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觀點】關於選擇、平衡與風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日前在文中說到不求捷徑、只求不繞遠路的觀點,後續收到兩位年輕朋友的回饋與交流。談到選擇、平衡與看待問題的思路這些話題。
​試回想對話過程,將一些觀點整理紀錄。
我理解的生活與工作平衡,是比例上的彈性。​
比方說某個時間段有九成投入在家庭生活上,但保留一成思考著工作上的事情;也可能在某個時間段,投入七成在工作上,同時也有三成在生活上,像是追劇、對話或是運動。
當我們提升時間的效率與效能,就會發現平衡這件事不必特別去追求,因為會有餘裕去應對突發狀況;反過來說,當我們意識到必須追求平衡就表示:時間安排得太滿了
怎麼辦呢?要不提升時間使用的效率,要不就是排除掉不必要的任務來提升時間運用的效能。提升時間效率是把事做對,提升時間的效能則是做對的事。兩者沒有絕對的先後順序,端看當下哪一項能獲得更大的立即性效益;即使不清楚也沒關係,雙管齊下都可以相輔相成形成正向循環。
說到底,平衡就是個選擇問題
你得讓自己有所選擇,才有選擇的機會;否則也別談什麼平衡了,只能處理眼前最急迫的事情、被迫犧牲其他事情。這也不叫取捨,只是被時間推著進入某一個河道而已。​
如何讓自己有所選擇呢?重新投胎到好人家,或是投資自己和工具上。將時間花在自己最專業的領域,迅速提升能力拿到更好的報酬,然後去添購更好的專業設備和服從,進而解放那些浪費大量時間而又效率極低的任務。
像是最近很夯的ChatGPT對知識工作者就是這樣的工具,改變了我們與資訊互動的方式,不再是蒐集、消化與產出的過程,而是轉變為提問、消化與應用。但也放大了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使用者有沒有足夠的智識可以判別它所提供的內容?還是只能照單全收?
工作與生活的選擇,是每個人的課題。自己不做,別人就會幫你決定
...
從工作延伸出的,是關於職涯的選擇。
選擇大企業或是小公司、新創,或是自己獨幹(自雇者)表面上影響的是短期舒適度。但是考慮到時間複利的影響,很多選擇還是可以算出來的。
端看你思考的方向是「被剝削的程度」還是「能成長的幅度」而有不同的感受與判斷。
持續投資自己,肯定是個穩賺不賠的生意。
因為你的選擇空間會大上許多;假使你的能力提升了五到十倍,而公司所給的回報沒能對得起你的付出,你仍有相較於市場其他人更多的選擇機會輕鬆換個公司,讓回報跟你的能力與付出保持同一個水平,甚至溢價。
...
選擇沒有對錯,只有效益與風險的區別。
自己想要的目標與追求的過程是什麼樣的?只有自己才知道,包括要投入的成本、獲取的效益,以及可能遭遇的風險;別人評估的未必適用於自己身上。
即使不知道也沒關係,勇敢追求就好。
然後,無論結果好壞,視為成長與成功的養分;有一天都會回報到你身上的。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職場上會說話的人往往比較吃香。複雜難辦的人與事,有些人就是能把話說得合適,讓彼此都感到舒服,事情也就容易辦成了。重點先說、層次分明,是做好溝通表達不可或缺的兩個關鍵;但現在我會認為,還要加上逆向思考、順勢而說這兩個。
你聽過以終為始吧?但對於「始」與「終」的認知與設定不一樣,也造就了不同的結果。比方說,一場演講邀約,你認為「終」在哪裡?而「始」又在哪裡?
新年的第一天,回看了「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說的逐字稿。在這篇文章中,記錄了我的觀察與獲得的三個啟發。
到了年底,開始訂定明年的年度計劃了嗎?如果你盤點了今年的進展,明明投入了許多努力與資源卻成果不如預期,覺得成長幅度有限。或許是你採用了看似正確卻實際有害的策略。關於自我提升,有五個策略常被推崇、卻又因過度被簡化與誤解,結果成為導致失敗的有毒建議。
又到了歲末反思的時間點,今年你過得好嗎?最近,看到不少人在討論:有哪些話,你希望告訴年輕時的自己?回顧自己也累積了近二十年的工作經歷,從職場工作者到現在的自雇者,的確有不少感觸與省思。若說有什麼能提醒過去的自己,我想總結為五個面向、三十條體悟。
針對履歷撰寫,特別是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我個人的建議是先釐清一個觀念,履歷是為了引發興趣,創造面對面的機會,不是讓對方認識你。有些社會歷練的工作者,不會透過一張紙認識你;但寫得不好,就更不想認識你了。把握五個原則,可以幫你檢視自己的履歷少一些完美、多一點配適。
在職場上會說話的人往往比較吃香。複雜難辦的人與事,有些人就是能把話說得合適,讓彼此都感到舒服,事情也就容易辦成了。重點先說、層次分明,是做好溝通表達不可或缺的兩個關鍵;但現在我會認為,還要加上逆向思考、順勢而說這兩個。
你聽過以終為始吧?但對於「始」與「終」的認知與設定不一樣,也造就了不同的結果。比方說,一場演講邀約,你認為「終」在哪裡?而「始」又在哪裡?
新年的第一天,回看了「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說的逐字稿。在這篇文章中,記錄了我的觀察與獲得的三個啟發。
到了年底,開始訂定明年的年度計劃了嗎?如果你盤點了今年的進展,明明投入了許多努力與資源卻成果不如預期,覺得成長幅度有限。或許是你採用了看似正確卻實際有害的策略。關於自我提升,有五個策略常被推崇、卻又因過度被簡化與誤解,結果成為導致失敗的有毒建議。
又到了歲末反思的時間點,今年你過得好嗎?最近,看到不少人在討論:有哪些話,你希望告訴年輕時的自己?回顧自己也累積了近二十年的工作經歷,從職場工作者到現在的自雇者,的確有不少感觸與省思。若說有什麼能提醒過去的自己,我想總結為五個面向、三十條體悟。
針對履歷撰寫,特別是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我個人的建議是先釐清一個觀念,履歷是為了引發興趣,創造面對面的機會,不是讓對方認識你。有些社會歷練的工作者,不會透過一張紙認識你;但寫得不好,就更不想認識你了。把握五個原則,可以幫你檢視自己的履歷少一些完美、多一點配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其實等於: 為了別人,賣自己的時間賺錢;與為了自己,所付出的活動時間之間的平衡。 而平衡不一定是代表各佔50%的比例,因應每個人的情境,比重可能不同。 當我們認為,自己只是在做對別人有利的事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要性就會提高; 而在做對自己好的事時,就變得那麼沒那麼重要
Thumbnail
研究指出,每天超過三萬五千個決定會導致決策疲勞,影響判斷和自控能力。學習如何識別重要和不重要的選擇,並使用時間管理技巧來降低決策疲勞。建議建立生活習慣、簡化衣著選擇和標準化流程,以減少不必要的決定。設定優先順序和使用決策矩陣來專注於重要問題。
Thumbnail
我們時常陷入一個困境,是要追求完美還是要接住各種可能問題 ? 許多人習慣花費大量時間,一一考慮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等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花很多時間推敲擬定解決方案,確保客人和老闆的要求能夠完美達成。 這種做法確保我們不會遺漏任何細節,但往往也讓工作變得複雜而繁瑣。
選擇的核心,其實是你選擇不做什麼。 我們常常會認為選擇,是關於我們想要什麼的決定, 但其實選擇的真正藝術,在於選擇不做什麼。 每天你都有24小時的時間可以使用, 但每一個時間片斷你的精力是不均衡的。 同樣的一段時間,你可以用精力做不同的事情,拿到不同的成果。 而這
Thumbnail
要讓自己成為想成為的那一個人,需要清楚地明白自己每天最想要專注在哪一件事情上,將每日待辦事項轉為任務清單,分為主線任務、副本任務、日常任務,並合理分配可控時間和不可控時間。
Thumbnail
在職涯諮詢的經驗中,當碰到需要轉職的求職者,我習慣先聆聽他們一路走來的路徑跟選擇,藉以了解在每個選擇背後,那些推動職場轉換的主觀、客觀的驅動力,無論是薪酬、福利、通勤時間、彈性的工作條件、管理風格,或是內部升遷與學習的管道。這些條件都合理,也很平常。但不平常的是,如果問一百個人,這些答案都不太一樣。
我願意犧牲一項次要的需求,去換取一項對我重要的需求,認清了這一點,就容易選擇了。
Thumbnail
比如現在有 2 個選擇,因為好像都不錯,於是就陷入猶豫不決,這時最有用的做法就是對選擇作出假設「如果選擇 A 選項的話,可能會有 X 問題,因為...這不是我們可以承受的事情。」 「與此同時, B 選項則沒有這個問題,雖然可能賺的少一點,但我們只適合這個選擇。」消去 A 所以選擇 B 。
作者給了三個建議: 1.別把工作和人生中所學到的事隔絕開來 2.感受你的能量如何在生活中不同的領域流動 3.讓周圍充滿有能量的人 其中我最認同的是第三點,也就是找到族人。關於「如何找到族人」,我提供了自己的親身經驗。 以下是我對這幾點進行的思考。
Thumbnail
「我決定今年要對工作得小力一點,然後專注在自己身上。」我最近時常聽到這個句子,或是表達出類似意思的不同版本。雜誌會刊登和「野心的結束」相關的報導,以及人們越來越多人選擇主動離開工作一段時間。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其實等於: 為了別人,賣自己的時間賺錢;與為了自己,所付出的活動時間之間的平衡。 而平衡不一定是代表各佔50%的比例,因應每個人的情境,比重可能不同。 當我們認為,自己只是在做對別人有利的事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要性就會提高; 而在做對自己好的事時,就變得那麼沒那麼重要
Thumbnail
研究指出,每天超過三萬五千個決定會導致決策疲勞,影響判斷和自控能力。學習如何識別重要和不重要的選擇,並使用時間管理技巧來降低決策疲勞。建議建立生活習慣、簡化衣著選擇和標準化流程,以減少不必要的決定。設定優先順序和使用決策矩陣來專注於重要問題。
Thumbnail
我們時常陷入一個困境,是要追求完美還是要接住各種可能問題 ? 許多人習慣花費大量時間,一一考慮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等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花很多時間推敲擬定解決方案,確保客人和老闆的要求能夠完美達成。 這種做法確保我們不會遺漏任何細節,但往往也讓工作變得複雜而繁瑣。
選擇的核心,其實是你選擇不做什麼。 我們常常會認為選擇,是關於我們想要什麼的決定, 但其實選擇的真正藝術,在於選擇不做什麼。 每天你都有24小時的時間可以使用, 但每一個時間片斷你的精力是不均衡的。 同樣的一段時間,你可以用精力做不同的事情,拿到不同的成果。 而這
Thumbnail
要讓自己成為想成為的那一個人,需要清楚地明白自己每天最想要專注在哪一件事情上,將每日待辦事項轉為任務清單,分為主線任務、副本任務、日常任務,並合理分配可控時間和不可控時間。
Thumbnail
在職涯諮詢的經驗中,當碰到需要轉職的求職者,我習慣先聆聽他們一路走來的路徑跟選擇,藉以了解在每個選擇背後,那些推動職場轉換的主觀、客觀的驅動力,無論是薪酬、福利、通勤時間、彈性的工作條件、管理風格,或是內部升遷與學習的管道。這些條件都合理,也很平常。但不平常的是,如果問一百個人,這些答案都不太一樣。
我願意犧牲一項次要的需求,去換取一項對我重要的需求,認清了這一點,就容易選擇了。
Thumbnail
比如現在有 2 個選擇,因為好像都不錯,於是就陷入猶豫不決,這時最有用的做法就是對選擇作出假設「如果選擇 A 選項的話,可能會有 X 問題,因為...這不是我們可以承受的事情。」 「與此同時, B 選項則沒有這個問題,雖然可能賺的少一點,但我們只適合這個選擇。」消去 A 所以選擇 B 。
作者給了三個建議: 1.別把工作和人生中所學到的事隔絕開來 2.感受你的能量如何在生活中不同的領域流動 3.讓周圍充滿有能量的人 其中我最認同的是第三點,也就是找到族人。關於「如何找到族人」,我提供了自己的親身經驗。 以下是我對這幾點進行的思考。
Thumbnail
「我決定今年要對工作得小力一點,然後專注在自己身上。」我最近時常聽到這個句子,或是表達出類似意思的不同版本。雜誌會刊登和「野心的結束」相關的報導,以及人們越來越多人選擇主動離開工作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