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人話嗎?】ep26 看似有用實則無用的東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5 分鐘

想聽我們聊更多,就來這邊吧~

🚀|Apple Podcasts:https://apple.co/4bsgGsG

🚀|spotify:https://spoti.fi/3URbhE6

🚀|KKBOX Podcast:https://bit.ly/3UPKubj

🚀|聲浪:https://bit.ly/4bm3plp


歡迎回到我們的頻道,今天我們要探討一個有趣的話題——「看似有用,實則無用的東西」。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點矛盾,但其實它揭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重要卻並不真正有效的事物。

我們常常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況:在某些對話中,明明聽起來有道理,但卻又讓人感到困惑。這種感覺就像是你在聽一個人講話,卻發現自己並不完全明白他在說什麼。這樣的交流,不僅讓人感到挫折,還可能讓我們懷疑自己的理解能力。

最近,我看了一個有趣的演講,演講中提到了一位非常成功的創業者——Shen Ultraman。他是OpenAI的創辦人,當被問及使用的筆記工具時,他卻回答說他只用一個小小的口袋記事本和一支筆。這讓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他身處的科技行業,理應會使用最先進的數位工具。可他卻選擇了這種最基本的方式,這種反差讓我不禁思考,為什麼這樣的選擇反而能讓他在繁忙的會議和思考中保持高效?

這讓我想起許多成功的人士,他們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喜歡閱讀真正的書籍,能摸得到、翻頁的那種,並且會親自寫下自己的想法。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台積電的董事長張忠謀,他也是用手寫的方式來記錄思考,這一點我並不感到驚訝,因為這些成功人士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管理時間和思維。

我想,或許這種「看似無用的東西」正是他們保持創造力和靈感的一種方式。雖然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有許多高效的數位工具可供選擇,但有時候,簡單的筆記本和一支筆,反而能讓我們更專注於思考的本質,讓思維不被過多的選擇和繁瑣的操作所干擾。

我自己最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使用習慣。我曾經非常依賴各種筆記軟體,像是Evernote,當時我在裡面記錄了五千多筆資料,並且為這些資料設置了繁瑣的分類系統。起初,我覺得這樣的方式非常有效,能夠讓我隨時隨地查找和整理資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這些筆記軟體並沒有像我預期的那樣幫助我,反而讓我感到困惑和無所適從。

我不禁開始思考,這些數位工具究竟有多大的實際用處?在我個人的經驗中,這些工具有時候不過是讓我感到負擔的存在。雖然我曾經對它們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實際上,卻常常因為過多的選擇而感到迷失。這讓我意識到,或許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並不是那些高科技的工具,而是一種更簡單、直接的方式來記錄和整理思緒。

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嘗試用手寫的方式來記錄我的想法,雖然這聽起來有些老派,但卻讓我感到意外的舒適。當我用筆在紙上書寫時,思緒似乎變得更加清晰,這種親手書寫的過程,讓我能夠更好地與自己的思維對話。這種看似無用的方式,卻讓我重新找回了對思考的熱情。

這些經歷讓我更加相信,生活中有許多看似無用的東西,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我們所忽略的寶藏。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放下那些繁瑣的數位工具,回歸到最基本的方式,讓自己在思考中更自由、更有創造力。這樣的選擇,可能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也更能專注於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所以,當你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選擇時,不妨問問自己:這些看似有用的東西,真的能幫助到我嗎?還是它們只是讓我感到困惑的存在?有時候,簡單的方式反而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讓我們的思維更加清晰,生活更加充實。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看似有用,卻實際上無法發揮其應有效果的東西。就像我曾經使用的Evernote,這款筆記軟體在我剛接觸時,總是讓我充滿期待,因為它的功能看似強大,能夠幫助我整理思緒、記錄靈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對它的使用越來越少,甚至可以說是幾乎不再使用。

最初,我對Evernote的分層結構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它提供了多種方式來組織我的資料,讓我可以輕鬆找到我需要的內容。但是,當我真正需要使用這些功能時,卻發現我根本不會去查看那些精心整理的筆記。或許是因為生活的忙碌,或許是因為我根本沒有那麼多需要查閱的情景,這使得Evernote的存在感漸漸淡化。

而且,當我的檔案越來越龐大時,Evernote的使用體驗卻開始變得糟糕。那時候,我的電腦性能也不是特別強大,每次打開Evernote都得等上好幾分鐘,讓我不禁懷疑這款軟體的穩定性。尤其是當它需要重新從網路上讀取資料時,這種等待的感覺簡直讓人無法忍受。你能想像嗎?一個簡單的筆記軟體,卻讓我等著等著,最後甚至會因為當機而無法使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開始尋找其他的替代品,最終轉向了一些新的筆記軟體。其實,這些新工具的使用感受也並不理想,因為我還是沒有找到一個能夠真正滿足我需求的解決方案。如今,我發現自己已經不再依賴任何筆記軟體,反而回到了最原始的方式——用紙和筆來記錄我的想法。

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在國中時寫日記的日子,那種用筆在紙上流淌的感覺,似乎比任何數位工具都來得真實。大學時期,我也曾經使用過無印良品的空白筆記本,這些本子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記錄著我的點滴。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大家似乎都熱衷於各種數位工具,卻不再珍惜這種傳統的書寫方式。

回想起來,Evernote的種種限制和不便,讓我對這類工具的期待漸漸消磨。雖然它的功能設計得相當精緻,但當我真的需要用到它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無法忍受那種等待的煎熬。即便我曾經付費成為它的會員,但在使用體驗上卻完全無法與我所期待的相符。

這樣的情況不禁讓我思考,為什麼我們會如此依賴這些科技產品?在一開始,它們的確能帶來便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卻可能變成我們生活中的負擔。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面對這些看似有用的工具時,最終卻選擇放棄的原因。

我相信,對於每個人來說,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無論是使用數位工具,還是回歸傳統的紙筆記錄,最終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更好地整理思緒和生活。或許在未來,我們會找到更符合我們需求的工具,但在此之前,讓我們珍惜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簡單方式吧。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生產力工具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像是Notion、各種筆記盒、卡片筆記等等,這些工具的介紹和教學一時間讓人眼花繚亂。我們常常被這些工具的功能和潛力所吸引,心想:哇,這真的是個厲害的東西!但當我們回過頭來思考,這些工具真的適合我們的生活嗎?花時間學習、投入金錢,最後卻可能發現自己根本不會使用,這樣的情況似乎並不罕見。

我自己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困惑。看到別人使用各種高科技的工具,總會覺得自己似乎少了什麼。可是,當我回想起來,我的生活中,其實有一些非常簡單而實用的方法。比如說,我喜歡用手寫的方式來記錄我的想法,這對我來說就是最有效的工具。無論是看書時的重點,還是日常生活中的靈感,我都會直接寫在我的筆記本上,這樣的方式讓我感到輕鬆自在。

如果我在外面,看到一些有趣的想法或是重點,我會直接在LINE上記下來,這是我覺得最簡單、最無痛的方式。回到家後,我再把這些內容整理到我的文件裡。這樣的做法,或許看起來很原始,但對我來說,它卻是最有效的。我有幾個文件夾,分別用來記錄我學到的東西、教英文的資料和行銷的內容,這樣就夠了。

很多人可能會問,那你怎麼找到裡面的資料呢?其實,我根本不需要複雜的標籤或分層,只需要用Ctrl-F來搜尋就行了。這樣的做法,雖然聽起來有點笨,但我覺得重點在於它能讓我完成我的工作。無論別人的方法有多聰明,如果我用不著,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有時候,大家會因為追求效率而迷失自己。效率這個詞彷彿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魔咒,讓我們不斷追求更快的完成任務。但我們真的需要那麼高的效率嗎?我們到底是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有許多工具和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讓自己能夠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時間管理是個假議題」,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到,所謂的「沒時間」其實是不存在的。很多人擔心時間不夠用,卻忽略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或許,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追求流行的工具和方法。

在我使用過的一些線上軟體中,我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越複雜的工具,使用起來反而越麻煩。很多時候,我們在這些工具上花了大量的時間,卻沒有真正提高自己的生產力。這讓我開始思考,或許簡單的工具才是最有效的,因為它們不會讓我們分心,能夠讓我們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

所以,當你面對各種新興的生產力工具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這些工具真的適合我嗎?它們能否幫助我達成我的目標?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就不要勉強自己去使用。畢竟,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讓自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輕鬆應對各種挑戰。 你有沒有想過,有些看似非常有用的東西,其實在實際使用中卻讓人感到無比困惑?就像最近我在探索一個名叫 Notion 的工具。很多人都在讚美它的功能強大,說它能做很多事情,似乎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巨大的幫助。但當我自己深入學習後,卻發現事情並不如我所想的那麼簡單。

Notion 的功能確實很多,像是可以將一張表格從直式變成橫式,或者把不同的表格整合到一個大項目裡。乍聽之下,這些功能聽起來非常吸引人,似乎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中更有效率。然而,當我試著去使用這些功能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學習成本太高了。

在我目前的工作情境下,Notion 的使用門檻似乎過高。就算它有那麼多的功能,但如果我們並不需要這些功能,那麼它的價值又在哪裡呢?比如說,當我想用 Notion 去記錄一些事情時,卻發現自己只會使用基本的表格功能,這讓我不禁想問,這樣的工具還有什麼意義?我不就是在用一個線上的 Word 嗎?

有時候,我甚至會想,為什麼不直接用 Google Drive 開一個 Word 文件呢?這樣不就能更簡單地進行文檔編輯了嗎?但當我想到 Notion 的時候,我又意識到它的價值在於能夠將不同的專案整合在一起。假如我有十個相關的項目,Notion 可以幫助我把它們整理得更清楚。但前提是,所有人都必須了解如何使用這個工具,這樣才能發揮它的真正潛力。

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說,Notion 的複雜性卻成為了一道障礙。就像我自己,雖然花了一些時間去學習,但還是無法掌握它的所有功能。當我試圖將資料進行分層時,卻發現自己不斷地在尋找資料,卻又經常找不到。我分了很多層,卻還是要一個一個點開來看,這樣的過程讓我感到疲憊。

這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工具變得過於簡單時,我們反而可能會找不到所需的資料。比如說,如果所有的資訊都塞在同一個地方,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記住每個資料的具體位置,這樣才能找到它們。可是,當我們已經可以用搜尋功能找到這些資料時,為什麼還要去記住它們的位置呢?這種思維上的矛盾,讓我感到困惑。

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反思,使用這些複雜工具的情境究竟是什麼。是否真的有必要花這麼多時間去學習一個看似強大的工具,而最終卻發現自己並不需要它的全部功能?在我的工作中,很多時候我只需要簡單的功能,而這些複雜的選項反而讓我感到困擾。

所以,我們是否應該重新評估這些工具的價值?它們是否真的能在我們的工作中提供幫助,還是只是讓我們在使用過程中感到挫折?最終,我們可能會發現,簡單且易用的工具,反而能帶來更多的效率和便利。

在這個充滿選擇的時代,面對各種工具和平台,我們需要保持警覺,學會辨別哪些是真正對我們有用的,哪些只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或許,有時候,簡單的工具反而能讓我們事半功倍。當我們不再被複雜的功能所困擾,反而能專注於工作的本質,這才是最重要的。 你是否曾經在網路上搜尋某個看似有用的東西,卻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無盡的資料庫中,面對數以千計的選擇,卻不知該如何下手?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想找一篇關於心理學的文章,卻發現搜尋結果中充斥著各種不同的內容,讓人感到困惑,甚至無法確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面對一個問題:資料庫中的資訊越來越多,卻真的有用的卻越來越少。這就像是一個不斷膨脹的泡沫,越用越久,檔案越大,開啟的速度卻越來越慢。這是因為每次我們在線上搜尋時,伺服器需要處理越來越多的資料,導致加載時間變長,使用體驗變差。

那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又是什麼呢?或許我們可以考慮本地備份和線上備份的結合。雖然本地備份的風險在於可能與線上資料不同步,甚至可能發生檔案毀損的情況,但在某些情況下,它確實能提供一種安全感。可是,最終的結論是,資料庫的存在是為了以備不時之需,但如果我們的資料太過冗雜,反而會讓我們感到壓力。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收藏的慾望而把許多看似有用的內容保存下來,希望未來能夠用到。但這個「未來」卻總是遙遙無期,導致我們的待閱讀清單越來越長,甚至出現一千多篇尚未閱讀的情況。這種狀態不僅讓人感到焦慮,還會讓我們在面對這些未完成的事情時,產生心理壓力。

我自己在這方面的做法是,儘量簡化我的資訊收集方式。我不再依賴那些繁瑣的線上工具,而是回歸到最基本的記憶方式。我的第一個選擇就是用大腦去記憶,這樣的方式讓我能夠更好地掌控我所需的資訊,而不是被一堆資料淹沒。第二,我會利用LINE這個應用程式來記錄我的想法和待辦事項。其實,LINE不僅僅是通訊工具,它也可以成為一個簡單的筆記本。我會開一個只有我自己的群組,把所有想要記下的東西丟進去,這樣一來,我便能隨時隨地地記錄。

此外,我還會使用Google日曆來記錄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網購商品的到貨時間。這樣的方式不僅方便,還能讓我避免在資料庫中迷失。雖然有些筆記工具聽起來很吸引人,但我發現,簡單的做法往往更有效。

當然,對於某些內容,我們仍然會有收集的需求,這是無法完全否認的。可是,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需要問自己,這些資料是否真的有用?還是只是因為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收集?如果只是以備不時之需,那麼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那麼多的資料呢?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學會篩選和簡化資訊是非常重要的。或許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內容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數量。這樣不僅能減輕心理負擔,還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

最終,關鍵在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管理資訊。我們不必強迫自己使用那些複雜的工具,反而可以選擇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來記錄和整理。這樣的做法不僅能減少壓力,還能讓我們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看似有用但實際上卻無法真正幫助我們的工具或方法。舉例來說,像是Notion這種應用程式,雖然它的功能強大,卻在某些情境下可能顯得不夠實用。想像一下,當你在外面,突然想到要寄一封信,卻因為手機端的操作不便而感到煩惱。這時候,你可能會更希望有一個簡單直接的方法,讓你能立刻完成這件事,而不是花時間在一個複雜的應用程式上。

我們的使用情境往往是這樣的:在忙碌的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簡單有效的工具。比如說,當你想到一篇不錯的文章,想要保存下來,卻發現自己需要先打開Notion,然後再進行一系列的操作,這樣的過程不僅繁瑣,還可能讓你失去原本的靈感。相較之下,直接在LINE中貼上網址,隨時隨地都能輕鬆完成,這樣的方式不僅方便,還能讓我們保持思維的流暢性。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想要看起來厲害而選擇一些複雜的工具,這種心態其實會讓我們不自覺地給自己設下重重的障礙。比如,有些人會說:“我必須學會Notion,才能整理我的資料,然後才能寫文章。”這樣的想法其實只是為了給自己找藉口,讓自己不必立即行動。事實上,你坐下來,隨便寫點東西,或是用手機記錄靈感,這樣的做法反而更有效率。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人被這些複雜的工具所束縛。當他們面對一個目標時,卻在中間設置了太多的條件,這樣不僅讓他們無法前進,還可能讓他們感到沮喪。其實,達成目標的過程本身就已經不容易了,為什麼還要再給自己增加這些不必要的障礙呢?

我覺得,最好的方法是選擇那些能夠自然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工具。這些工具應該是簡單易用的,能夠在我們需要的時候,隨時隨地提供幫助。就像我每天都會使用的LINE,這是一個我熟悉的環境,無論是回覆訊息還是記錄靈感,都能輕鬆完成。這樣的使用體驗才是真正讓人感到舒適的,並且能夠持續進行的。

有時候,我們會被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工具吸引,但實際上,它們可能只是虛有其表,並沒有實質的幫助。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反思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是那些能夠幫助我們達成目標的工具,而不是讓我們感到困惑的高門檻應用。

我們的生活應該是流暢的,使用工具的過程也應該是自然的。如果一個工具讓我們感到不適,或者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去學習,那麼它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比如,我曾經嘗試過一些複雜的筆記應用,最終卻發現自己還是回到了最簡單的方式——用LINE記錄重要的訊息。這樣的選擇不僅讓我能夠輕鬆地記錄想法,還能隨時回顧,這才是最實用的方式。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應該學會篩選那些真正有用的工具,而不是盲目追隨潮流。選擇那些能夠簡化我們生活的工具,讓我們的思維更加清晰,行動更加高效。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而不會被繁瑣的操作所困擾。

總之,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有用的東西,但如果它們不能幫助我們達成目標,或者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那麼它們就不值得我們去追求。讓我們一起選擇那些簡單、有效的工具,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一些看似有用的東西所吸引,結果卻發現它們實際上並沒有帶來預期的幫助。這讓我想到了我們在追求便利和效率的過程中,常常會做出一些本末倒置的選擇。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些我最近的體驗,或許能讓我們一起反思這些看似有用但實則無用的東西。

首先,我們都希望生活能夠變得更順暢,對吧?但是,有時候我們為了達成某個目的,卻反而讓生活變得更麻煩。舉個例子,我最近買了一本實體書,結果發現字體實在太小了,讓我閱讀的體驗非常不佳。當我試圖克服這個問題時,反而讓自己陷入了更多的困擾。於是,我決定轉向電子書,這是一個看似能解決問題的選擇。

在研究電子書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工具,可以將電子書的筆記匯出到電腦上。聽起來很方便,對吧?但這又讓我想起了另一個問題:我為了這些工具而花錢,卻忽略了最初閱讀的目的。其實,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希望的是能夠吸收知識,而不是為了購買一堆工具而困擾自己。

接著,我開始使用一款名為Lumoo的電子書閱讀器,這讓我的閱讀體驗有所改善。它的功能不僅僅是閱讀,還能將我的筆記匯出,這樣我就不會在閱讀後忘記自己所學到的東西。這讓我感到很開心,因為我終於找到了某種解決方案。

不過,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在使用線上筆記的時候,往往需要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去搜尋資料。如果我們記下了大量的筆記,但不去主動搜尋,這些資訊就會被淹沒在數據的海洋中。這讓我思考,或許我們在追求便利的同時,也應該找到一種更有效的方式來管理這些資訊。

我最近聽說了一個新的AI工具,叫做NotebookLA。這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從筆記中提取信息,並進行互動。想像一下,如果我有一百本心理學相關的書,而這個工具能夠根據我的筆記提供相關的資訊,那該多好!這樣的使用情境讓我感到興奮,因為它能夠讓我的筆記變得更加有意義,而不僅僅是堆積在某個應用程式裡。

然而,這些工具的使用門檻並不高,只要我們願意花點錢買一個閱讀器,或是下載一些應用程式,就能開始享受這些便利。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追求的簡單和方便。當我們找到一個能夠融入生活的工具時,這樣的選擇就不會讓我們感到負擔。

同時,我也意識到線上筆記和實體筆記之間的差異。實體書籍的存在,讓我們在不經意間就能看到那些曾經的記錄,而線上筆記則需要我們主動去搜尋。這讓我思考,或許我們應該找到一種平衡,既能享受數位工具的便利,又不會失去實體書籍帶來的觸感和記憶。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妨問問自己,這些工具和選擇究竟能否真正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有時候,當我們追求某些看似有用的東西時,卻可能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複雜。這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地方。

所以,下次當你面對一個新工具或選擇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這真的能幫助我達成目標嗎?還是說,這只是另一個讓我感到困惑的選擇?希望我們都能在這些看似有用的東西中,找到真正對我們有幫助的部分,讓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有意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看似有用,實則無用的東西。這些物品或工具,初看起來似乎能夠提升我們的效率或便利性,卻往往在實際使用中讓我們感到失望。最近我在思考這個問題,並想分享一些我的觀察和體會。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數位筆記工具。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人選擇使用各種筆記軟體來記錄生活中的點滴,這聽起來的確很方便。你可以隨時隨地打開手機或電腦,快速記下靈感或待辦事項。然而,這樣的工具是否真的能幫助我們提高生產力呢?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因為想要記錄某些東西而打開這些應用,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常常會因為忘記去查看而導致許多資訊被淹沒在數位海洋中。

這讓我想起了實體筆記本的魅力。當我把一個筆記本放在桌上,隨時都能看到它的存在,這種物理的提醒作用是數位工具所無法比擬的。你可能會想,為什麼不使用數位提醒功能呢?的確,很多筆記軟體都有提醒的功能,但這些提醒有時候卻會被我們忽略。想像一下,你正在忙碌地工作,手機突然跳出一個提醒,告訴你要記筆記。這時候,你可能會感到煩躁,甚至選擇關掉這個提醒,結果最終什麼都沒有記下來。

而相對而言,實體的筆記本就像一位靜靜的朋友,隨時提醒著你。你不需要主動去尋找它,它就在那裡,隨時等著你去翻閱。當你看到那些未完成的任務或待辦事項時,自然會感受到一種動力去完成它們。這種無意識的接觸,讓我們不需要刻意去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地進入工作狀態。

我曾經使用過一些筆記軟體,儲存了上千條記錄,但這些記錄卻常常被我遺忘。因為在我需要查找某些資訊的時候,往往需要花費時間去搜尋,而這個搜尋過程本身就讓我感到厭煩。與其這樣,不如直接翻開一本筆記本,迅速找到我所需要的信息,這樣的體驗無疑更為流暢。

此外,實體筆記本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我們的進度。每當我完成一項任務,劃掉那一行字時,心中會有一種成就感。這種即時的滿足感是數位工具所無法提供的。雖然數位工具也有其便利之處,但在某些情境下,實體的存在感卻能帶來更好的體驗。

當然,並不是說數位工具完全沒有用。對於某些人來說,它們可能是必不可少的生產力工具。比如,當我們需要隨時隨地記錄靈感或快速查找資料時,數位工具的確能夠提供很大的便利。然而,在選擇工具時,我們也許應該回過頭來思考一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樣的反思能幫助我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盲目追隨潮流。

如果你正在考慮選擇哪種筆記工具,或許可以先想想你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否真的需要一個高門檻的數位工具?還是說,最簡單的方式就能滿足你的需求?有時候,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反而是最有效的。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工具和應用所包圍,這讓我們在選擇時感到迷茫。希望我的分享能讓你在思考這些問題時,能夠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記得,不論你選擇哪種工具,最重要的是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期待下次再和你分享更多關於情緒、溝通和自我認知的話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公司和小公司,哪個更好呢?在我們開始之前,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大公司,什麼是小公司,這樣我們的討論會更有針對性。 一般來說,大公司是指擁有500人以上的企業,而中型公司則是介於100到500人之間。小型公司通常是指員工人數在20到100人之間,而20人以下的公司就被稱為極小公司...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你要拿錢換命還是好好活著?」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沉重,但其實它反映了我們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 最近,我和一位朋友吃飯,他的狀況讓我感到驚訝。你知道嗎?我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見面了,當我看到他時,發現他的頭髮少了不少,甚至有些禿了...
最近,我遇到了一些酸民的留言,讓我不禁思考起這個現象。事實上,我另外有一個知識型的頻道,並且為了讓觀眾獲得更深入的內容,我們決定推出會員制度,每月收取會員費。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因為我們希望能夠提供更專業的資訊,幫助有需要的人。卻有一些人留言說我們是在騙錢....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聊聊一個在我們生活中可能經常遇到的話題——情緒勒索。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曾經被情緒勒索過呢?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討這個現象,並試著理解它的本質。 首先,什麼是情緒勒索呢?這個詞在近年來變得越來越流行,尤其是在社群媒體上,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人提到“不要情勒我”之類的話...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朋友不理你,是因為你沒價值。你有沒有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邊的朋友似乎逐漸消失了呢?這樣的感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尤其是在生活的不同階段中,朋友的變化更是明顯...
今天我們要聊聊一個有趣的話題——拍馬屁。或許你會想,拍馬屁這種行為真的有它的價值嗎?我曾經對這個行為有著極大的偏見,認為拍馬屁的人往往是那些沒有能力、需要依賴奉承來維持自己職業生涯的小人。其實,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公司和小公司,哪個更好呢?在我們開始之前,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大公司,什麼是小公司,這樣我們的討論會更有針對性。 一般來說,大公司是指擁有500人以上的企業,而中型公司則是介於100到500人之間。小型公司通常是指員工人數在20到100人之間,而20人以下的公司就被稱為極小公司...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你要拿錢換命還是好好活著?」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沉重,但其實它反映了我們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 最近,我和一位朋友吃飯,他的狀況讓我感到驚訝。你知道嗎?我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見面了,當我看到他時,發現他的頭髮少了不少,甚至有些禿了...
最近,我遇到了一些酸民的留言,讓我不禁思考起這個現象。事實上,我另外有一個知識型的頻道,並且為了讓觀眾獲得更深入的內容,我們決定推出會員制度,每月收取會員費。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因為我們希望能夠提供更專業的資訊,幫助有需要的人。卻有一些人留言說我們是在騙錢....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聊聊一個在我們生活中可能經常遇到的話題——情緒勒索。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曾經被情緒勒索過呢?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討這個現象,並試著理解它的本質。 首先,什麼是情緒勒索呢?這個詞在近年來變得越來越流行,尤其是在社群媒體上,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人提到“不要情勒我”之類的話...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朋友不理你,是因為你沒價值。你有沒有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邊的朋友似乎逐漸消失了呢?這樣的感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尤其是在生活的不同階段中,朋友的變化更是明顯...
今天我們要聊聊一個有趣的話題——拍馬屁。或許你會想,拍馬屁這種行為真的有它的價值嗎?我曾經對這個行為有著極大的偏見,認為拍馬屁的人往往是那些沒有能力、需要依賴奉承來維持自己職業生涯的小人。其實,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雞同鴨講」的情況。追根究底的原因,往往是因為雙方在溝通時沒有搞清楚對方想聽的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還有「如何做How」,想邀請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不簡單的溝通課題!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數位溝通變得日益重要,但文字的使用可能無意間傷害到他人。有效的文字溝通需要不斷練習和學習,並讓每一次交流都成為一個美好的體驗。
大家都是單一個體,有不同的想法,造就世間的多樣貌。 一個人的口吻表示,可以因應他個人的思維,說話也是一門藝術、知識,但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傾聽者,好的傾聽可以瞭解說話的人想表達事情的脈絡。 大家有看過或聽過,人們在傳達事情時,傳遞的過程中經過越多人,最終聽到的人結果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這個微妙的落
Thumbnail
嗯!說真得,是滿細緻的描述… 【傾聽者語錄】 01--辛苦了 02--是這樣… 03--嗯!原來如此… 感覺是中性話語,不認同不反對,是可以有一些回應,但當中我始終不明白,對話中完全不回應的話,說話的人真得說的下去嗎?總結出這三句,也是書中僅有的,可能有些是我不是很明白的吧!<<當然能不回
Thumbnail
【 怎麼說,別人會想要聽 : Honesty, Authenticity, Integrity, Love】
Thumbnail
在正式的場合有需要開口說話的時候, 大部份情況都不是三言兩語,使用幾個字, 半句、一句話就可以達到效果。 開口說話,就是英語 “語言學” 所謂的 “oral language”。本質上,它涵蓋著 “說”與 “聽” 兩個不可缺的部分。 開口說話和反思聽眾的獲益,是口語正向應用的一體的兩面。
Thumbnail
世人常言:「說話不經大腦。」其實我得說,我說話常常只經大腦,不走心。說話若少了同理心與關心,就容易傷到人,當然啦,傷了人之後就要有反過來被傷害的心理準備。 後來,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開口前,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問題的話,就是只經大腦;如果開口前是想探索答案的話,就有心了。
Thumbnail
有效溝通的三個關鍵是:態度坦率地對話(speaking openly)、具有同理心地聆聽(listening empathically)、適時適切地回饋(reflecting back)。前兩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我們通常會忽略第三項,造成發言者不知道自己所說的是否真的有被「聽懂」。
溝通的基本目的是讓對方理解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意思。用對方熟悉的詞語來包裝通常是個好的做法,但是要小心自己對於這些詞語的理解與對方是否相同,不然反而弄巧成拙,像是用錯成語,反而難以理解。
文中提到 聊天是要避免負面詞語 除了自己不要用以外 還要注意談話對象 如果對方提出了 要使用概括化 也就是轉移焦點或擴大範圍 這樣對話其實有點費心😅 喝咖啡、聊是非 是很常做的事 我個人是覺得 不管聊的是什麼樣的話題 保持三個原則 1.誤道人之長短 2.保持理性 3.學會遺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雞同鴨講」的情況。追根究底的原因,往往是因為雙方在溝通時沒有搞清楚對方想聽的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還有「如何做How」,想邀請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不簡單的溝通課題!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數位溝通變得日益重要,但文字的使用可能無意間傷害到他人。有效的文字溝通需要不斷練習和學習,並讓每一次交流都成為一個美好的體驗。
大家都是單一個體,有不同的想法,造就世間的多樣貌。 一個人的口吻表示,可以因應他個人的思維,說話也是一門藝術、知識,但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傾聽者,好的傾聽可以瞭解說話的人想表達事情的脈絡。 大家有看過或聽過,人們在傳達事情時,傳遞的過程中經過越多人,最終聽到的人結果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這個微妙的落
Thumbnail
嗯!說真得,是滿細緻的描述… 【傾聽者語錄】 01--辛苦了 02--是這樣… 03--嗯!原來如此… 感覺是中性話語,不認同不反對,是可以有一些回應,但當中我始終不明白,對話中完全不回應的話,說話的人真得說的下去嗎?總結出這三句,也是書中僅有的,可能有些是我不是很明白的吧!<<當然能不回
Thumbnail
【 怎麼說,別人會想要聽 : Honesty, Authenticity, Integrity, Love】
Thumbnail
在正式的場合有需要開口說話的時候, 大部份情況都不是三言兩語,使用幾個字, 半句、一句話就可以達到效果。 開口說話,就是英語 “語言學” 所謂的 “oral language”。本質上,它涵蓋著 “說”與 “聽” 兩個不可缺的部分。 開口說話和反思聽眾的獲益,是口語正向應用的一體的兩面。
Thumbnail
世人常言:「說話不經大腦。」其實我得說,我說話常常只經大腦,不走心。說話若少了同理心與關心,就容易傷到人,當然啦,傷了人之後就要有反過來被傷害的心理準備。 後來,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開口前,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問題的話,就是只經大腦;如果開口前是想探索答案的話,就有心了。
Thumbnail
有效溝通的三個關鍵是:態度坦率地對話(speaking openly)、具有同理心地聆聽(listening empathically)、適時適切地回饋(reflecting back)。前兩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我們通常會忽略第三項,造成發言者不知道自己所說的是否真的有被「聽懂」。
溝通的基本目的是讓對方理解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意思。用對方熟悉的詞語來包裝通常是個好的做法,但是要小心自己對於這些詞語的理解與對方是否相同,不然反而弄巧成拙,像是用錯成語,反而難以理解。
文中提到 聊天是要避免負面詞語 除了自己不要用以外 還要注意談話對象 如果對方提出了 要使用概括化 也就是轉移焦點或擴大範圍 這樣對話其實有點費心😅 喝咖啡、聊是非 是很常做的事 我個人是覺得 不管聊的是什麼樣的話題 保持三個原則 1.誤道人之長短 2.保持理性 3.學會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