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本意不在錢,但加入錢後,一切變質。
朋友家種葡萄,七月初開始採收,每年我大概都會買三十盒左右,除自己置六盒外,其餘分別送給較有聯絡的師專同學,以聯繫情誼,雖然平常沒什麼往來,但最少透過一點水果告訴你,我還記得你。同學收到葡萄後的反應不一,有的渺無音訊—感覺怪怪的;有的傳訊致謝—正常反應;有的則立馬回送—令人有點不以為然,好像把一點心意看成了是在交易,好像沒有情誼存在似的。
兄弟和小妹難得都住在附近,大多是老老照護的狀況,平常都是兩老自己用餐,因此有時興致一來,想吃點較好的,就會想著邀約兄弟們一起享用,只是分享美食,了解近況的想法而已,可是,碰到大哥,每每變質,因為你請了他,他必然很快回請你不比此餐價格低的餐廳,搞得好像是在交易似的,而且他這麼一搞,導致弟妹不照辦好像是在占人便宜似的,因此用餐性質也因而慢慢變質,約略定期的聚餐閒聊也出現了參加會有壓力的情況了。
有個開幼兒園的球友,假日才有空來打球。有次閒聊時他提到:家長有時無法準時來接孩子,園裡除了等待外,別無他法。因此,他跟其他幼兒園一樣針對這些遲到的家長收取額外費用,希望他們會因不捨得此筆費用,而減少遲來接孩子次數以及遲到的時間,結果,他們園裡遲到家長遲到的時間和次數都增加了,他百思不得其解,因此詢問了許多幼兒園,沒想到情況都相類似。
朋友送了幾根竹筍,有點多,怕吃不完,因此轉送了兩根給一個經常一起對打的球友。第二天他回贈了一包約略等質的花生,從此,我沒再送過東西給他,怕給他壓力,也對這種看來像交易的做法有些反感。
有些東西一涉及到錢,一涉及到交易,它就變質了。原先不是因為金錢關係或交易性質所進行的活動,會因為金錢或者交易而喪失了繼續活動的意願。在人際和組織管理上,這都是值得注意的課題。記得以前任職國小,有時需帶學生參加競賽活動,大多是由老師無償兼任來指導,那是一種榮譽,一種責任。後來引入活動教練後,沒有老師願意再無償兼代,因為…別人有錢我為什麼沒有?而且,我的錢為什麼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