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愛成為限制彼此的藉口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你也是「成年小孩」嗎? 你也是想要離家作自己,卻又難以放手嗎?這本「不願放手父母,過度涉入的你」,可以給你一些答案。

就算生理年齡增長,心理年齡不見得會一起成長,小時後沒獲得的滿足, 就算長大也不會消失。

很多人心裡依舊是那個渴望被疼愛的小孩,於是,我們成為了「成年小孩」而不自知。

許多家庭關係裡,夫妻缺乏真正、誠實的溝通,也未能滿足對方需求,於是父母將情感需求轉嫁到小孩身上, 讓小孩擔當起另一半的責任, 填補那些空缺。

這種方式看似達到某種平衡,實際卻延伸出了很多問題。因為被小孩填補了父親和伴侶的責任,父親往往變得更沉默、疏離,與母親溝通的變得更少,讓伴侶間的問題陷入困境。

而母親長期在父親那裡,得不到的支持, 委屈、不滿、心酸轉而朝向期待或控制小孩,則會強化父親在家庭裡的無能。

當小孩被迫去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角色, 很多心理上的空虛和混亂會延伸到自己未來的生活中,包括家庭、職場和自我認同等。

如何從成年小孩中覺醒, 回歸真正的自我? 如何應對回歸正常角色,讓自己不再走回頭路。作者提供了一些建議,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讓自己退一步,用看宏觀的角度看待家庭互動, 理解許多困境背後的需求, 讓自己不再被情緒勒索忘記自己真正的想法。

讓自己能看到「愛」有各種形式, 不一定要得到特定的人的愛、用特定方式對待才是愛。

家庭關係也是有各種形式,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也有自己應當扮演的角色,該負起的責任。

家庭是個彼此支持的地方,別讓家庭關係成了枷鎖,別讓愛成為限制彼此的藉口。

註:
什麼是成年孩子:「當孩子在童年時期被索求,或內在需求被忽略,長大後因為這股強烈的匱乏感,會讓他們需要停留在父母身邊,或出現某些行為和舉動,來吸引父母的照顧和關注力。」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
#吳姵瑩
#讀後心得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侑的沙龍
25會員
129內容數
阿侑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14
2024/01/14
2024/01/13
你所相信的,造就你的世界。
Thumbnail
2024/01/13
你所相信的,造就你的世界。
Thumbnail
2024/01/12
你找到你的北極星了沒?
Thumbnail
2024/01/12
你找到你的北極星了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親子關係是一段我認為,世界上很奇妙的關係,我們無法選擇父母是誰,但卻會和他們有一輩子的連結。 而且在華人社會裡,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又是相對緊密的,因此常會有相愛相殺的劇本出現,今天來聊聊,為什麼父母對我們的愛,有時候卻是種令人窒息的枷鎖呢?
Thumbnail
親子關係是一段我認為,世界上很奇妙的關係,我們無法選擇父母是誰,但卻會和他們有一輩子的連結。 而且在華人社會裡,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又是相對緊密的,因此常會有相愛相殺的劇本出現,今天來聊聊,為什麼父母對我們的愛,有時候卻是種令人窒息的枷鎖呢?
Thumbnail
在我們華人的社會,好像比較沒有在鼓勵小孩,成年了就要搬出去住、獨立生活。 所以不管父母還是小孩,都比較難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除了外在的身高、容貌,心靈上也應該長大,當沒有意識小孩已經長大,就容易有干涉的行為。 那麼身為成年人的我們,該如何不傷和氣的應對父母的關愛? 這篇文章提供三個心法讓你參考!
Thumbnail
在我們華人的社會,好像比較沒有在鼓勵小孩,成年了就要搬出去住、獨立生活。 所以不管父母還是小孩,都比較難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除了外在的身高、容貌,心靈上也應該長大,當沒有意識小孩已經長大,就容易有干涉的行為。 那麼身為成年人的我們,該如何不傷和氣的應對父母的關愛? 這篇文章提供三個心法讓你參考!
Thumbnail
什麼是家呢?是我們受傷時感覺可以無條件包容我們的地方,是我知道你會一直都在,你會告訴我「孩子,沒事的,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支持你,會盡自己所能陪著你」。 但有多少家庭能提供給孩子這種安全感呢?
Thumbnail
什麼是家呢?是我們受傷時感覺可以無條件包容我們的地方,是我知道你會一直都在,你會告訴我「孩子,沒事的,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支持你,會盡自己所能陪著你」。 但有多少家庭能提供給孩子這種安全感呢?
Thumbnail
你也是「成年小孩」嗎? 你也是想要離家作自己,卻又難以放手嗎?這本「不願放手父母,過度涉入的你」,可以給你一些答案。
Thumbnail
你也是「成年小孩」嗎? 你也是想要離家作自己,卻又難以放手嗎?這本「不願放手父母,過度涉入的你」,可以給你一些答案。
Thumbnail
這不是一篇小孩子的抱怨文,相反,是無論家長或是身爲晚輩的我們應去正視的問題。而在處理家庭糾紛中,我們太常’放棄溝通‘,我們認爲這是跨緯度交流,甚至覺得對方不可理喻。但是,跳過溝通這個環節,實際上并不會緩和雙方的關係,反而只會帶來更多的紛爭及忍受。
Thumbnail
這不是一篇小孩子的抱怨文,相反,是無論家長或是身爲晚輩的我們應去正視的問題。而在處理家庭糾紛中,我們太常’放棄溝通‘,我們認爲這是跨緯度交流,甚至覺得對方不可理喻。但是,跳過溝通這個環節,實際上并不會緩和雙方的關係,反而只會帶來更多的紛爭及忍受。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Thumbnail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論點是親職是有期限的,有彈性的家庭關係,才能讓孩子有成長的空間。
Thumbnail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論點是親職是有期限的,有彈性的家庭關係,才能讓孩子有成長的空間。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年代不可考),流行一種父母要和孩子作朋友的教養觀念,所以父不是父不是母、孩子不是孩子.... 這樣有什麼影響呢?許多孩子的心裡都沒有感受到可靠及值得信任的父母親,卻年紀小小就必須當父母親的閨蜜,不是聽父親說些對人生喪志的話,就是聽母親對人生的諸多失望....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年代不可考),流行一種父母要和孩子作朋友的教養觀念,所以父不是父不是母、孩子不是孩子.... 這樣有什麼影響呢?許多孩子的心裡都沒有感受到可靠及值得信任的父母親,卻年紀小小就必須當父母親的閨蜜,不是聽父親說些對人生喪志的話,就是聽母親對人生的諸多失望....
Thumbnail
本文以「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討愛」為例,介紹「看清真實」才能放下對別人的期望,找回自我的力量。在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溝通模式裡,這是內在冰山的探索,幫助自己與他人,覺知與重新接觸自己,並且重新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負起責任,不是當一個受害者,而是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Thumbnail
本文以「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討愛」為例,介紹「看清真實」才能放下對別人的期望,找回自我的力量。在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溝通模式裡,這是內在冰山的探索,幫助自己與他人,覺知與重新接觸自己,並且重新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負起責任,不是當一個受害者,而是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Thumbnail
大家總是語帶寵溺的都說著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這樣難以撼動的關係似乎是人倫的恩賜,訴說著父母偉大地付出及包容,也確實父母拉拔我們逐漸成長辛苦了。而當日曆一頁頁被撕下,孩子逐漸長大成人,歲月公平地也在父母身上留下不少痕跡後,雖然父母對孩子的愛始終不曾改變,但為什麼孩子卻漸漸地像要被這些愛給溺死了呢
Thumbnail
大家總是語帶寵溺的都說著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這樣難以撼動的關係似乎是人倫的恩賜,訴說著父母偉大地付出及包容,也確實父母拉拔我們逐漸成長辛苦了。而當日曆一頁頁被撕下,孩子逐漸長大成人,歲月公平地也在父母身上留下不少痕跡後,雖然父母對孩子的愛始終不曾改變,但為什麼孩子卻漸漸地像要被這些愛給溺死了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