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比愛更真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我在窗前站了很久。樓下的榕樹在暮色中漸漸模糊,像一個巨大的影子,吞噬著最後一絲陽光。編輯部的咖啡早已涼透,杯底的沉澱像一片無法掙脫的泥濘。「新銳女作家徵文大賽」的截稿就在下週,而我的文檔依然空白。

四十五歲,一個被文壇遺忘的年紀。有時我會想,那些寫作的衝動是否只是一種自我防禦,是對生命荒謬的徒勞反抗。但我還是日復一日站在這裡,注視著那棵榕樹,彷彿它能給出某種答案。

那天下午,我第一次看見他。他站在榕樹下,整理著被電動車撞翻的公事包。西裝是那種連鎖品牌的款式,打理得一絲不苟,卻遮不住縫隙間的疲憊。我認得那種疲憊——那是無法言說的生存重量,是我們這些人眼角細紋裡的秘密印記。

「需要幫忙嗎?」我聽見自己問。嗓音比預期的顫抖,像是打碎了某種心照不宣的沉默契約。

他抬起頭,目光游移,像在確認這句問候的真實性。那一瞬間,鏡像般的疏離感擊中了我:二十年前,我初到上海,第一次投稿被退回時,也是這樣站在出版社門口,抗拒著任何善意。

「謝謝,我自己可以。」他的聲音有些沙啞,帶著西北的口音。這口音像一把生鏽的鑰匙,瞬間打開了我塵封已久的記憶匣子。我以為自己已經完全改掉了老家的腔調,像改掉一個不該存在的缺陷。但此刻,那些被壓抑的鄉音在我的喉頭翻湧。

回到編輯部,我刪掉了所有已經寫好的段落。那些矯揉造作的詞藻,那些刻意討好的敘事,都像一層層偽裝,掩蓋著最真實的存在。我望著熒幕上的游標,一明一滅,像某種無聲的拷問:妳到底在恐懼什麼?是失敗,還是被看見最真實的自己?

那天午休,我看見他站在榕樹下,右手微微抬起,手指突然在空氣中抽動,像是握著一把看不見的球拍。那動作我再熟悉不過——是回光返照般的肌肉記憶,是身體藏著的鄉愁。

這場景讓我想起老家那張水泥球桌。說是球桌,其實更像一塊厚重的石板,夏天還會被村裡人拿來晾曬麥子。球桌表面坑坑洼洼,球彈起來總是歪七扭八,但誰都可以在那裡消磨半個下午。現在想來,那些不規則的跳動,那些意外的落點,才是生活最真實的模樣。

「你以前打球?」隔天在茶水間,我故作輕鬆地問。因為那個空揮的動作,實在太過眼熟。

「嗯,老家有張水泥球桌。」他愣了一下,可能沒想到被人發現了那個習慣,「現在⋯⋯」話沒說完,手指又不自覺地抽動了一下,像是要抓住什麼,又像是要放開什麼。

我知道他想說什麼。在這座永不停歇的城市裡,連懷念都是種奢侈。那些屬於年少的愛好,那些稱不上技藝的快樂,都被生活的重負壓在角落。只剩下這種無意識的小動作,像某種不能言說的秘密,在身體裡偷偷重演。

有時我會看見他低頭接視訊電話,手指又開始了那個小動作。估計是老家親戚又在逼婚,標準劇本:「都三十好幾了,還漂在上海⋯⋯」。他站在榕樹下,機械式地點頭,嗯嗯啊啊,手指卻在空中不安地游移,像是在和某個看不見的對手對打。

我知道他在「打」什麼——那些永遠解釋不完的焦慮,那些說不出口的委屈,那些連自己都不敢細想的徬徨。我何嘗不是?四十五歲的女編輯,還在寫作,還在投稿,像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每次和家人通電話,我也是這樣,一邊應付,一邊在桌下握緊雙手,直到指節發白。

寫到這裡,我刪掉了所有矯情的段落。不需要什麼「命運的捉弄」,不需要什麼「生活的重擔」。真實的故事往往就藏在這些微小的肢體動作裡:一個習慣性的空揮,一聲壓抑的嘆息,一個永遠說不完的「嗯」字。

「現在的九零後作者更懂市場。」主編在例會上這樣說,目光若有似無地掃過我這個老編輯。我低頭翻著手中的退稿,右手食指無意識地在桌面上輕點,是「乒」、「乓」的節奏。這是我取代不了的緊張症候,就像他的空揮。

我在筆記本上寫下第一行:「他站在榕樹下,手指在空氣中跳躍,像是在和過去的自己對打。」刪掉。「每個人都有一張看不見的球桌,上面躺著我們不敢細數的夢想。」還是刪掉。「那些微小的肢體動作是我們的母語,永遠改不掉的口音。」又刪掉。

我發現自己在重複一個可笑的習慣:用漂亮的比喻來粉飾一個不那麼漂亮的現實。就像我總是點最貴的那杯咖啡,卻從來不承認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像個上海人」。

寫到第三稿時,我開始記錄他打電話時的表情:眉頭微皺又刻意舒展,嘴角上揚的弧度精準得像是量過一樣,偶爾會點頭,卻不知是在對著誰。這些細節太過私密,幾乎讓我感到羞恥。因為那分明就是我每次面對主編時的樣子,那種想融入又始終格格不入的別扭。

他的微信簽名改了又改。一開始是「不負重托」,後來改成「既往不戀」,現在只剩下一個省略號。我知道這是某種投降的徵兆,就像我,也曾把「文字江湖」改成「且歌且行」,最後只留下了一個句點。

每次看見他接視訊,我就會想起老家院子裡那張水泥球桌。那時的我們還不懂,有些球回不去,有些夢想會在半空中拐了彎,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日光會把麥子曬得金黃,卻曬不暖歸鄉的路。

寫到這裡,我忽然不想給故事一個戲劇性的結局。不需要搶劫,不需要意外,生活已經給了我們太多驚心動魄。真實的故事或許就是:一個人站在榕樹下,手指在空氣中輕顫,像是在寫一封永遠寄不出的信。而另一個人,站在窗前安靜地看著,在文檔裡小心翼翼地記錄下這一切,彷彿在試圖拼湊一個關於自己的答案。

深夜的編輯部,燈光昏黃,像是故意營造一種錯覺——妳仍然在被需要。然而實際上,整層樓只有我一個人,和那杯冷透的咖啡作伴。我盯著熒幕,思索著如何結束這篇文章,卻發現那是一件比開始還要困難的事。

窗外的榕樹在夜色中變成一片剪影,它的枝葉在微風中微微搖晃,像是在替某個沉默的旁觀者說話。我忽然想起他打電話時的模樣,那些不安分的手指、刻意維持的表情。也許他從未真的期待過電話另一頭會有什麼好消息,只是習慣了將自己的焦慮藏進每一次點頭和敷衍的笑聲裡。和我一樣。

我忽然明白,我寫這篇文章的真正原因,從來不是為了參加什麼「新銳女作家徵文大賽」。榕樹下的男人,水泥球桌的記憶,甚至我反復刪改的那些比喻,都不過是一場漫長的旁敲側擊——一場我對自己過去的追問。

我害怕直接寫下自己的故事,所以借用了他的影子。可這種投射真的公平嗎?我自以為在觀察他的生活,卻忘了,他也可能有自己的編輯部,自己的榕樹,自己的夜晚。他是不是也有一個空白的文檔,游標閃爍著,提醒他未完成的責任和失敗的夢想?

也許,這篇文章應該是給他的。

我在文檔中寫下:「這是一封我永遠寄不出的信,寫給那個站在榕樹下的陌生人。」接著又按下刪除鍵。

「這是一封寫給自己的信。」我繼續敲打鍵盤,但下一秒又全選刪除。

夜已深,窗外的車流聲漸漸減弱。榕樹不再是榕樹,而是一種抽象的存在,既是故鄉的象徵,也是都市的掩飾。它見證了我,也見證了他。或者說,它其實什麼都沒見證,只是靜靜地站在那裡,像一個不會發聲的陪審員。

我合上筆記本,走到窗前。燈光在玻璃上投射出我的倒影,和樓下榕樹的影子疊在一起,像是構成了一個短暫的、荒謬的完整。我忽然有些想笑:寫了一整晚,我究竟想證明什麼?孤獨嗎?失敗嗎?或者,我只是試圖把自己的故事包裹在別人的外衣裡,假裝那是一篇「具有市場潛力的小說」。

樓下傳來一聲細微的響動,我低頭望去,看見他還站在榕樹下。這一次,他沒有揮動手指,而是安靜地抬頭,目光似乎對準了我的眸子。我屏住呼吸,心跳因某種突如其來的坦誠而加速。這一瞬間,我忽然感覺自己裸露在他面前,彷彿所有未曾說出口的話語都化為一道光,穿過空氣,穿過懷疑,直抵他站立的地方。

「妳到底在害怕什麼?」那個熟悉的問題再次回到我耳邊。只是這次,它不再是一種拷問,而像是一個邀請,一個溫柔的允許。

他轉身離開了榕樹下的陰影,朝著一條我看不見的街道走去。我重新坐回椅子,開始敲擊鍵盤。一行行文字浮現,沒有華麗的比喻,沒有刻意的結構。我寫下的是最簡單的句子,但也是最真實的故事。

「有一天,我站在榕樹下,終於看見了自己。」

結尾,我在文檔中加上一行標題:「榕樹下的人」,然後按下了保存鍵。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容我說
98會員
103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願意默默辛勤的生活 無論是怎樣的 這一條路 長久獨行不論 是否有鮮花和謾罵 因為 沒有人會為一棵樹的速度鼓掌 它在視野之外 每一處分岔的根 除非它開花吸引注意 除非它結果 與過程相比 掌聲存續的竟如此單薄 當貓踩過它時 當殺蟲劑灑遍全身時 夏天的燠熱 冬天的
Thumbnail
我願意默默辛勤的生活 無論是怎樣的 這一條路 長久獨行不論 是否有鮮花和謾罵 因為 沒有人會為一棵樹的速度鼓掌 它在視野之外 每一處分岔的根 除非它開花吸引注意 除非它結果 與過程相比 掌聲存續的竟如此單薄 當貓踩過它時 當殺蟲劑灑遍全身時 夏天的燠熱 冬天的
Thumbnail
四十五歲,一個被文壇遺忘的年紀。有時我會想,那些寫作的衝動是否只是一種自我防禦,是對生命荒謬的徒勞反抗。但我還是日復一日站在這裡,注視著那棵榕樹,彷彿它能給出某種答案。
Thumbnail
四十五歲,一個被文壇遺忘的年紀。有時我會想,那些寫作的衝動是否只是一種自我防禦,是對生命荒謬的徒勞反抗。但我還是日復一日站在這裡,注視著那棵榕樹,彷彿它能給出某種答案。
Thumbnail
沒有繩索,我仍會站在木樁邊
Thumbnail
沒有繩索,我仍會站在木樁邊
Thumbnail
我喜歡將自己放逐在山林。
Thumbnail
我喜歡將自己放逐在山林。
Thumbnail
這是三個月前參加深度寫作時的第一篇文字 在規定的五分鐘寫下 當下的自己腦中完全一片空白 老師只給了[今天我是]就自由書寫 很有意思 其實文字的背後寫出了自己沒自己沒意識到的那部分 過了一段時間打開筆記本 很訝異 文字和自己的相似與貼近度是如此高 而隱藏在文字背後的 是不是也代表自己對生命的態度 而
Thumbnail
這是三個月前參加深度寫作時的第一篇文字 在規定的五分鐘寫下 當下的自己腦中完全一片空白 老師只給了[今天我是]就自由書寫 很有意思 其實文字的背後寫出了自己沒自己沒意識到的那部分 過了一段時間打開筆記本 很訝異 文字和自己的相似與貼近度是如此高 而隱藏在文字背後的 是不是也代表自己對生命的態度 而
Thumbnail
別人問我你有什麼? 我說我只有一支生鏽的筆 偶爾能寫出一首好詩 大部分時候 只是一些思想的渣滓
Thumbnail
別人問我你有什麼? 我說我只有一支生鏽的筆 偶爾能寫出一首好詩 大部分時候 只是一些思想的渣滓
Thumbnail
不管活到幾歲,有時候人就是想做一些幼稚又任性的事,是因為童年沒有被滿足嗎?還是因為自己拒絕長大?或者,那只是成人的一種喘息。
Thumbnail
不管活到幾歲,有時候人就是想做一些幼稚又任性的事,是因為童年沒有被滿足嗎?還是因為自己拒絕長大?或者,那只是成人的一種喘息。
Thumbnail
歲月以過多的苦痛負載,每一段早衰的枝幹,每一段枝幹,清楚鏤刻著風雨的鞭撻,掙扎的皺褶。—— 孫維民 在我的園中有一棵樹   光亮後的影子,是在夜晚寂靜的黑暗中,自行吸收的,無人知曉的實話。
Thumbnail
歲月以過多的苦痛負載,每一段早衰的枝幹,每一段枝幹,清楚鏤刻著風雨的鞭撻,掙扎的皺褶。—— 孫維民 在我的園中有一棵樹   光亮後的影子,是在夜晚寂靜的黑暗中,自行吸收的,無人知曉的實話。
Thumbnail
我见过严寒中的树,既没有树叶,也没有绿意,就那样枯黄着收敛掩藏起所有的柔软和生机,一支支枯枝像失去皮肉的枯骨,笔直得指向天空,像是在质问什么、探究什么。过于严酷的环境,必然造就萧瑟的景观,生活环境使然。
Thumbnail
我见过严寒中的树,既没有树叶,也没有绿意,就那样枯黄着收敛掩藏起所有的柔软和生机,一支支枯枝像失去皮肉的枯骨,笔直得指向天空,像是在质问什么、探究什么。过于严酷的环境,必然造就萧瑟的景观,生活环境使然。
Thumbnail
        不知何時起,我喜歡上自己一人的感覺。扎根在寧靜的土地,遠離於喧鬧的樹群,不參與他們的每一吸一呼中。         因為我是一棵怪樹,令人側目的怪樹。所以被斜眼不屑、或是被討厭很正常的,所以我很明白的,遠離大圈子是我的歸宿。         只要我不說話,那麼就不會被否定... ..
Thumbnail
        不知何時起,我喜歡上自己一人的感覺。扎根在寧靜的土地,遠離於喧鬧的樹群,不參與他們的每一吸一呼中。         因為我是一棵怪樹,令人側目的怪樹。所以被斜眼不屑、或是被討厭很正常的,所以我很明白的,遠離大圈子是我的歸宿。         只要我不說話,那麼就不會被否定...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