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石貿元 / 照片提供:石貿元、文化內容策進院
《感覺的邊界》曾在10月12日TTXC首日當天晚上,作為開幕的特別演出。「INNOVATIONS」展區中則是定時播放展演,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參考官網的時段說明。
展出時,會開放民眾進入一個約可容納10至15人的長方體暗房,接著由投影機在牆面上播放畫面。一開始,我們很普通地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席地而坐,但隨著影像逐漸進展;就會發現死盯著一面沒有意義:頭頂上的六台投影機同時運作時,周遭三百六十度的牆面都有視覺演出。我們必須不斷四處張望,來找到自己有興趣的畫面欣賞。
《感覺的邊界》展演內容超乎我所預期,形式是高度藝術化的。十多分鐘裡,只看到光、線條、碎石、草木隨著某種迷幻的音響節奏,不斷的舞動、變化著。這個由影像設計師、DJ和新媒體藝術家共同打造的抽象視聽作品,其主要意圖,顯然是要打造某種多重感官的氛圍或體驗。
本作交融了科技意象的視覺傳達,和先鋒派的音樂展現,據說成像是透過AI演算,將畫面和節奏以某種有機的形式結合在一起。就像觀賞某些前衛的現代舞或非敘事性的藝術電影,單純地去感受它,接收那些對視覺和聽覺的純粹刺激,觀眾身在其中能夠開放全身感官,讓自身意識沉浸其中。
額外需要留意的是,由於這項演出伴隨著大量強光閃爍效果,可能會引發光敏性癲癇,建議兒童或有相關過敏體質的觀眾,務必量力而為。
在「AI漫畫加速器互動體驗」中,我們可以在鏡頭前擺出各種動作、拍照完成後,由AI將剛拍下來的人像動作,快速轉化成漫畫。
「女巫的奇幻之旅」則能利用我們提供的三張簡筆草圖,即時生成女巫角色的不同造型和角度臉孔。
這兩者本質上,其用意顯然都是透過AI輔助,替代漫畫/動畫製作中一些相對繁瑣過程,讓創作者能夠更快速進行內容產出。對於手繪愛好者而言,這樣的「創作」模式,可能多少是讓人感到有所牴觸的。但客觀來說,導入AI到各行各業,畢竟是未來趨勢。而如果AI輔助工作能幫助創作者/藝術家們更快、更好的做出成品,似乎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目前展出內容中,還僅限於比較簡單的階段性成果。我們頂多透過官方給出的模板,套用做出一些大同小異的圖像。不過AI的發展進程,本來就是透過不斷的資料庫擴充和深層學習,做到更多有變化性或精確的工作。銀展創藝和木下曰本這兩家AI技術若能持續精進,模擬出更多樣的畫風和構圖,也將指日可待。
除了上述提到的各種參展內容,其他還有:線上VTuber演唱會平台,讓粉絲在網路世界用最高規格享受心儀VTuber演出的機會;結合服裝設計的3D影像導覽,讓時裝秀拓展別開生面的風貌等等。
不過最吸引我注意的,其實是文策院本身營運的硬體和設備提供。
在「文化科技成果暨資源」展區中,展示了文策院協助台灣業者在各個領域(包括:傳統藝術、音樂、出版、影視等),對於文化科技的應用案例。像是由文策院與工研院合作,應用了4DViews容積擷取技術的「IP LAB實驗室」,就是最能夠用於製作音樂MV、遊戲、舞台展演等沉浸式互動體驗的尖端設備。不用像當初電影《駭客任務》那樣,為了要拍攝「子彈時間」的特殊鏡頭,必須同時動用十幾架攝影機。現在有這個全球第6座的虛擬攝影棚,就能大幅降低一些特效視覺的製作門檻及成本,有望在未來帶動更多吸睛的內容產出。
另一個更惹人注目的,則是「臺灣數位模型庫」(TDAL)。在這個資料庫中,目前已經有大量台灣本地的特色建築和各類器物等建模資料,可以提供有需要的業者,以合理的價格購買使用權利。於此同時,從業人員同樣可將自己的相關作品上傳至資料庫,銷售給其他人使用,達到互通有無、資源循環的效果。
包括前陣子頗具話題性的公視電視劇:《聽海湧》,其劇組使用到的部分3D模型,也能在這個資料庫中找到。藉由現成資源取用,減少創作上每每從無到有的多餘消耗,對於數位內容創作的從業人員而言,這確實會是個值得挖掘的寶庫。
正如同現場導覽人員所言,雖然國外也有許多資源充沛的資料庫,但若要以台灣本地為創作舞台,有些具地方特色的建築或器物,就有賴具本土視野的文創工作者加以建置。像是孔廟、年貨大街、中華商場、摩托車等等,在TDAL可說是一應俱全。
藉由此次TTXC展出機會,讓更多人認識到文策院當前的任務、資源,以及對文創事業能夠給予的協助。對於我國文化創意的未來發展,相信將會是微小但踏實的堅定一步。期待還有更多藝術家、創作者,能和文策院相輔相成,繼續謀求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