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重建──紀錄片《給阿媽的一封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電影海報

電影海報

十月參加了社區大學公民素養週舉辦的講座,平常其實不常看紀錄片的我,只是因為看到影片主題跟家族回憶有關,從找尋、收集祖輩的故事,延伸到在台灣的故事與認同等等,感覺是我有興趣的主題,於是我報名參加了這場播放及映後座談會,觀看了這部電影《給阿媽的一封信》。

關於本片的緣起和重點,透過搜尋Google或Youtube就差不多能得知了,我不須細說劇情;據說陳慧齡導演拍攝這部片前後共花費了十年,不斷地收集、追蹤、整理與組合,於是在這部片中,有導演的初衷(想要回溯祖父母的故事,連結自己的根)、延伸自身的願望,希望能傳達給新一代孩子們的課題(透過美術課的作業)、還有再繼續挖掘,那曾經被集體覆蓋過的各種記憶。

幾條敘事交錯,變成了分散的片段,如果沒有在台灣歷史上稍微多些理解,可能無法很順利地連結──或許這也是要讓觀眾感受到記憶被割裂、致使無法清楚明白的那種模糊的感受吧!在映後座談中,其中一位講師也說到,片中有幾位其實是在白色恐怖時期比較為人所知的人物,但在其中卻沒有很明白地標註其姓名,這是陳慧齡導演刻意為之的,因為那些記憶、創傷,經驗,其實並不是只單獨發生在一個人身上,而是共同的故事。所以我片片段段地,其實看到了斯卡羅大頭目潘文杰的子孫,步行祖先走過的路;看到了高一生的家族,用他們的音樂才能再現其音樂創作,還有穿插高中生們的畫作、他們與祖父輩聯繫的畫面;看到之前曾讀過的《無法送達的遺書》中,令人唏噓不已的黃溫恭的女兒及外孫女;以及砌起「施儒珍之牆」的施家人回憶當年如何藏匿施儒珍等等,我在影片過程中推測和拼湊著,試著確認他們的姓名,有些直至影片最後才知道、有些則徒勞,因為導演只放了綽號沒有放名字。

因為也有在收集自己家族的照片、慢慢收集家庭歷史,在這部片中我感受到在做家譜時類似的感受:每個人的故事都很重要,可能影響的是家人,也可能不止,很多人的歷史一起攤出來時,可以看到一個時代在另一種角度的模樣,還有在歷史上的位置。在正史中不可能被載入的小人物內容,也是要透過小人物留下回憶紀錄,導演的「收集整理」則是這樣的因緣匯集而產生的,能被更多人知道的紀錄,而這些內容,可能恰巧為我們過去所知的某個年代,補上了一片不同的風景。

記得講座中老師談到關於「集體記憶」,集體記憶是一群人所擁有和共享的回憶,例如對於某個年代的共同印象,但是集體記憶不見得只是自然生成,它可能生成,可能流失,也可能被刻意塑造,甚至其「正確性」也有著濃烈的主觀,關於台灣人民的歷史,關於我們台灣的定位,關於我們對於「統治者」的認知...也許有些人看這部紀錄片時會覺得「這些人遇到的事情我怎麼都不知道」,那可能就是在個人記憶之外的集體記憶有這樣的落差。

集體記憶是一種記憶語言(mnemonic speech),如果人民沉默了,這絲記憶就不能繼續綿延,即便這個世代的人民還記著,但忽略事件的傳承,下個世代對此記憶仍成一片空白。

我當然知道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觀點,光是這部紀錄片放在Youtube上的預告,底下留言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聲音,當然也不乏認為導演的作品也是一種誤導記憶的說法,但我個人很感謝有這部作品,把台灣的某一段過程補上了一片記憶──無論如何,我們應該讓不同的聲音和記憶浮現出來,讓台灣的歷史有更多的資料可尋,而不是只能從記憶中的課本去找。

像是在看這部片之前我完全不知道的施儒珍

我過去的求學記憶中其實不知道台灣也有共產主義的意識和提倡者,不認識謝雪紅;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認識也非常淺薄(看看過去的歷史課本怎麼教二二八事件),更別說接之而來的白色恐怖時期,幾年前才知道陳澄波、湯德章的故事,讀到《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才曉得有那麼多的遺憾被封存,恍然,我也是在集體記憶中失落了某些事物的人。

還有高一生,在紀錄片中首次聽到了他的家族們一同演奏他的音樂作品,終於去搜尋了Youtube,去看他的介紹影片、找到他的「長春花」和「春之佐保姬」等等作品,自己跟著學唱這歌,他雖與我無關,但我邊唱也邊想流淚──有多少美好生命消逝於白色恐怖之中,有多少記憶被埋藏或淡化?Youtube如此浩瀚,甚麼都可能找得到,但如果沒有任何觸媒,我們要如何發覺自己原本不知道的世界?

所以我真的感謝有機會看到這部紀錄片,它是一個角度的發聲,一群人的記憶,就算不說「轉型」,我們也可以「知道」的事情,原來如此,原來還有,原來我們還在找自己。


#延伸:補充一些我找看的資料

關於施儒珍的回憶:來自他的弟弟們,連多年後回憶述說起來也是各種辛酸。

關於高一生的作品〈春之佐保姬〉。
其實搜尋歌曲名稱,已經可以看到不同版本的演唱,只要去找就能聽到了。
我感覺高一生所作的曲確實有受到日本歌謠風格的影響,但確實是耐聽有味,尤其在知曉了歌曲背後的故事,就更加感人了,在無端深陷的牢獄中寫出這麼美的曲調的人,實在讓人太捨不得了。

關於高一生的作品《長春花》

フロックスの花-從長春花的音樂創作,追憶高一生
(這個網站裡面還有一系列關於高一生的記述報導,可自行搜尋)

另外還有看到報導者有一組報導,關於林懷民先生與高一生家族「跨越半世紀的家族對話」,追索記憶、找尋自我的人是很多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蕭帥哥-avatar-img
2024/12/22
avatar-img
穆思沙龍 Muz's Salon
5會員
23內容數
宅媽小穆,不只有宅,也不只是媽,有時也不只被叫做小穆。 是腦袋有點雜亂的 I 人,喜歡挖很多坑,有點跳不完。 總之來坐坐,有甚麼興趣話題,歡迎來聊聊。
2024/12/21
喜歡三浦紫苑的小說,也透過其作品認識了好幾種職人,這次透過《當墨光閃耀》這部作品,我又多看到一點關於書法家與代筆師的故事。
Thumbnail
2024/12/21
喜歡三浦紫苑的小說,也透過其作品認識了好幾種職人,這次透過《當墨光閃耀》這部作品,我又多看到一點關於書法家與代筆師的故事。
Thumbnail
2024/12/15
這應該是今年一場去現場看的戲劇演出了吧!特別踏足到從未到過的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看這場由圓仔花意識拼貼劇坊製作的劇《鶯鶯》,由經歷各種舞台堪稱百變女伶的「米雪」陳湣玲、與南管系傳承藝生張春玲兩位主演——台上也沒別人了,兩位各自像是獨角戲的演出,有時卻巧妙交會,是一齣非常看個人表現和魅力的作品。
Thumbnail
2024/12/15
這應該是今年一場去現場看的戲劇演出了吧!特別踏足到從未到過的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看這場由圓仔花意識拼貼劇坊製作的劇《鶯鶯》,由經歷各種舞台堪稱百變女伶的「米雪」陳湣玲、與南管系傳承藝生張春玲兩位主演——台上也沒別人了,兩位各自像是獨角戲的演出,有時卻巧妙交會,是一齣非常看個人表現和魅力的作品。
Thumbnail
2024/12/06
去年底有幸受朋友邀請,到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欣賞河床劇團的作品《被遺忘的》,這齣作品是國家歌劇院2023年「遇見巨人」系列的作品之一。 開演。首先是感到視覺被大大地剝奪...原來這部作品的主角是曾經在台灣的礦坑中工作的礦工們......
Thumbnail
2024/12/06
去年底有幸受朋友邀請,到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欣賞河床劇團的作品《被遺忘的》,這齣作品是國家歌劇院2023年「遇見巨人」系列的作品之一。 開演。首先是感到視覺被大大地剝奪...原來這部作品的主角是曾經在台灣的礦坑中工作的礦工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九月份電影「WOMEN我們不知道的事」在2023年7月29日於美麗華百樂園舉行電影特映會的開鏡儀式,演員共有應采靈、朱芷瑩、班鐵翔、姜康哲一同出席活動。
Thumbnail
九月份電影「WOMEN我們不知道的事」在2023年7月29日於美麗華百樂園舉行電影特映會的開鏡儀式,演員共有應采靈、朱芷瑩、班鐵翔、姜康哲一同出席活動。
Thumbnail
話說有一天,陳明章和許景淳、王明輝、陳主惠、陳明瑜聚會,大家唱歌聊天,在座的還有當時在《民生報》擔任編譯的何穎怡。
Thumbnail
話說有一天,陳明章和許景淳、王明輝、陳主惠、陳明瑜聚會,大家唱歌聊天,在座的還有當時在《民生報》擔任編譯的何穎怡。
Thumbnail
本文主要從觀影的發現與感受切入這部電影。本來看到侯孝賢導演作品有點害怕太過沉悶,結論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1)演員:懷舊的同學會 (2)主題:哪裡都是悲情城市 (3)橋段:四個橋段分享 (4)導演:有別於刺客聶隱娘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本文主要從觀影的發現與感受切入這部電影。本來看到侯孝賢導演作品有點害怕太過沉悶,結論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1)演員:懷舊的同學會 (2)主題:哪裡都是悲情城市 (3)橋段:四個橋段分享 (4)導演:有別於刺客聶隱娘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連續假期最末一天,我進了戲院看了「悲情城市」,當年上映時我並沒有去看這部隱約訴說著台灣曾經發生過的悲情故事,但因此片重新繁榮的「九份」倒是去了無數回。 印象中當時台灣有幾部刻畫著九份,金瓜石一代的國片,「戀戀風塵」「多桑」都有進戲院觀賞,唯獨此片感覺訴說著「悲情」而望之
Thumbnail
連續假期最末一天,我進了戲院看了「悲情城市」,當年上映時我並沒有去看這部隱約訴說著台灣曾經發生過的悲情故事,但因此片重新繁榮的「九份」倒是去了無數回。 印象中當時台灣有幾部刻畫著九份,金瓜石一代的國片,「戀戀風塵」「多桑」都有進戲院觀賞,唯獨此片感覺訴說著「悲情」而望之
Thumbnail
換句話說,在看王家衛電影的時候,導演「怎麼講故事」變得比「故事本身」更為重要,而這種說故事的方法,是電影才獨有的語言,也是電影如此迷人之處。
Thumbnail
換句話說,在看王家衛電影的時候,導演「怎麼講故事」變得比「故事本身」更為重要,而這種說故事的方法,是電影才獨有的語言,也是電影如此迷人之處。
Thumbnail
隨手拿起電影原聲CD播放著,想起之前為了《看見台灣》連續兩天進戲院觀影,當時寫過一篇心得分享,對照今日土地已經病入膏肓的傷,想起齊柏林導演2007年為了拍攝續集不幸墜機殉難的往事,不勝唏噓。雖然始終不缺環境保育的聲音,只是經濟發展優先的國土開發政策,小民只能祈禱蒼天保佑。
Thumbnail
隨手拿起電影原聲CD播放著,想起之前為了《看見台灣》連續兩天進戲院觀影,當時寫過一篇心得分享,對照今日土地已經病入膏肓的傷,想起齊柏林導演2007年為了拍攝續集不幸墜機殉難的往事,不勝唏噓。雖然始終不缺環境保育的聲音,只是經濟發展優先的國土開發政策,小民只能祈禱蒼天保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