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自殺意念的過程:大學生的親身經歷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此篇文前半段為許文耀教授的講座摘要,再加上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自殺防治一直是我感到興趣且覺得重要的議題。無論是學校、社會還是個人層面,這個問題都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講座資訊

講座日期|10/18(五)

講座系列|成大心理系 seminar

講座主題|以文字探勘技術探討安心專線來電者的自殺風險程度、影響因子與專線成效

講師資訊

許文耀教授,於政大服務32年,於今年2024年從政大心理系退休。文耀教授為臨床心理界重要人物,曾擔政大心理系系主任、心理諮商中心主任以及理學院院長等職位。

講座內容摘要

文耀教授一開始會做跟自殺相關的研究是因為和吳英璋教授一起做「校園自殺防治」相關的研究,製作了校園自殺防治手冊,也編制了自我傷害意念量表。在這次講座的開頭,教授提及

自殺不是單一一個因子造成的

而是分成長期累積壓力的慢性歷程與生活上某些突然變化的急性歷程,但很多學校卻在學生自殺以後,急著去找原因(所謂的急性歷程),但其實自殺並不是歸咎給急性歷程就完事的,應該要去探索背後的慢性歷程。

過去有關自殺熱線的研究,大多採用人工評量或自陳式評量的方法,並且通常以質性研究為主,這些方式雖然能提供一定的解釋,但往往無法深入探討熱線通話內容所包含的豐富資料。實際上,對於這些大量且寶貴的通話內容進行文本分析的研究至今仍屈指可數。為了彌補這一研究缺口,此次演講分享過去五年內,利用人工智慧(AI)、SBERT和語言心理計量工具(如CLIWC)進行的文字探勘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分析了來電者的自殺風險程度、影響他們的關鍵因子,以及安心專線的實際效用。

個人心得

從小到現在我就對自殺防治很有興趣,或許是因為自己個人特質的關係,身邊總會有一些想要自殺的朋友,我很贊同文耀教授回答同學的那句話

「如果你沒有那個能耐,那就請你放手,不要一直想拉著他」

我以前其實就像那位同學一樣,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去幫助他,但我並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只想著發揮自己大愛的精神去為他負擔些什麼,雖然我的朋友們自殺意念並非很強,後來我也有鼓勵他去心理諮商,所以最後的結果是他變成低自殺意念,也變得比較開朗樂觀。但那次的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原來真的會覺得疲憊,我心裡很想要幫助他,但是我沒有足夠的能力、沒受過專業的訓練,我的能力真的不足,但我卻不敢放手告訴他我累了,因為我害怕他因為我不能再拉著他而感覺到自己被拋棄,當時我也想過最糟糕的狀況就是我們兩個都精疲力竭,也都需要諮商輔導。

前些陣子,我自己也經歷了兩、三個星期的低潮期,可能可以說是我目前人生中最晦暗的一段時光,剛好這次在文耀教授的講座上,可以回顧我上次低潮期的狀態,文耀教授有提到

「沒有歸屬感 + 造成他人的負擔 + 生命中的事件(急性歷程) --> 產生自殺意念」(並非經歷這三個條件的所有人都會產生自殺意念,只是產生自殺意念的人通常會有這三個因子)

我當時也覺得除了我男友以外的世界都沒有歸屬感,當時因為某些觀念上和家人不合,所以我覺得他們不能夠理解我,只想要相信他們相信的,而我的朋友們當時也很忙碌,我怕造成他們的負擔(後來事實證明他們很樂意陪我聊天,這些都是我自己的幻想),所以不敢找他們聊聊。

我還記得距離「死」最近的那天晚上,我因為情緒很不穩定,所以開始做會讓自己平復一些的事情---寫日記,我有一本小本子專門用來記錄我的生活,那裡面包含了我從學測倒數一百多天、考完學測、繁星放榜、上大學後的點點滴滴,對我來說那可能是我最私密的物品,裡面有最深處的,甚至連我自己也不知道的我,這本本子也是不論開心或是悲傷都會打開的。但這個本子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我只會用鋼筆在上面書寫,從第一篇開始只有鋼筆的筆墨,但那一晚不知道怎麼著,我找不到我的那隻鋼筆,我整個人像發瘋似的翻遍整間房間,都不見鋼筆的蹤跡,我頓時哭了起來,我當下不斷認為

我沒有鋼筆,我沒有辦法寫字

哭了十幾分鐘,我也算是有點半放棄,我索性拿了一隻鉛筆就開始不斷寫,把腦中所有浮現出來的想法都記錄下來,沒有文章的架構,就真的是寫出來,然後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寫,我記得我寫了一個多小時,我最後寫到我對死的感想,我害怕了,所以不敢繼續下筆,也提醒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活著」,就這樣上了床,哭累了,就睡著了。

當時,我真只差個生命中的事件(急性歷程),就可能產生自殺意念,但好險有男友不斷在我身邊、陪伴著我,他願意傾聽我不順遂的生活,也陪著我打遊戲舒壓,雖然當時我的生活真的是一團亂,很多課業、社團的事情都在拖延,但我當下真的沒有餘力去處理那些事情,只能先把自己照顧好,而那段時間真的會需要很多關懷和關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ynn的防空洞|自我成長、身心健康、大學生活
16會員
5內容數
這裡是我分享生活和創作的所在,我會分享我有興趣的內容,文學、旅行、攝影等等。
2024/10/18
第四屆有事青年節主題展以「emo人生:你在煩惱什麼呢?」(my emotional life)為題,透過年輕世代流行語「emo」為核心,展覽從人生各時期的emo為入口,直面不同階段面對的大哉問,邀請人們觀察自己在各種情境下的思考與選擇。
Thumbnail
2024/10/18
第四屆有事青年節主題展以「emo人生:你在煩惱什麼呢?」(my emotional life)為題,透過年輕世代流行語「emo」為核心,展覽從人生各時期的emo為入口,直面不同階段面對的大哉問,邀請人們觀察自己在各種情境下的思考與選擇。
Thumbnail
2024/10/08
10/6的應用心理學年會在成大社會科學院舉行,卻因一位女學生的不幸事件令人心痛。文章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探討了焦慮、社交媒體的影響及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在面對情緒困擾時,如何在病痛中尋找支持與希望,以及自我療癒的重要性。結尾提到心理諮商的期待,提醒讀者關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10/08
10/6的應用心理學年會在成大社會科學院舉行,卻因一位女學生的不幸事件令人心痛。文章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探討了焦慮、社交媒體的影響及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在面對情緒困擾時,如何在病痛中尋找支持與希望,以及自我療癒的重要性。結尾提到心理諮商的期待,提醒讀者關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10/02
本文探討了一位年輕人在受到社群媒體雙面影響後,決定淨化生活的心路歷程。從青少年時期的熱衷到大學時期的焦慮,社群媒體像是家暴男友一般,讓人無法自拔。作者分享了與社群媒體分手的重要性,重新選擇生活的方式,並期待新的轉變。這篇文章不僅是回憶,也是對未來的期待。希望能激發讀者思考社群對生活的影響及解決之道。
Thumbnail
2024/10/02
本文探討了一位年輕人在受到社群媒體雙面影響後,決定淨化生活的心路歷程。從青少年時期的熱衷到大學時期的焦慮,社群媒體像是家暴男友一般,讓人無法自拔。作者分享了與社群媒體分手的重要性,重新選擇生活的方式,並期待新的轉變。這篇文章不僅是回憶,也是對未來的期待。希望能激發讀者思考社群對生活的影響及解決之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走到「自殺」是最終的結果和結束,一個個體會走到這個終點,通常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程,起點是心理健康,走不好就走到心理疾病,再走下去沒路、沒資源就只剩結束生命。 在大專院校從事相關工作多年,對此不無一些感觸…
Thumbnail
走到「自殺」是最終的結果和結束,一個個體會走到這個終點,通常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程,起點是心理健康,走不好就走到心理疾病,再走下去沒路、沒資源就只剩結束生命。 在大專院校從事相關工作多年,對此不無一些感觸…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 本期主題:其實我們都只想好好生活─談精神疾病或失序經驗中「生死」與「(人際)關係」議題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 本期主題:其實我們都只想好好生活─談精神疾病或失序經驗中「生死」與「(人際)關係」議題
Thumbnail
文章摘要: 1️⃣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 2️⃣ 從自殺企圖到自殺行動,要多少的時間 3️⃣ 三個策略,降低校園自我傷害的事件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有多近~ 2008年一個盛夏的下午,當小美結束了這一次的諮商,看似平靜的離開校園之際,略顯疲憊的面容,呈現出近期飽受憂鬱症折磨後
Thumbnail
文章摘要: 1️⃣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 2️⃣ 從自殺企圖到自殺行動,要多少的時間 3️⃣ 三個策略,降低校園自我傷害的事件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有多近~ 2008年一個盛夏的下午,當小美結束了這一次的諮商,看似平靜的離開校園之際,略顯疲憊的面容,呈現出近期飽受憂鬱症折磨後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分享這個主題,感謝中山醫學大學的邀請,讓我重新回顧與整理自己從小到大與自殺接觸的相關經驗。 原以為只有在工作場合上,我才有機會聽到,有人向我坦白自殺的意圖,但卻在準備課程的期間,有位網友傳訊息告訴我,他想自殺。當時我很心疼,我試想當我們想自殺時,這種心情卻只能告訴網友,是多麼無助與難受。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分享這個主題,感謝中山醫學大學的邀請,讓我重新回顧與整理自己從小到大與自殺接觸的相關經驗。 原以為只有在工作場合上,我才有機會聽到,有人向我坦白自殺的意圖,但卻在準備課程的期間,有位網友傳訊息告訴我,他想自殺。當時我很心疼,我試想當我們想自殺時,這種心情卻只能告訴網友,是多麼無助與難受。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有一天,你最在乎的人向你坦白,有自殺想法或企圖。請你反問自己:「那時的我,對自殺了解多少呢?是否知道要如何幫助他呢?」 也或許,你早已經歷親友向你揚言自殺,然而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心裡暨慌張又恐懼的,也擔心自己說錯話,就會傷害親友。甚至,你在處理在過程中,自己的身心也受了創傷。 沒有人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有一天,你最在乎的人向你坦白,有自殺想法或企圖。請你反問自己:「那時的我,對自殺了解多少呢?是否知道要如何幫助他呢?」 也或許,你早已經歷親友向你揚言自殺,然而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心裡暨慌張又恐懼的,也擔心自己說錯話,就會傷害親友。甚至,你在處理在過程中,自己的身心也受了創傷。 沒有人
Thumbnail
最近,受到中山醫學大學的邀請,分享《關懷學生辨識與敏感度訓練》自殺防治守門人的課程。 我在準備的過程中,剛好收到病友琪琪的訊息,她向我坦露不堪病痛折磨,萌生去意。而她的先生除了自己慌張,也不忍心自己的老婆受苦,忍不住說:「老婆,這陣子妳太辛苦了,如果真有一天妳撐不住了,先走了,我不會怪你的,但我得留
Thumbnail
最近,受到中山醫學大學的邀請,分享《關懷學生辨識與敏感度訓練》自殺防治守門人的課程。 我在準備的過程中,剛好收到病友琪琪的訊息,她向我坦露不堪病痛折磨,萌生去意。而她的先生除了自己慌張,也不忍心自己的老婆受苦,忍不住說:「老婆,這陣子妳太辛苦了,如果真有一天妳撐不住了,先走了,我不會怪你的,但我得留
Thumbnail
最近校園頻傳自殺意外事件,搞得全國各間學校教職員工生都人心惶惶。 教師和職員擔心學生受到新聞媒體的影響,也跟著效仿自殺;而受苦中的學生,渴望被看見自己的痛苦,並渴望得到他人的協助,得以解脫痛苦。 在這過程中,學校的輔導人員被賦予重要的任務,不只有防止學生自殺,還要協助培訓學校的教師、職員和同學,共
Thumbnail
最近校園頻傳自殺意外事件,搞得全國各間學校教職員工生都人心惶惶。 教師和職員擔心學生受到新聞媒體的影響,也跟著效仿自殺;而受苦中的學生,渴望被看見自己的痛苦,並渴望得到他人的協助,得以解脫痛苦。 在這過程中,學校的輔導人員被賦予重要的任務,不只有防止學生自殺,還要協助培訓學校的教師、職員和同學,共
Thumbnail
「自殺」這兩個字,簡直如影隨形的跟在我的人生當中。直至目前我也沒有停止過自殺這個想法。 我真的很好奇「在我看來一文不值的世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因為快樂而選擇活著?」但是我在等待,那個屬於我的快樂。 我想與你分享,如何與「自殺」兩個字共處的活著。
Thumbnail
「自殺」這兩個字,簡直如影隨形的跟在我的人生當中。直至目前我也沒有停止過自殺這個想法。 我真的很好奇「在我看來一文不值的世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因為快樂而選擇活著?」但是我在等待,那個屬於我的快樂。 我想與你分享,如何與「自殺」兩個字共處的活著。
Thumbnail
近期,從新聞上得知許多令人難過的消息,其中大學生的自殺事件讓大家再次回想起心理健康的重要。根據108年的統計,自殺通報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出現自殺企圖。如果你身邊,也出現了這樣的朋友,甚至親人,告訴你:「我想死。」你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呢?
Thumbnail
近期,從新聞上得知許多令人難過的消息,其中大學生的自殺事件讓大家再次回想起心理健康的重要。根據108年的統計,自殺通報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出現自殺企圖。如果你身邊,也出現了這樣的朋友,甚至親人,告訴你:「我想死。」你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呢?
Thumbnail
教導兒童「勇敢」其實並不容易,儘管求生與求救都是天生自然的本能。 E 先上個標語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解決生命 你的生命能夠解決問題 我個人推薦向專業醫療與心理諮商師求助,而不是打防治專線之類的電話
Thumbnail
教導兒童「勇敢」其實並不容易,儘管求生與求救都是天生自然的本能。 E 先上個標語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解決生命 你的生命能夠解決問題 我個人推薦向專業醫療與心理諮商師求助,而不是打防治專線之類的電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