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性別平權(續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他們說:

身分證的改變雖然不能體現性別的複雜,但也是一個嘗試建立主體性的身體的政治行動。

不是透過否認跨性別者的嘗試,以今天的社會反映來看,反對跨性別換證的聲浪反而更固化了男/女性應有何種特徵的刻板印象。


他們所謂的「主體性」已狹義為「性別、性徵」「性向」?

如我本身的自我認知的頃向是「無性戀」註1,我是否能請法院比照辦理,還給我一張「ace無性」的身分證明?

1:無性戀(Asexuality)是一種性取向,指個體對他人缺乏性吸引或性慾望。無性戀者可能建立情感連結或戀愛關係,但通常對性活動缺乏興趣。無性戀具有多樣性,一些人仍可能參與性行為,但性欲並非核心。這一取向強調了性吸引與個人主體性不一定密不可分,並引發了對性欲在關係中的地位的反思。
無性戀的存在才是實質意義上的「跨性別」。

無性戀的存在才是實質意義上的「跨性別」。


然而,個體的主體性是一直不斷重複定義流變的,包括的範疇很廣,僅僅單用「性別」來定義主體、代表主體性不會有缺失?


例:小美是否能夠(今日是女申請變更是男;而明日是男而申請變更為女?)


其次男/女特徵的刻版印象,主因在於自我認知建構過程當中的身體結構與身體圖示。然而,這刻版的框架也並非在於事件後才固化,而是我們的社會文化教育所導致,這「免手術即可更換身份證件性別」的作法不外乎是倒因為果,把多元平權包裝成跨性別的革命戰爭。


這種完全忽視其他性別與族群的特質與結構差異的作法,也間接的把多元文化污名化變成跨性別革命的代名詞。


因此,宇萱這個換證事件,不過是一則把社運當成政治籌碼所產生的笑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某某主義
7會員
59內容數
在哲學意義上,只有三個命題,「我是誰」、「愛是什麼」、「死亡的意義」。
某某主義的其他內容
2025/02/26
父母的消逝破碎了童年鏡中的倒影與父母象徵的堅固,更在身份裂縫中點燃重塑「我」的可能;伴侶的消散敲響了共享符號世界終章的鐘聲,使孤獨化作尋找新生命意義的起點;而當依附於符號的自我在終極真實前徹底瓦解,每一次破碎都孕育著重構存在的契機,我們在失落中重新書寫屬於自己的存在篇章。
Thumbnail
2025/02/26
父母的消逝破碎了童年鏡中的倒影與父母象徵的堅固,更在身份裂縫中點燃重塑「我」的可能;伴侶的消散敲響了共享符號世界終章的鐘聲,使孤獨化作尋找新生命意義的起點;而當依附於符號的自我在終極真實前徹底瓦解,每一次破碎都孕育著重構存在的契機,我們在失落中重新書寫屬於自己的存在篇章。
Thumbnail
2025/02/18
焦慮並非來自缺乏,而是來自過於接近真實。 當象徵秩序無法填補裂縫,我們被迫直面無法言說的核心,時間的穩定性也隨之瓦解。 我們常以為,焦慮來自於某種「缺乏」缺乏安全感、缺乏愛、缺乏控制。 然而,從拉岡的精神分析視角來看,焦慮的根源並不在於我們失去了什麼,而是在於我們「過於接近真實」
Thumbnail
2025/02/18
焦慮並非來自缺乏,而是來自過於接近真實。 當象徵秩序無法填補裂縫,我們被迫直面無法言說的核心,時間的穩定性也隨之瓦解。 我們常以為,焦慮來自於某種「缺乏」缺乏安全感、缺乏愛、缺乏控制。 然而,從拉岡的精神分析視角來看,焦慮的根源並不在於我們失去了什麼,而是在於我們「過於接近真實」
Thumbnail
2025/02/15
計較,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流露的行為。 有些人計較金錢、時間、感情的付出與回報,而有些人則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與對待自己是否公平。 這種行為有時來自缺愛,有時來自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Thumbnail
2025/02/15
計較,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流露的行為。 有些人計較金錢、時間、感情的付出與回報,而有些人則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與對待自己是否公平。 這種行為有時來自缺愛,有時來自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台灣有人佇捒這个政策:毋免手術就會使換證,其中代表的一个社團是「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In認為,身軀頂懸的器官攏是家己的器官,伊家己無無愛,毋願為了改變證件頂面的性別共遐仔器官割挕捒。猶有一寡仔人,in有當時仔認為家己是查埔,有當時仔感覺家己是查某,無一定,就是「非二元性別」,無法度選一種性
Thumbnail
台灣有人佇捒這个政策:毋免手術就會使換證,其中代表的一个社團是「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In認為,身軀頂懸的器官攏是家己的器官,伊家己無無愛,毋願為了改變證件頂面的性別共遐仔器官割挕捒。猶有一寡仔人,in有當時仔認為家己是查埔,有當時仔感覺家己是查某,無一定,就是「非二元性別」,無法度選一種性
Thumbnail
取自2019性別學導論課堂的讀書筆記,整理“Doing gender”(1987)這篇文章。該堂課討論兩種性別差異的論述:生物本質論v.s.社會建構論。「做性別」這個概念常常會在性別研究中談及,這就是採取建構論的視角去質疑和反駁:社會長期將性別之間的差異本質化(或用生物科學來解釋男人生來......
Thumbnail
取自2019性別學導論課堂的讀書筆記,整理“Doing gender”(1987)這篇文章。該堂課討論兩種性別差異的論述:生物本質論v.s.社會建構論。「做性別」這個概念常常會在性別研究中談及,這就是採取建構論的視角去質疑和反駁:社會長期將性別之間的差異本質化(或用生物科學來解釋男人生來......
Thumbnail
釋字748號中,大法官肯認婚姻平權應受保障。但隨著專法通過,台灣社會仍對婚姻平權存有各種意見;究竟兩方如何看待這個議題、社群媒體又扮演了什麼角色,且讓我們一同走進公民對話的場域當中。
Thumbnail
釋字748號中,大法官肯認婚姻平權應受保障。但隨著專法通過,台灣社會仍對婚姻平權存有各種意見;究竟兩方如何看待這個議題、社群媒體又扮演了什麼角色,且讓我們一同走進公民對話的場域當中。
Thumbnail
  當性別碰上了政治會發生什麼事?或者當政治碰觸到性別這議題時,又發生了什麼「有趣」的爭議事項,這是接下來要談的主題。   好了!現代人蠻愛談政治的,所以,我會由政治去切入性別,然後再加上點「泛意義」去調味,你覺得這盤料理,究竟嚐出來是辣的,還是酸溜溜的?還是夠鹹,配得下飯呢?因此,政治一直是很好的
Thumbnail
  當性別碰上了政治會發生什麼事?或者當政治碰觸到性別這議題時,又發生了什麼「有趣」的爭議事項,這是接下來要談的主題。   好了!現代人蠻愛談政治的,所以,我會由政治去切入性別,然後再加上點「泛意義」去調味,你覺得這盤料理,究竟嚐出來是辣的,還是酸溜溜的?還是夠鹹,配得下飯呢?因此,政治一直是很好的
Thumbnail
複雜難解的人生,當然不是一條法案通過後就能花好月圓 本篇文章獻給正在遭受痛苦的你/妳,真的有一群人默默的在努力守護你/妳的自尊,讓不同性別的人得到真正的平等與解放。 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無法參與國際組織,台灣的平權運動和整個社會形勢都得到了難得的發展,由此可見,實屬難
Thumbnail
複雜難解的人生,當然不是一條法案通過後就能花好月圓 本篇文章獻給正在遭受痛苦的你/妳,真的有一群人默默的在努力守護你/妳的自尊,讓不同性別的人得到真正的平等與解放。 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無法參與國際組織,台灣的平權運動和整個社會形勢都得到了難得的發展,由此可見,實屬難
Thumbnail
若你是局外的一般人,應當更加理解任何社群、議題的複雜情況,在社會運動媒介化的過程;而非僅是簡單地表態支持/反對的選邊站。並且,持續思緒這群體/議題和你個人生命經驗的關係,那些介於全然接納—全然反感之間的真實感受往往也很複雜、難以描述,但有益於進一步有效對話。
Thumbnail
若你是局外的一般人,應當更加理解任何社群、議題的複雜情況,在社會運動媒介化的過程;而非僅是簡單地表態支持/反對的選邊站。並且,持續思緒這群體/議題和你個人生命經驗的關係,那些介於全然接納—全然反感之間的真實感受往往也很複雜、難以描述,但有益於進一步有效對話。
Thumbnail
看起來,爭議條文似乎的確促進性別平等,打破父權藩籬。可是如果門檻本來就對女性不友善呢?時任副主委的孫大川提及的立法理由以「嫁入漢族家庭普遍經濟條件佳、文化條件不佳」的刻板印象來限制,從此身為原住民族女性,如果嫁給非原住民,就要被毫無根據的刻板印象施加身分認同的門檻。
Thumbnail
看起來,爭議條文似乎的確促進性別平等,打破父權藩籬。可是如果門檻本來就對女性不友善呢?時任副主委的孫大川提及的立法理由以「嫁入漢族家庭普遍經濟條件佳、文化條件不佳」的刻板印象來限制,從此身為原住民族女性,如果嫁給非原住民,就要被毫無根據的刻板印象施加身分認同的門檻。
Thumbnail
History in HD null on Unsplash 當性別碰上了政治會發生什麼事?或者當政治碰觸到性別這議題時,又發生了什麼「有趣」的爭議事項,這是接下來要談的主題。 好了!現代人蠻愛談政治的,所以,我會由政治去切入性別,然後再加上點「泛意義」去調味,你覺得這盤料理,究竟嚐出來是辣的,
Thumbnail
History in HD null on Unsplash 當性別碰上了政治會發生什麼事?或者當政治碰觸到性別這議題時,又發生了什麼「有趣」的爭議事項,這是接下來要談的主題。 好了!現代人蠻愛談政治的,所以,我會由政治去切入性別,然後再加上點「泛意義」去調味,你覺得這盤料理,究竟嚐出來是辣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