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去年十二月開始,一口氣掃了很多課程,在看了一堆做課的課程跟各種我個人有興趣且會想了解狀況的課程,塞爆了我好幾顆行動硬碟(頗有一種吸收日月精華的fu)
在眾多課程中有一句話直接戳進我心裡
記得是一套平台教老師作課程的課,裡面提到
學生在買課的時候其實買的是 #老師的教學理念
因為有共鳴,因為認同,所以購買
我就想到,是了,我真的也有一些不知道為什麼要買的課,買的當下通常就是一種澎拜的,認同老師或是認同課程構想的感覺
有些老師的產品足夠厲害,所以能夠推陳出新,一直有人複購
(同時期對我最衝擊的一句話大概是:一般人一輩子頂多只會上一次寫作課)
我去年把hahow的共感寫作做完,今年上半年在磨了很久,嘗試開了群組跟舊生們互動的過程中,推動了進一步的小房子課程
我把這些年來自己用在自己身上,用在身邊的人身上,從挖掘、覺察到重新去建構自己秩序的部分都融在我的書跟課程中了,所以九月底把小房子課全數完成之後,真的有種,哇~總算把自己的想法跟理念整合好了
雖然做出來的東西被學生抗議一周的課程是一周內消化不完的份量,但想想我就是覺得該做這麼紮實,因為內容其實是打算讓人用很久的,而不只是簡單入門,因為我覺得很多東西是會互相串連的,所以與其說是課程不如說更像教案
今年整套課程我都是用notion做的,本來也考慮過要不要上平台之類的,或是用專門給講師的平台,後來還是放棄了,一來我沒有服務那麼多學生,二來後續還能調整跟優化,對我來說比較方便
今年也花了很多時間細細的聽閃光少女斯斯的給女孩的商業第一課跟携隐Melody的纵横四海,斯斯的節目總是一針見血,纵横四海則是高密度知識萃取量的Podcast界馬拉松,經常我戴著耳機騎車出門去看醫生拿藥採買整路花了幾個小時,才好不容易聽完一集,有些還要回頭再重聽或稍微筆記
這也是想推薦給大家的兩個節目,小宇宙APP或蘋果的Podcast都能找到
雖然世界已經變成影音氾濫短平快,但有些東西還是無可取代,即便知識付費已經浮濫到可能一堂課不到一本書的內容,但是知識本身的魅力還是無可取代
要說我特別感觸深的,則是,原來有些東西不是看誰的知識密度高,而是由誰講出來,我們聽得進、學得會,這種被知識灌頂的感覺特別刺激,也是現在回顧過去一整年,我覺得有重新將我深層的分享慾跟寫作慾勾起來的原因
人的每一個投入的時間跟興趣,就像糞金龜推著球球一樣,推的時候真的不知道會往哪邊發展,但是我很喜歡這些推著推著,就有衍生產品或是階段性的成績的
也許有人仍然信奉著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的理論,但我現在覺得,自己要有能去製造棉花糖的能力,追求獎勵跟成就感本來就是人的驅動力,每一個階段推進一些,讓自己能明確感受到成長與進步,也很好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