高等自我」。
『如果人格(低等心智或肉體心智)能夠受到高等自我的啟發和照亮,這個世界將不再有罪惡存在。然而,現實卻非如此;他們被星光界流體之網所纏繞,逐漸與其高我分離。』 –布拉瓦茨基,《秘密教義評論》
幸運的是,在那些短暫而又罕見的時刻中,我們的高等自我仍能發出光芒,比如那些罕見而準確的直覺、預感,以及良知的呼喚。
安塔卡娜拉 (Antahkarana) 這個個術語被『神秘主義者解釋為…連接高等心靈和低等心靈之間道路或橋樑,或稱「神聖自我」和人類「人格靈魂」之間的連結。它扮演著兩者之間的媒介角色,將個人所有的印象和思想從低等自我傳遞給高等自我,從而被不朽的實體所同化和儲存,進而與它一起成為不朽的。這些元素是唯一能在短暫人生中,超越死亡和時間的存在。』– 布拉瓦茨基(《神秘學詞彙》 p. 23)
下一篇:探索自我:神秘學中的靈魂奧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