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群媒體的告別:年輕人的心聲與反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大家晚上好,我怕你們看不完這篇文章,所以直接整理了一個懶人包:

「因為社群媒體傷害了我,所以我停止使用FB和IG,如果想要找到我,可以用LINE,如果還想要看我分享我的生活,請到方格子,我會在上面分享我的日常、創作和攝影作品。」

身為一個 GenZ的孩子,從國小三、四年級就對社群媒體(FB、IG、Dcard)很感興趣,因為上面有好多新奇的內容、有趣的文章,對於一個喜歡讀文字的人那是一大座圖書館。國中喜歡發限時動態和貼文(當時的貼文不忍直視),去哪裡、做什麼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就是想要跟朋友們一起互動,把我自己的想法和日常分享給他們,讓他們可以喜歡我、認同我。上了高中,身邊的同學經過了一次大轉換,就開始默默把自己藏了起來,除了那些可以放進去人生大事紀以外的事情,我都想要把生活隱匿起來,但我還是有跟朋友分享的需求,因此我創建了一個「小帳」,在裡面分享我真正的日常,偶有快樂,偶有脆弱,也有很多負面的想法和對自己人生的規劃,高中時我用社群已經不再是獲得認同了,只是為了看摯友們的近況,好讓我可以不費力地去覺察Significant others的身心狀態,進而關心他們,希望可以讓溫暖陪伴他們度過低潮期。上了大學,我躲得更深,藏得更好,除了社團或是系上的行銷需求,我基本上不太會在大帳分享我自己的生活,可能是我因為IG上有太多可怕的東西,明明是只見過一次的點頭之交就足以帶給我焦慮,看著誰誰誰又去某大公司實習、某某某去了歐洲兩個月等等,我記得在暑假的某一個晚上,突然感覺到害怕,原來這麼不熟的人卻對我的生活有如此巨大的影響,我開始焦慮、不想點限動、不想要回訊息。我知道我對社群厭倦、害怕了,雖然也不是第一次想逃跑,但這次我不想要再逃去小帳,因為那是個無底洞,有小帳就會有小小帳,我只是在四處流竄,永遠無法治癒自己受的傷


社群媒體就像是一位會家暴的男友,而我是那個會不斷接納他的女友,總是在傷治好以後,又笑臉迎人,聽起來有些悲戚,但事實就是如此。


昨天晚上看到我很喜歡的Youtuber 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我實在是很喜歡他,也很推薦他的書⟪1082萬次的轉動⟫)發布了一部新影片,內容是在講社群媒體到底如何毀掉青少年的人生,尤其是指控了Meta的惡行,刻意要讓青少年對社群媒體上癮,幫助公司賺進大把大把的金錢。上集的影片也有提到社群對我們的傷害,這邊就分享除了比較焦慮以外,三個我自己也身陷其中的缺點:


一、佔用了我們許多時間

現在請你做一件事,打開設定,找到螢幕使用時間,看一下自己手一的使用狀況。我發現我自己一週會花約十個小時在IG、三個小時在FB上,平均一天花接近兩個小時在社群媒體上,依照我自己的觀察,我大抵上會花那麼多時間是因為我會滑IG Reels,這是一個很危險的功能,演算法會無止境地推薦你喜歡看的東西給你,所以若你不是有意識地在瀏覽,你只是行屍走肉地尋找的刺激。


二、吸收沒有營養、瑣碎的內容

前面提到IG Reels,就不得不提到它裡面的內容就真的是for娛樂,只能娛樂,你期待在一個三十秒鐘到一分鐘的短影片裡面學到什麼很有意義的事?所以短影音就是很瑣碎的內容,沒有架構、沒有系統性的知識,甚至很都多時候,看了那些以為很實用的小知識就學會了,但其實根本就沒有學起來,只是在看影片的當下告訴自己「原來是這樣啊」,轉眼就是手指下滑另外一個短影片。這幾天我自己一個人去了一趟台灣文學館,在文學力的常設覽,裡面說到了「人每天都沉浸在大量的文字裡」,不禁讓我反思那有多少文字是「雜訊」?是那些沒有營養的文字?而我又能做什麼去改變?其實就是挑選,我最喜歡講「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乘上時間」,在你自己可控的部分,好好地挑選進到你生活中的所有一切,你讀什麼科系是在挑選你腦袋中的知識、你讀什麼學校是在挑選你身邊的朋友、你看誰的書是在挑選進入你腦中的文字,所以你的選擇會大幅度影響著你,以及你是誰。


三、打斷專注的時刻

已經想不起有多少次我正在專注地讀書或是上課,但因為眼角瞥到亮起的螢幕,而讓我想要放下手邊的工作,去查看通知,看到通知中心的縮圖,會發現就只是某個廣告或是根本不太認識的人的生日通知,看似微小的事情,卻打斷了我的專注,要重新專注又需要花很大的心力,更不用提,看完訊息以後就順手打開社群媒體或是其他廣告。


綜合以上,謝謝修修給我這個契機,讓我決定跟社群分手,我相信人生會有新的改變,也可以拿回我自己的時間,至於我的朋友,很遺憾無法繼續關注你們的生活,但如果你們願意可以LINE我跟我分享你的日常,或是也歡迎你加入方格子(笑)。


期待半年後在方格子和大家分享戒斷社群媒體的心得,帳號我不會刪掉,畢竟也是承載著我從國小到現在的經歷,我希望我未來有黑歷史可以拿出來笑,所以會繼續留著帳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ynn的防空洞|自我成長、身心健康、大學生活
16會員
5內容數
這裡是我分享生活和創作的所在,我會分享我有興趣的內容,文學、旅行、攝影等等。
2024/10/22
我還記得距離「死」最近的那天晚上,我因為情緒很不穩定,所以開始做會讓自己平復一些的事情---寫日記,我有一本小本子專門用來記錄我的生活,那裡面包含了我從學測倒數一百多天、考完學測、繁星放榜、上大學後的點點滴滴,對我來說那可能是我最私密的物品,裡面有最深處的,甚至連我自己也不知道的我
Thumbnail
2024/10/22
我還記得距離「死」最近的那天晚上,我因為情緒很不穩定,所以開始做會讓自己平復一些的事情---寫日記,我有一本小本子專門用來記錄我的生活,那裡面包含了我從學測倒數一百多天、考完學測、繁星放榜、上大學後的點點滴滴,對我來說那可能是我最私密的物品,裡面有最深處的,甚至連我自己也不知道的我
Thumbnail
2024/10/18
第四屆有事青年節主題展以「emo人生:你在煩惱什麼呢?」(my emotional life)為題,透過年輕世代流行語「emo」為核心,展覽從人生各時期的emo為入口,直面不同階段面對的大哉問,邀請人們觀察自己在各種情境下的思考與選擇。
Thumbnail
2024/10/18
第四屆有事青年節主題展以「emo人生:你在煩惱什麼呢?」(my emotional life)為題,透過年輕世代流行語「emo」為核心,展覽從人生各時期的emo為入口,直面不同階段面對的大哉問,邀請人們觀察自己在各種情境下的思考與選擇。
Thumbnail
2024/10/08
10/6的應用心理學年會在成大社會科學院舉行,卻因一位女學生的不幸事件令人心痛。文章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探討了焦慮、社交媒體的影響及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在面對情緒困擾時,如何在病痛中尋找支持與希望,以及自我療癒的重要性。結尾提到心理諮商的期待,提醒讀者關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10/08
10/6的應用心理學年會在成大社會科學院舉行,卻因一位女學生的不幸事件令人心痛。文章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探討了焦慮、社交媒體的影響及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在面對情緒困擾時,如何在病痛中尋找支持與希望,以及自我療癒的重要性。結尾提到心理諮商的期待,提醒讀者關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一位年輕人在受到社群媒體雙面影響後,決定淨化生活的心路歷程。從青少年時期的熱衷到大學時期的焦慮,社群媒體像是家暴男友一般,讓人無法自拔。作者分享了與社群媒體分手的重要性,重新選擇生活的方式,並期待新的轉變。這篇文章不僅是回憶,也是對未來的期待。希望能激發讀者思考社群對生活的影響及解決之道。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一位年輕人在受到社群媒體雙面影響後,決定淨化生活的心路歷程。從青少年時期的熱衷到大學時期的焦慮,社群媒體像是家暴男友一般,讓人無法自拔。作者分享了與社群媒體分手的重要性,重新選擇生活的方式,並期待新的轉變。這篇文章不僅是回憶,也是對未來的期待。希望能激發讀者思考社群對生活的影響及解決之道。
Thumbnail
我想這就是社群媒體的雙面刃,他能讓人們有更多的機會認識人、認識社會,但也可能讓人因為接觸太多而感到壓力。下次又遇到這樣的情況的話,不妨幫自己進行一次社群清洗、重新來過,像個初生之犢一樣,讓世界用新的角度來認識自己。
Thumbnail
我想這就是社群媒體的雙面刃,他能讓人們有更多的機會認識人、認識社會,但也可能讓人因為接觸太多而感到壓力。下次又遇到這樣的情況的話,不妨幫自己進行一次社群清洗、重新來過,像個初生之犢一樣,讓世界用新的角度來認識自己。
Thumbnail
天下雜誌的編輯顧問黃哲斌這幾年在雜誌上的專欄,常常以觀察當下的媒體現況與分析將來的媒體趨勢為主題。 最近一篇寫到「網路社群與現實混成一團,讓人愈來愈厭倦,有少年約定聚會時放下手機,甚至改用不能上網的翻蓋式手機」他認為下一個如同臉書般的盛世恐怕很難再有。 社群媒體剛出現時,承諾一個「更開放、更連結
Thumbnail
天下雜誌的編輯顧問黃哲斌這幾年在雜誌上的專欄,常常以觀察當下的媒體現況與分析將來的媒體趨勢為主題。 最近一篇寫到「網路社群與現實混成一團,讓人愈來愈厭倦,有少年約定聚會時放下手機,甚至改用不能上網的翻蓋式手機」他認為下一個如同臉書般的盛世恐怕很難再有。 社群媒體剛出現時,承諾一個「更開放、更連結
Thumbnail
之前為了想要在社群平台上做一些事,所以又開始用了FB,想說嘗試著來經營一陣子,雖然我一直以來都很不喜歡FB,然而不得不說,以社群軟體的角度來看FB的功能還是比較全面的。 最近,又再次重新思考起社群軟體的問題。
Thumbnail
之前為了想要在社群平台上做一些事,所以又開始用了FB,想說嘗試著來經營一陣子,雖然我一直以來都很不喜歡FB,然而不得不說,以社群軟體的角度來看FB的功能還是比較全面的。 最近,又再次重新思考起社群軟體的問題。
Thumbnail
今年初我做了一個重要的改變(或許對大家來說是小事一件啦~) 那就是刪除我手機上的FB,限制自己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就在早晚工作發文時段 為什麼這麼做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 社群沉癮症 二、 心情受起伏 儘管曾在書上看過這麼一句話 三、 人生沒有變好 停的第一周不得不說「想滑」的慾望時不時地出現
Thumbnail
今年初我做了一個重要的改變(或許對大家來說是小事一件啦~) 那就是刪除我手機上的FB,限制自己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就在早晚工作發文時段 為什麼這麼做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 社群沉癮症 二、 心情受起伏 儘管曾在書上看過這麼一句話 三、 人生沒有變好 停的第一周不得不說「想滑」的慾望時不時地出現
Thumbnail
先承認自己實在花太多時間在滑臉書、IG,樂於追蹤各領域的人們、粉絲專頁。完全成為我的資訊來源,可怕的是,我以為我追蹤很多不同的來源,但事實上會出現的也就那幾個了吧?被喜好偵測了,同溫層也這樣越來越厚。
Thumbnail
先承認自己實在花太多時間在滑臉書、IG,樂於追蹤各領域的人們、粉絲專頁。完全成為我的資訊來源,可怕的是,我以為我追蹤很多不同的來源,但事實上會出現的也就那幾個了吧?被喜好偵測了,同溫層也這樣越來越厚。
Thumbnail
身處這個數位資訊爆發的時代,練習簡單生活的課題之一,於我而言,最有挑戰性的就是整理與捨棄我「不需要」、「不想要」或「看了心情不會變好」的數位資訊,比起看得見的文件,我覺得清掃自己的電腦硬碟,以及停止收看對自身無益的資訊內容,更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我告訴自己:「必須拿回接收資訊的主導權」......
Thumbnail
身處這個數位資訊爆發的時代,練習簡單生活的課題之一,於我而言,最有挑戰性的就是整理與捨棄我「不需要」、「不想要」或「看了心情不會變好」的數位資訊,比起看得見的文件,我覺得清掃自己的電腦硬碟,以及停止收看對自身無益的資訊內容,更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我告訴自己:「必須拿回接收資訊的主導權」......
Thumbnail
「朋友圈就像是人生的櫥窗一樣,你在裡面佈置了一個你想要讓別人看見的自己,我唯一的建議就是:不要讓它佔掉你太多的心力,因為你最重要的還是面對你自己,而不是那個櫥窗。」-蔡康永 這是當時打醒我的一句話,刪掉 IG 帳號到現在已經滿 7 個月了。 現在的我過得更踏實,享受生活,更喜歡自己。
Thumbnail
「朋友圈就像是人生的櫥窗一樣,你在裡面佈置了一個你想要讓別人看見的自己,我唯一的建議就是:不要讓它佔掉你太多的心力,因為你最重要的還是面對你自己,而不是那個櫥窗。」-蔡康永 這是當時打醒我的一句話,刪掉 IG 帳號到現在已經滿 7 個月了。 現在的我過得更踏實,享受生活,更喜歡自己。
Thumbnail
當初我用社群媒體,只是為了與朋友交流或分享生活, 現在漸漸失焦了,就覺得沒必要花那麼多時間刷它了。 把握真實世界裡的體驗與分享還是比較實在。:)
Thumbnail
當初我用社群媒體,只是為了與朋友交流或分享生活, 現在漸漸失焦了,就覺得沒必要花那麼多時間刷它了。 把握真實世界裡的體驗與分享還是比較實在。:)
Thumbnail
這個月初,我做了一個決定 — 我決定登出Instagram跟Facebook。
Thumbnail
這個月初,我做了一個決定 — 我決定登出Instagram跟Facebook。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