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啃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孩子啃老,當然是父母的錯

前言

看了前文你或許有點驚訝:原來孩子年滿十八歲,他就是成年人了,他一切都可以自主了---不管是婚姻、職業、學業……---,當然,之後的一切也都得自己負責了,你既無權(也無法)管他了。那你還還操心什麼?擔憂什麼?問題是:你會不操心,不擔憂嗎?你操心,他接受,那沒話說;你操心,他不接受,你也無可奈何,因為他已經是法定成年人了,因此你除了生悶氣,發脾氣,在賭氣之外,還真的什麼都幹不了。我相信這一個事實是出乎許多家長的意料之外的,因為: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不管多大多老,他永遠都是我的孩子。隱藏在這個說法後面的是:在我心中你永遠沒長大,所以我永遠必須為你負責。但,那只不過是你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而已,那早已是被時代抛諸腦後的過時思想而已。

十八歲還在讀書如何獨立?

年滿十八歲,你知道嗎?那才剛剛高中畢業,他還什麼都不會,怎麼有能力獨立自主?怎麼有可能自行負責?你的擔憂沒錯,但你之所以有此擔憂,反推之,也可見你之前的培養和教育有問題,你沒有在他十八歲之前就培養他獨立自主所需的能力和觀念。我也是到送兒女上大學時才發覺之前的教育和培養有偏失,因為老婆太過認真、太過負責、太過能幹,所有家事一把抓,所有煩心事從未告知過兒女,所以呢?他們沒有做過家事,不會煮飯,不會做菜,不會洗衣,不會整理……,不是不會,是沒教過。所以他們上大學後,我們兩夫妻才開始擔憂:他們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嗎?

獨立首要條件是養得活自己

獨立很重要,但那是有條件的,不管是思想獨立也好,是生活獨立也好,是行為獨立也好……所有的獨立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經濟獨立。你能養活你自己,不必依賴任何人,你想幹什麼沒人管得著;經濟不能獨立,需要我掏錢,當然要聽我的—最少要尊重我的說法—所以呢?你不想兒女啃老,首先必須做到他不需向你伸手。謝祖武的做法值得參考,給孩子一筆錢(十八歲一次給十九萬),其他的,孩子自己去賺,並且明算賬,介紹也需收費。界線清楚畫定後,孩子自然會知道(並學會)該(或可)怎麼做。

需要的一次給,數目大更易珍惜

我沒有謝祖武那麼絶(只給十九萬,換句話說,只能去辦學貨,去打工,才能賺足自己的生活費。)我是在孩子上大學時告訴他們,大學四年的花費(包括機車,電腦,學費,住宿,生活,聚餐,旅遊……)總共加起來大概一百萬,入學前一次性轉入他們的賬戶內,怎麼使用他們全權處理,也不必跟我報告(當然我也不會再有什麼額外的付出了)。(這個措施老大時未及實施,因為當初我沒有想到。老大的大學費用是必要的—像學費,住宿費等—我們直接給,其他的生活費(含餐費和旅遊費等)則按月給,四年算下來總金額大概也有百萬,但因按月,所以金額不大,好像也沒法儲蓄多少,因此畢業時沒剩多少。老二、老三則不然,畢業時兩人都剩下八十多萬,因為那是他們的"錢",而且數目不小,必須仔細想想再花。)

你放手,孩子就長大了

念研究所及出社會也都一樣,我會給一筆錢,然後一切自理。失業回家,可免費住宿三個月,調理心境、思索前景,三個月後房租照算,生活費得自己去借。出社會後,他們結婚,就業,辭職去國外做志工,短期遊學,幫大象洗澡,廟宇修行三個月,甚至買房等等,我們都不介入。

要培養孩子獨立

養兒育女就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過程,如果重來,我會先教他們學會做家事,其他大概都一樣吧,界線畫出來,孩子自然而然就獨立自主了。但是,每個家庭的狀況都不一樣,因此,家長如有培養獨立自主的兒女這個概念,應該都會找出適合自己家庭和子女個性的方法吧?

沒法獨立,當然是父母的錯

你還記得那則父母為逃離啃老的兒女,連夜落荒而逃,並與兒女斷絶聯繫的故事嗎?是的,你是逃脫了,可是已習慣啃老的兒女怎麼辦?你們為什麼沒有從小就培養他獨立自主的觀念和能力?

啃老,當然是父母有問題。

附註

有個親戚,從小時候開始,孩子有什麼需求就都無條件供應,迄今孩子已四十了,父母還在擔憂,還每年從退休金中,省吃儉用的省出一半來給孩子,孩子迄今房子無著,婚姻岌岌可危,工作飄忽不定,仍需老父牽腸掛肚,老父以為孩子終會看見他的辛勞和關愛,問題是:會嗎?沒畫出界線,有人願意讓我啃老,為何不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73會員
951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2025/03/26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Thumbnail
2025/03/26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Thumbnail
2025/03/24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2025/03/24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2025/03/22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Thumbnail
2025/03/22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成年」是代表可以為自己負責了。 「成熟」是能在完成自己的事之餘,對周遭多一分同情理解與擔待。
Thumbnail
「成年」是代表可以為自己負責了。 「成熟」是能在完成自己的事之餘,對周遭多一分同情理解與擔待。
Thumbnail
直接講重點:不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任,而是讓孩子慢慢獨立自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不負責任,可以有兩種意思。一種是沒有盡到照顧孩子的責任,遺棄或是忽略孩子的需求,有些家長很害怕聽到別人說:「怎麼有那麼不負責任的家長?」可是為孩子做太多,又怕養出媽寶或是有王子公主病的孩子,怎麼辦呢?
Thumbnail
直接講重點:不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任,而是讓孩子慢慢獨立自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不負責任,可以有兩種意思。一種是沒有盡到照顧孩子的責任,遺棄或是忽略孩子的需求,有些家長很害怕聽到別人說:「怎麼有那麼不負責任的家長?」可是為孩子做太多,又怕養出媽寶或是有王子公主病的孩子,怎麼辦呢?
Thumbnail
你也是「成年小孩」嗎? 你也是想要離家作自己,卻又難以放手嗎?這本「不願放手父母,過度涉入的你」,可以給你一些答案。
Thumbnail
你也是「成年小孩」嗎? 你也是想要離家作自己,卻又難以放手嗎?這本「不願放手父母,過度涉入的你」,可以給你一些答案。
Thumbnail
社會上這麼多長不大的孩子,是他們個別的問題,還是父母的過度教養導致精神上無法成熟的孩子?我相信每個「媽寶」後背一定有個「寶媽」、「寶爸」甚至「寶爺」、「寶奶」。
Thumbnail
社會上這麼多長不大的孩子,是他們個別的問題,還是父母的過度教養導致精神上無法成熟的孩子?我相信每個「媽寶」後背一定有個「寶媽」、「寶爸」甚至「寶爺」、「寶奶」。
Thumbnail
這是「教養中重要的幾件事-爸媽不可不知」家庭系列教養三部曲中的第三篇,筆者根據10幾年來接觸家庭的經驗寫成的,此篇稍長,請耐心讀完,筆者將無私地供爸媽經驗!
Thumbnail
這是「教養中重要的幾件事-爸媽不可不知」家庭系列教養三部曲中的第三篇,筆者根據10幾年來接觸家庭的經驗寫成的,此篇稍長,請耐心讀完,筆者將無私地供爸媽經驗!
Thumbnail
有一種孩子很早熟、聽話、照顧家人,而這種人我覺得很危險,特別要請大家關心他... 為什麼他要跳出來,小朋友不是該打打鬧鬧、開心玩樂???
Thumbnail
有一種孩子很早熟、聽話、照顧家人,而這種人我覺得很危險,特別要請大家關心他... 為什麼他要跳出來,小朋友不是該打打鬧鬧、開心玩樂???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的關係,總覺得這些年,媒體報導中愈來愈多毆打親長的青少年,或不想工作的啃老族,而且我相信被報導出來的應該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上星期同一天各大報頭條的兩則新聞,應該會讓為人父母者從內心升起一股寒意―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一個是才十六歲的少年,媽媽母兼父職將他撫養長大,或許是為了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的關係,總覺得這些年,媒體報導中愈來愈多毆打親長的青少年,或不想工作的啃老族,而且我相信被報導出來的應該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上星期同一天各大報頭條的兩則新聞,應該會讓為人父母者從內心升起一股寒意―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一個是才十六歲的少年,媽媽母兼父職將他撫養長大,或許是為了
Thumbnail
這不是一篇小孩子的抱怨文,相反,是無論家長或是身爲晚輩的我們應去正視的問題。而在處理家庭糾紛中,我們太常’放棄溝通‘,我們認爲這是跨緯度交流,甚至覺得對方不可理喻。但是,跳過溝通這個環節,實際上并不會緩和雙方的關係,反而只會帶來更多的紛爭及忍受。
Thumbnail
這不是一篇小孩子的抱怨文,相反,是無論家長或是身爲晚輩的我們應去正視的問題。而在處理家庭糾紛中,我們太常’放棄溝通‘,我們認爲這是跨緯度交流,甚至覺得對方不可理喻。但是,跳過溝通這個環節,實際上并不會緩和雙方的關係,反而只會帶來更多的紛爭及忍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