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三種重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學佛的障礙 : 傲慢 ‧ 嫉妒 ‧ 貪欲
~選錄自淨空法師《華嚴經》講席,二障三障的內容,整理成「學佛的障礙」。

【三種重障 : 傲慢、嫉妒、貪欲

三障除了講煩惱障、業障、報障之外,《瑜伽大教王經》講「三種重障」,是指我慢(傲慢)、嫉妒、貪欲。

這三種是最嚴重的障礙,能障菩提道,你有這三障就不能入佛門。佛菩薩來教你,你都聽不懂,給你做種種示現,你也體會不到。所以我們真修行,一定要先除這三障。如果把這三樣東西放下,你真正能看懂真實義,你放下得愈多,看得就愈多,那個意思是沒有止境的。

一、我慢重障

我慢重障。謂我慢貢高,邪見執蔽,不能下心敬事諸佛菩薩師僧父母,及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我慢重障。

傲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學來的。什麼時候生起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現在講波動的現象,念頭一動,我見跟貪瞋痴慢四大煩惱同時發生。

「我見」,執著身是我;

「我愛」,貪愛;

「我痴」,無明,起心動念;

「我慢」,傲慢。

迷了,它就有;悟了,它就沒有。所以我們有沒有傲慢?有,不能說沒有,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

有了傲慢,就做不到謙卑。謙卑是性德,普賢菩薩十願中,第一是「禮敬諸佛」,諸佛是誰?《華嚴經》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諸佛是講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將來會成佛,這是未來佛。縱然是地獄眾生、蚊蟲螞蟻,都是未來佛,怎麼能不恭敬?怎麼能瞧不起?

我們有上下之分,不肯向這些眾生低頭,這是傲慢,不懂謙卑,所以不能敬事諸佛菩薩師僧父母,而更大的障礙,是不能學如來正法。即使諸佛菩薩來教,他也學不到,因為他有障。《論語》有句話,「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驕是傲慢,吝是小氣,孔夫子說:這人不必談了,他那個才華是假的。

怎樣對治我慢?謙虛。拜佛就是除我慢,以我們最頂的頭去禮佛的足,這是教學。我們將禮佛的心,用在日常生活上,對最下等的人也要恭敬,這跟恭敬佛的心沒有兩樣。對蚊蟲螞蟻也是這個恭敬心,蚊蟲螞蟻來找吃的東西,我們合掌稱螞蟻菩薩、蚊蟲菩薩,跟牠溝通,我們在房子外面供養,希望不要干擾我們的生活,牠能溝通,真聽話,大家互相尊重。

二、嫉妒重障

嫉妒重障。謂妒賢嫉能,自是他非,見人修善反生嫉妒,而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嫉妒重障。

嫉妒是從貪瞋生出來的煩惱,非常嚴重,果報很不好。看到別人比我修得好,比我能幹,想盡方法障礙他。嫉妒人,心裡都是自是他非,自己做的對,別人都是錯誤的,看不到別人的好事,這個嫉妒障礙非常嚴重。我們世出世法學不好、學不精,與這個關係極大。

怎樣才能得佛法的利益?唯有心地清淨,沒有雜念,就是你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下,看到別人有好事不會有嫉妒心,不但沒有嫉妒,還會隨喜功德,成人之美。見到人家有善事,會全心全力幫助、成就他,縱然這個事情對我有害,我能捨己為人成就他。這是你真的懂了,這才能得佛法利益。

實在講,嫉妒是不是真的害了別人?不見得,反而是害自己。障礙別人學正法,果報在阿鼻地獄,為什麼?斷別人的法身慧命,這還得了!世出世間,佛法最殊勝,你障礙別人學佛,這個罪過多重!斷人慧命比斷人身命罪重得太多。你斷他的身命,他四十九天後又投生到人間,又得人身;可是慧命不容易,這個機會很難遇到,如果你把別人學佛的緣斷掉,這個罪重,你從地獄出來之後,生生世世愚痴,沒智慧,果報如是。

真正好學的人,他遇到這個障難,他有智慧,他會換一個處所環境繼續修學。這個道場不能容他,別的道場會容他,會願意成就他。真正心存正法的人,佛菩薩會照顧他,學的人不過是多吃一點苦頭而已。而且多吃苦有好處,佛教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多吃苦頭是消業障,是好事不是壞事。

多吃苦頭是消業障,是好事不是壞事!

多吃苦頭是消業障,是好事不是壞事!

三、貪欲重障

貪欲重障。謂多貪多欲,懶惰睡眠,掉舉破戒,亦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貪欲重障。

「掉舉」,就是心裡七上八下,妄念紛飛。「不能學如來正法」,有傲慢、嫉妒、貪欲的人學不到佛法。為什麼?心浮氣躁,所以學不到東西。什麼樣的人能學到佛法?心平氣和,心地清涼自在,具足恭敬。

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世出世法的成就,就是誠敬心中求得的。「我慢、嫉妒、貪欲」,這是嚴重的障礙,必須要警覺。

惠能大師開悟時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是自性生的,見了性,一切法全通達。能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他不識字,也未念過書,但他無一不通。世間一切法你去請教他,佛法這些經論你念給他聽,他沒有障礙,他能講解給你聽,這叫真實智慧。佛告訴我們,這種智慧是人人都有,但現在我們有這麼大的差別,就是人家把障礙除掉了,而我們有二障、有三障,所以我們的智慧變成煩惱,德能變成造業,相好變成六道三途,這是事實真相!真搞清楚之後,要回頭是岸,只要一口氣在,真正懺悔,徹底放下,為時不晚。

我們已經覺悟,就要「全性起修,全修即性」。全性是什麼?真誠的心就是全性。對待一切人、一切境界,真心是清淨心、平等心。如果你在境界裡有分別、不平等,這個心不清淨。清淨心的相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是無分別的。你懂得這個原理,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在境界裡練這個就行了。

佛教給我們用念佛的方法,恢復我們的本性,用這句佛號提起你的覺心,用這句佛號幫助你用真心。真正能這樣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正是古德所謂「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落空。這個原理就是「性淨障盡」,「性淨」就是真性、真誠,「障」就是業障、罪業。所以,如何消業障?用真誠的心,業障就消除;業障消除盡了,心性就顯了,心性裡面的般若、福德自然現前。

***

【結語】

學佛的人要知道,佛究竟教給我們什麼?佛教我們作佛,佛就是得大圓滿、大自在,世界上最完美,沒有一絲毫缺陷的人。我們要從哪裡做起?千經萬論,無非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大事!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頓斷煩惱,一斷一切斷,一悟一切悟,這是上上根人,稀有難逢。我們凡夫煩惱習氣重,不是這個根性,就要聽佛的教誨,走漸修的路。哪個執著重,就先把重的放下;重的放下,輕的就容易了。譬如貪心很重,你就先放貪心;瞋恚心重,就先放下瞋恚心。按照程序一步一步的來對治,就能做得到。

我們在這個社會看到眾生迷惑顛倒,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立刻就要想到佛陀的教誨,他是在示現,是在表演,讓我們別學他,如果學他,我們就永遠在六道輪迴、三途地獄。一切六道眾生,都是在為我現身說法,這是真正學佛求覺悟的人應有的認知。


學佛的障礙 (完)

以上選錄自淨空老法師《華嚴經》講席
~ 華藏淨宗學會節錄整理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avatar-img
13會員
352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三障是煩惱障、業障、報障,因迷惑造業,造了業就得受果報,惑、業、苦這是個循環。人受苦時,又迷惑了,所以往往愈迷愈深,果報愈來愈苦。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謂貪欲、瞋恚、愚痴等惑名煩惱障。業即業行,由貪瞋痴起身口意,造作五無間重惡之業,名業障。報即果報,由煩惱惑業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名報障。
佛在《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智慧德能跟佛完全一樣,「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把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病根一語道破,就是妄想執著,妄想變成了所知障,智慧沒有了;執著變成了煩惱障,所以生生世世墮落在輪迴中。因此,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都在破除妄想執著而已。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極樂,了生死大事,得究竟解脫。佛弟子是不應該自殺的。因為一般人自殺時,必然會充滿瞋恨心和其他許多煩惱,這樣就會喪失了念佛正念,死後不但不可能往生淨土,相反還有墮落惡道的危險。要千忍百耐,頑強堅持!專心念佛,求生淨土。
《要解》說:「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擧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成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因為「名以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
三障是煩惱障、業障、報障,因迷惑造業,造了業就得受果報,惑、業、苦這是個循環。人受苦時,又迷惑了,所以往往愈迷愈深,果報愈來愈苦。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謂貪欲、瞋恚、愚痴等惑名煩惱障。業即業行,由貪瞋痴起身口意,造作五無間重惡之業,名業障。報即果報,由煩惱惑業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名報障。
佛在《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智慧德能跟佛完全一樣,「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把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病根一語道破,就是妄想執著,妄想變成了所知障,智慧沒有了;執著變成了煩惱障,所以生生世世墮落在輪迴中。因此,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都在破除妄想執著而已。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極樂,了生死大事,得究竟解脫。佛弟子是不應該自殺的。因為一般人自殺時,必然會充滿瞋恨心和其他許多煩惱,這樣就會喪失了念佛正念,死後不但不可能往生淨土,相反還有墮落惡道的危險。要千忍百耐,頑強堅持!專心念佛,求生淨土。
《要解》說:「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擧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成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因為「名以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一般凡夫所讚嘆佛陀的優點,包括各種好的外在威儀,都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這裡就直接引出佛陀認為佛法僧三寶有更為值得讚嘆的功德,而不是只是外在持戒、行儀莊嚴肅穆令人歡喜而已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佛陀「轉四諦法輪」,第二種法輪叫「勸轉」。「此是苦,汝應知。」這個世間有三苦、八苦、眾苦、無量諸苦逼煎,所以你應該知道。「此是集,汝應斷。」這些苦,是你自己集合、招感來的。很多人都說:「我有很多無奈......我也很想學好,我做不到......」
我們最好學學彌勒菩薩,「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一笑,能化解許多的憂愁。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一般凡夫所讚嘆佛陀的優點,包括各種好的外在威儀,都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這裡就直接引出佛陀認為佛法僧三寶有更為值得讚嘆的功德,而不是只是外在持戒、行儀莊嚴肅穆令人歡喜而已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佛陀「轉四諦法輪」,第二種法輪叫「勸轉」。「此是苦,汝應知。」這個世間有三苦、八苦、眾苦、無量諸苦逼煎,所以你應該知道。「此是集,汝應斷。」這些苦,是你自己集合、招感來的。很多人都說:「我有很多無奈......我也很想學好,我做不到......」
我們最好學學彌勒菩薩,「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一笑,能化解許多的憂愁。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