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很無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兩天在我讀書的時間裡,我讀到了一個理念,我覺得非常有趣,所以想分享出來 —— It’s far more helpful to assume that you’re ignorant and don’t know a whole lot.

在起初我看到的時候,我很詫異,不過再我繼續閱讀之後,我漸漸明白了它背後的意思。因為只有當我們在假設自己是不知道的時候,才可能會學習到新的知識。

這讓我想到了以前 Steve Jobs 說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不過轉念一想,我便又對於這樣的理念心生疑竇 —— 如果我們時刻對於自己對自己說,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會不會反而對自己的自信心會是毀滅性的打擊呢?在這樣的想法下,如何構建自我價值呢?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理念,如何能夠從中找到平衡?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得重新審視其中的內核:

  1. 自信從何而來?
  2. 什麼是自我價值?
  3. 是不是真的當我們無知的時候,便無法實現自我價值?
  4. 如何把這樣的理念用到生活之中?

自信從何而來?


在我剛剛從大學畢業、在一家做數據挖掘的公司工作時 —— 在那個年代,數據挖掘,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科技圈都是非常時髦的詞語。

那時候,我對於自信的認識便是對自己的全然信任,甚至是無所不知的感覺。

然而這樣的認知對於剛剛畢業的我,在這種尖端科技行業,幾乎在每天的工作中,都會出現我不知道的事情。其實應該不光光是在我所處的行業,放眼世界各地,也沒有一個人能夠稱為“無所不知”。

於是對於那時候的我,在這樣日復一日的衝擊裡,我的信念大廈坍塌了 —— 我開始懷疑我為什麼需要花費四年大學的時光;學習出來之後的為什麼什麼都還是會不會做的情況。屋外的陽光變得刺眼,每天坐在辦公室裡面變成了煎熬。

不過有幸在這個時候,那時候的一位同事成為了改變我信念的貴人。他算是我在公司學習時期的第一位mentor,他了解了我的煎熬之後,對我說得也非常簡單:“你現在不會,但並不代表你以後不會啊。你可以學習的啊。”

這句話對於一個正處於鑽牛角尖的人,就如同是救命的稻草,在黑暗中的航程中燈塔的光芒。

我並非沒有能力學會新知識、新技能。似乎那一刻,我才被點醒,大學中的學習,除了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我每天都一直在重複地做一件事情 —— 學習。這才是我的超能力,也是每個人都有的超能力。

我們擁有學習的能力!

這個故事讓我早早地意識到:

自信的基石並不是「知道一切」,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未知的挑戰。

自信應當來源於:

  • 你的過去:每一次學習與成長,都是未來的自信來源。
  • 你的態度:即使面對陌生領域,也相信自己可以學習並掌握。
  • 你的穩定感:無論結果如何,對於你最有價值的是你所經過的旅途,旅途本身無法被否定。

什麼是自我價值


我認識一個很有趣的一位朋友,她是一位 i 人,而且特別內向的人,很可愛的。在她從大學畢業之後,嘗試在澳大利亞找工作的時候,面試過幾家公司之後,因為自己總是沒有被錄取,變得特別失望。她很沮喪地跟我說,覺得自己無法找到工作,覺得自己能力不行,甚至開始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價值。

我記得那時候為了安慰她,我們一起坐下來,將她的優點一條一條的寫在了白紙上:

  1. 她很會關心別人;
  2. 她非常細心;

。。。

我們寫了長長的一串。

這些所有,都是她非常寶貴的品質,然而在這個時候,她似乎也感覺好了很多,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沒有錄取我,是他們的損失。”

“可不是嘛”!

沒錯,這些都是自我價值。它是我們對自身意義的主觀認可,並不依賴於外界的評價或他人的認同,而來自於內心的信念與接納。它不由外界決定,除了你自己允許以外,不由外人評判。每個人認為的自我價值都不同,但同時也不需要相同。

這些就是它的特質:

  1. 無條件性:你不需要達到某種標準或獲得某人的認可,你本身就有價值。
  2. 成長性:自我價值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可以隨著你的努力與內心成長而提升。
  3. 包容性:真正的自我價值能接納自己的局限,並對學習保持開放的態度。

承認無知,是否會削弱自我價值?


相信看到這裡,我們也都有了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表面看來,承認無知似乎會讓人感到羞愧,甚至動搖自信。但實際上,承認無知本身並不否定你的價值,反而是增強自信與價值的契機。

好好思考一下,如果你也相信,自信並非基於**「知道一切」,而是來源於對於學習之後能力的提升,對於未知挑戰的可以從容面對。**

那麼把承認無知作為學習的第一步,這不正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嗎?

如果你相信這樣的角度,那麼承認無知簡直就是一個每一個人太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了 —— 怪不得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 把無知當成探索的開始:告訴自己「不知道」並不是終點,而是學習的起點。
  • 與他人合作:承認自己的不足,可以促進與他人的交流,讓你從更多角度學習。
  • 重視努力而非結果:自我價值來自於你的嘗試與努力,而不是你知道多少。

如何把這樣的理念用到生活之中?

我相信這樣的理念可以以千萬種方式放入到你我的生活之中。為了拋磚引玉,我提供一個我的想法,不過如果有更好的,我希望你也願意分享出來,畢竟能夠幫助到更多人,何樂而不為呢?

我一直都是提倡寫日記的人,因為這樣不光你能夠很好的審視你的一天,同時也可以把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都紀錄下來。所以我認為在日記裡,加入下面的 section 會是非常好的開始:

  1. 「今天我學到了什麼?怎麼學到的?」—— 每天都會更加注意在「我成長了多少」,向誰學習到的。
  2. 分享你的學習旅程 —— 把你在日記中寫下的學習到的事情,分享出去,無論是社交媒體,還是面對面地分享。你的一小步,很可能對於他人便是陽光。
  3. **感謝自己的努力 —— 最後,**無論多麼微小的進步,請好好對自己表達感謝,因為無論天晴天陰,你自己都是最值得被感謝的人!

後記

安啦,感謝能夠看到這裡的讀者,你們的時間非常寶貴,希望這篇文章對你們會有幫助。

記住,放輕鬆,你現在就已經很棒了,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

分享我所学到的方法和工具,來幫助大家提高生產力,讓你的工作更有效率,你的身心更健康,進一步完成你所制定的目標和夢想 1. 自我提升 2. 心理健康 3. 生产力思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面對內耗的困擾——未實現的目標、他人的期待與內心的焦慮。我想分享我對於內耗的本質與思考,並希望能夠讓讀者獲得實用的建議,幫助找到內心的平靜。瞭解真正的需求與自我尊重,才能更幸福地活好這一生。放下自我苛責,珍惜當下,你已經做得很好。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
Apple Vision Pro 結合虛擬與現實融合的感受,提供優秀的空間計算體驗。我將通過本文分享使用心得並對Vision Pro進行評估,並說說對其未來發展的看法。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面對內耗的困擾——未實現的目標、他人的期待與內心的焦慮。我想分享我對於內耗的本質與思考,並希望能夠讓讀者獲得實用的建議,幫助找到內心的平靜。瞭解真正的需求與自我尊重,才能更幸福地活好這一生。放下自我苛責,珍惜當下,你已經做得很好。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
Apple Vision Pro 結合虛擬與現實融合的感受,提供優秀的空間計算體驗。我將通過本文分享使用心得並對Vision Pro進行評估,並說說對其未來發展的看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身為一名提倡讀萬卷書同行萬里路一樣重要的格友,以往於外出時總是習慣隨身攜帶幾本書,一來是出於自勉的心理,期待自己能把握住空檔閱讀,再者是出於喜歡換口味的閱讀風格,讀累了、換個內容又可以繼續投身於書海;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體力的衰退,逐漸變得討厭攜帶重物,當然這些都是藉口,抱著「上網動動手指查詢、chat
這篇超完整的7天6夜北越自由行攻略,涵蓋河內、下龍灣、陸龍灣精華景點、美食與特色活動,提供行前準備、Google地圖懶人包、詳細行程規劃、總花費及購票連結,讓你輕鬆規劃深度北越之旅!
大家好~我是蘆薈,歡迎來到我的方格子! 之前在 Threads 上分享過如何利用網路資源自學鉤針,因為有字數限制,所以只能概略說明。從這篇開始,我會陸續推出一系列詳細文章,帶大家一起進入鉤針的世界! 毛線挑選重點 鉤針挑選重點
其實女生大概都喜歡風格時尚之類的,只是從一個專注練琴關在琴房的書呆子到磨練出自己適合的風格和造型,漸漸的發現每一件事情要從無到有慢慢地在每一次演每一次活動的紀錄之中,慢慢地修改找尋適合自己的風格,也是個人內在的形塑、氣質、每一個單品透露出用品本人的性格,都在無形的地方,慢慢的成為人生的一部分
身為一名提倡讀萬卷書同行萬里路一樣重要的格友,以往於外出時總是習慣隨身攜帶幾本書,一來是出於自勉的心理,期待自己能把握住空檔閱讀,再者是出於喜歡換口味的閱讀風格,讀累了、換個內容又可以繼續投身於書海;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體力的衰退,逐漸變得討厭攜帶重物,當然這些都是藉口,抱著「上網動動手指查詢、chat
這篇超完整的7天6夜北越自由行攻略,涵蓋河內、下龍灣、陸龍灣精華景點、美食與特色活動,提供行前準備、Google地圖懶人包、詳細行程規劃、總花費及購票連結,讓你輕鬆規劃深度北越之旅!
大家好~我是蘆薈,歡迎來到我的方格子! 之前在 Threads 上分享過如何利用網路資源自學鉤針,因為有字數限制,所以只能概略說明。從這篇開始,我會陸續推出一系列詳細文章,帶大家一起進入鉤針的世界! 毛線挑選重點 鉤針挑選重點
其實女生大概都喜歡風格時尚之類的,只是從一個專注練琴關在琴房的書呆子到磨練出自己適合的風格和造型,漸漸的發現每一件事情要從無到有慢慢地在每一次演每一次活動的紀錄之中,慢慢地修改找尋適合自己的風格,也是個人內在的形塑、氣質、每一個單品透露出用品本人的性格,都在無形的地方,慢慢的成為人生的一部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做中學學中做,這句話屬實不假,我沒有很聰明但也不笨,就是理解力弱了些,不過這些並不妨礙我學習,雖然我鑽牛角尖,但也並非壞事,至少我會找到所有我能找的方法去解決我眼前的問題。 我從來沒有正規的學習過電腦的任何東西,什麼excel、word、autocad...,但就是做中學,不知不覺也都會操作使
Thumbnail
筆者一開始就提到,扣掉專業書刊,一般書籍有科普、導讀、百科幾種類,大致上可以解釋為,「對一般人的興趣啟發」、「引導一般人進入這門專業」、「知識的一般性介紹」。各位有沒發現,其實很少有書是表明自己是導讀書、科普書的?多數作者寫書時,不會想那麼多,大致上只會區分專業程度,以及受眾的程度。
前言 論語你也許不會背,但最少聽過也會背第一句吧?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即使不會背,也耳熟能詳吧?但,今天的重點就只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幾個字。 不是按時複習就很快樂 我原本以為「學而時習之」簡單又清楚,講的就是「學習過
  每一種知識,都有不同派別的解讀方式,對我來說只要能學到知識,不論什麼派別,對我都沒有差別,因為我可以自己去做取捨,自行思考,甚至我覺得,越多不一樣的意見跟想法,對學習就越有幫助。
Thumbnail
你是否正迷失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知該閱讀什麼?💡 本文將帶你探討閱讀經典的重要性,教你如何選出適合自己的經典,並透過實用的閱讀方法,讓你與大師對話,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想擺脫閱讀迷茫,就趕快點進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讀完書後什麼也沒記住,是因為人家怎麼寫,你就怎麼讀。
Thumbnail
閱讀是獲取新知識和信息的有效途徑,能夠增強語言技能和思維能力,並培養同理心。此外,閱讀還可以帶來娛樂和放鬆,激發創意,並有助於個人成長和智力發展。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做中學學中做,這句話屬實不假,我沒有很聰明但也不笨,就是理解力弱了些,不過這些並不妨礙我學習,雖然我鑽牛角尖,但也並非壞事,至少我會找到所有我能找的方法去解決我眼前的問題。 我從來沒有正規的學習過電腦的任何東西,什麼excel、word、autocad...,但就是做中學,不知不覺也都會操作使
Thumbnail
筆者一開始就提到,扣掉專業書刊,一般書籍有科普、導讀、百科幾種類,大致上可以解釋為,「對一般人的興趣啟發」、「引導一般人進入這門專業」、「知識的一般性介紹」。各位有沒發現,其實很少有書是表明自己是導讀書、科普書的?多數作者寫書時,不會想那麼多,大致上只會區分專業程度,以及受眾的程度。
前言 論語你也許不會背,但最少聽過也會背第一句吧?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即使不會背,也耳熟能詳吧?但,今天的重點就只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幾個字。 不是按時複習就很快樂 我原本以為「學而時習之」簡單又清楚,講的就是「學習過
  每一種知識,都有不同派別的解讀方式,對我來說只要能學到知識,不論什麼派別,對我都沒有差別,因為我可以自己去做取捨,自行思考,甚至我覺得,越多不一樣的意見跟想法,對學習就越有幫助。
Thumbnail
你是否正迷失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知該閱讀什麼?💡 本文將帶你探討閱讀經典的重要性,教你如何選出適合自己的經典,並透過實用的閱讀方法,讓你與大師對話,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想擺脫閱讀迷茫,就趕快點進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讀完書後什麼也沒記住,是因為人家怎麼寫,你就怎麼讀。
Thumbnail
閱讀是獲取新知識和信息的有效途徑,能夠增強語言技能和思維能力,並培養同理心。此外,閱讀還可以帶來娛樂和放鬆,激發創意,並有助於個人成長和智力發展。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