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Moore's Law)在半導體製程進入 22nm 後,隨著尺寸逼近物理極限以及開發成本的日益提升而逐漸放緩,然而產業對於 HPC(高效能運算)晶片的追求並沒有因此停止,近年來更因為 AI 正式進入商用化階段,對於 HPC 晶片的規格和需求更是快速膨脹,正因如此,另闢蹊徑利用將多顆晶片封裝在一起以提升晶片效能的先進封裝自 2023 年起成為市場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過去其實早已在手機、PC 處理器上就可看到先進封裝的身影,但 HPC 晶片因尺寸更大,其需求的快速飆升導致以 CoWoS 為首的先進封裝產能嚴重供不應求。
而後在 NVIDIA B100 問世後,變得龐大的晶片尺寸也讓當今使用矽作為封裝材料的 CoWoS 在諸多面向上備受考驗,因此改用玻璃基板作為封裝材料的 FOPLP(Fan-out Panel Level Packaging,面板級封裝)和改用玻璃作為載板核心的玻璃載板等技術如今躍上檯面,成為市場熱門題材。
本文將深入分析「玻璃」將如何顛覆半導體產業,產業鏈中又有哪些公司可直接受惠。
先進封裝有別與傳統封裝技術將單一晶片獨立進行封裝,而是把多個相同或不同種類的晶片(例如處理器、記憶體、I/O 晶片等)透過半導體技術,經由水平整合、立體堆疊等方式進行串聯,以便在相同面積下塞進更多電晶體,製造出更小尺寸、更低延遲、更低損耗等優異性質的晶片。
目前雖各家半導體廠、封測廠的先進封裝技術名稱有所不同,但從其背後的技術特性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類,根據技術難度依序為:
扇出型封裝根據晶粒擺放順序和正反面還可以細分成多種不同製程,但基本上 FOP 的邏輯就是透過 RDL(Redistribution Layer,線路重分佈層),將原先晶粒的 I/O 接口重新佈局至面積更大的扇出空間,以增加晶片對外連接的引腳數量。
其製程大致上包含以下步驟:
對比傳統的覆晶封裝,FOP 因減去基板改用 RDL,在封裝尺寸、散熱性質、訊號損耗等面向上都可較傳統封裝有所提升。台積電的 InFO 即是基於此項技術開發,包含蘋果 A 系列、M 系列處理器都使用了此項技術進行封裝。
2.5D 封裝則是較 2D 封裝又多加入了一塊中介層(Interposer),讓晶片整合的靈活性再進一步提升,同時透過其中的微縮互連通道(例如 TSV 矽穿孔),達到更高互連密度、更低延遲、更高帶寬等性質。
不過晶片仍是水平放置於中介層之上,因此嚴格定義來說,2.5D 還是屬於水平封裝,只是透過中介層使得佈線密度提升,得以讓不同晶片間靠得更近。
若以台積電的 2.5D 封裝技術 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製造的 NVIDIA A100 為例,其製程大致如下:
前半部分的 CoS 製程屬於晶圓級製程,以整片的矽晶圓型態進行加工,由台積電製造;後半部分則是與常見的 BGA 封裝製程較為接近,因此專業封測代工廠(OSAT,如日月光)也有能力進行。
CoWoS 因可顯著提升晶片各項性質,雖導入成本較 2D 封裝高,仍被用於各類高階處理器,包含 NVIDIA B100、AMD MI300、Google TPU 等。
3D 封裝則是真正透過使用矽穿孔(TSV)在沒有中介層的狀況下達成晶片之間的互連,因為增加了垂直部分的堆疊結構,使得 I/O 密度、延遲、帶寬等特性均得以更進一步提升。
其製程主要由 TSV 和晶片堆疊與鍵合組成,步驟大致如下:
3D 封裝利用 TSV 向上堆疊串連晶片,實現真正的垂直立體封裝,不過因製程成本、良率以及散熱問題,目前僅在晶片結構較為單純的 NAND Flash 和 DRAM 等記憶體 IC 製造上較為成熟(相對應的晶片產品為 3D NAND 和 HBM);邏輯 IC 則仍處於發展階段,已量產產品中僅有 AMD 的 MI300 系列處理器有使用到此技術(採 SoIC 搭配 CoWoS 的封裝方式)。
上述包含 2D、2.5D、3D 封裝目前主要都以半導體設備進行製造,然產業正積極從矽基材料和晶圓級製造轉向玻璃基板和面板設備,以應對提高性能和成本效益的雙重需求。
因為相比傳統的矽晶圓,面板設備提供了更大的加工尺寸,若可成功規模化生產,將可顯著降低整體封裝成本;又加上玻璃基板較低的熱膨脹係數及優異的介電性質,有望解決如今封裝技術中所遇到的散熱、訊號損耗和大尺寸易變形等問題。以下將詳細說明玻璃基板將如何顛覆現今的先進封裝技術。
產業界正積極投入研發,希望將玻璃基板作為新興材料導入先進封裝製程,取代目前矽基板、有機載板等材料,在包含暫時性載板、載板芯材,甚至是中介層中使用。
其中以玻璃基板作為暫時性載板、載板芯材的概念其實在 2023 年就已經出現過,筆者也曾在當時文章中提到玻璃載板的技術(可參考<Intel 玻璃基板是否會對 ABF 載板產生威脅?欣興後市該如何看待?>);而採用玻璃面板作為暫時性載板的 FOP 技術 FOPLP(Fan-out Panel-Level Packaging,扇出型面板級封裝)更已成功問世和量產。以下將分別進行說明。
與較為成熟的 FOWLP(Fan-out Wafer-Level Packaging,扇出型晶圓級封裝)使用矽晶圓作為暫時性載板不同,FOPLP 採用了方形玻璃基板並使用面板設備進行封裝,除了封裝面積可以更大以外(以力成已量產產品為例,載板尺寸達 510*515mm),也因方形載板面積使用率較高,就理論而言可更有效率的滿足多顆大尺寸晶片的封裝需求。
除此之外,大尺寸玻璃基板的製造成本遠比矽基板來得低,雙重因素下有望顯著降低先進封裝的成本,因此在近期 AI 晶片尺寸持續增加下獲得大量關注。
FOPLP 製程基本上和 FOWLP 雷同,一樣需進行製作 RDL、放置晶片、填入填充劑等步驟,最後也一樣會將作為暫時性載板的玻璃基板移除。不過現階段面板級 FOP 製程在製作 RDL 上仍相對晶圓級製程來得不成熟,其佈線密度極限值較大(線寬/線距值(L/S)介於 5~10µm 間),導致 I/O 密度受限,目前只能應用在對佈線密度要求較低的成熟製程晶片上,例如 PMIC、RF 等。
如今多家業者均已投入 FOPLP,其中力成和群創更分別進入量產和試產階段;台積電則在近期宣布投入相關技術開發,持續努力將 L/S 縮小至符合 AI 晶片所需的 2µm 以下,預計有望在三年內量產。未來有機會看到 FOPLP 進一步被使用在先進製程晶片的封裝上,然有待產業持續投入技術研發。
傳統的 ABF 載板是以由玻纖布浸潤於樹脂後,再與銅箔一起壓製的銅箔基板為核心層,多層銅箔基板在較為關鍵的互連層以 ABF 材料進行增層後製造而成。
但隨著晶片尺寸的增大與佈線密度的提升,ABF 載板的面積和層數不斷增加,各層材料間熱膨脹係數差異的影響逐漸放大,使載板更容易產生翹曲(Warpage)而導致封裝良率和信號完整性下降等問題。目前業者主要透過增厚玻纖布和採用絕緣增層膜等方式解決。但另一方面,在厚度增加的同時,又可能造成散熱效率降低、訊號傳輸延遲增加等問題,替換載板芯材的概念隨之出現。
參考 Intel 在 Intel Innovation 2023 發布的玻璃基板研究成果,可在顯著降低厚度下,利用玻璃本身熱膨脹係數較低的性質,達到更佳的結構穩定性和載板平整度,且較低的介電係數也帶來較好的訊號損耗表現。
玻璃核心載板的製程與傳統 ABF 載板有所差異,簡單而言會經過 TGV(玻璃穿孔)雷射改質、濕蝕刻(用於處理表面讓後續金屬沉積效果更好)、鍍膜填銅等多道製程處理,最後再進行 ABF 壓合增層。
但目前玻璃核心載板仍在製程上有諸多考驗,包含因本身材料特質導致易碎易產生微裂縫、表面光滑不易附著金屬層等問題,同樣有待相關廠商持續推動技術演進。
基本上,矽中介層的角色與載板十分雷同,主要都是透過重新分配線路的方式,增加 I/O 數量和進行信號重新分配,只是在佈線密度的要求上有較大的差異,因此玻璃基板也被寄與厚望,期待有朝一日可作為中介層使用,預期將在成本、電性等面向上得到顯著優化。
不過參考目前業界玻璃載板技術水平在 TGV 孔徑和 RDL L/S 上分別可達到約 40µm 和 10µm,仍距離 2.5D 封裝中介層所要求的 10~20µm 和 2µm 有段差距,因此判斷短期內較有可能進入大規模量產的依舊是 FOPLP 和玻璃核心載板技術。
以下將針對目前已投入研發或量產相關設備及技術的公司進行介紹。
鈦昇與 Intel 已針對多款先進封裝設備進行合作,主要針對 TGV 前段製程的雷射切割、雷射檢測進行研發,相關設備已在 2024 年 4、5 月正式第一波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