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週末,我去參加了運動視界的十週年分享會,從多位前輩的觀點中獲得了不少啟發,也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
其中,張尤金前輩的經驗分享真的令我受益良多。
他從部落格寫手到專欄作家,再到出書,甚至現在可以做到一年出一本書的成果,張尤金大的寫作歷程可以說是我夢想中的發展路徑。
而他也在這次的分享會中,不吝惜地與大家公開自己的寫作技巧,真的對我有很多啟發。
這邊將分享自己的心得,並結合過往的寫作經驗作為紀錄。
很多人(包含我)在寫作時總會有個習慣,想把自己所想的東西一股腦地倒出來,這導致文章很容易落落長。
但是,現代人的注意力嚴重地被分散,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看完一篇3000-4000字的文章。
因此,過去的我會想說:那我將原本的文章分成兩篇,是不是就能解決這樣的問題了?
理論上這樣做似乎沒錯,但在實際嘗試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我們往往把自己的作品看得過於重要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拆分文章時,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的文章像小說一樣引人入勝,讀者看完一篇之後應該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後續內容(或是急著了解我們的想法)。
因此,許多人在拆分文章時,會選擇最簡單的方式:在標題後加上集數。
然而,這樣的思維其實過於自信。畢竟我們不是九把刀,也不是丹布朗這樣的知名作家。除非你的文筆極為出色,或者所探討的議題非常吸引人,否則大部分的讀者可能並不會那麼在意我們的後續想法。
過去,我曾經以「標題(1)(2)(3)」的方式發表長篇內容,例如在撰寫一篇分析NBA近二十年第四順位選秀的文章時,由於篇幅太長,我將其分為「上、中、下」三部分。
然而,這麼做的風險在於,讀者可能會覺得要先看完前面的部分才能理解後續,這在現代分散的注意力下,是很大的閱讀門檻。
結果顯而易見:第一篇的點閱率最高,到了第二篇便大幅滑落,第三篇更是乏人問津。
因此,現在我在設計標題時不再偷懶地使用「續集」格式,而是為每篇文章都找出一個獨特的吸引點。至於前一篇的內容,則會在開頭以超連結的形式引導讀者回顧,這樣讀者更願意繼續閱讀下去。
我曾寫過一個系列,討論那些在NBA待了10年以上、卻未曾拿過冠軍或個人獎項的角色球員。
在整理出10名以上的球員後,我決定將文章分成兩篇。為了避免第二篇成為「續集」,我特意為它設計了新的標題:第一篇為《沒拿過冠軍、沒得過個人獎項,為何他們還能待在聯盟超過10年?》,第二篇則是《淘汰率超過30%的殘酷舞台!為何他們能在NBA待超過11年?》。
這樣的設計不僅避免了續集感,也突顯出兩篇文章探討的細微差異,結果兩篇文章都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張尤金前輩也提到,他在設計標題時會參考受歡迎作者的標題設計,再加入自己的風格,形成屬於自己的標題。
我也有類似的做法,或許因為曾在媒體工作,我特別強調標題中的「矛盾感」。例如,對於當前風光的球員,我會在標題中凸顯他們的過去低谷;而對於現狀不如意的球員,我則會強調他們曾經的輝煌。
此外,「去掉貪心」也是提升寫作吸引力的一大要點。
我在資料搜集過程中常會發現許多感人的故事或關鍵事件,總想全部呈現給讀者。但這樣做反而容易讓文章冗長,主題模糊。
正如一句話所說:「新手難在創造,熟手難在刪除。」這提醒我在寫作中要學會聚焦於核心議題,即使真的很想分享全部的故事,也得聚焦主軸,將與主線無關的素材放到之後推廣或捨棄。。
這次的分享會讓我有所收穫,有些是我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前輩的處理方式給了我啟發;有些則是我還有進步空間的地方,前輩的經驗也為我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也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