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鄉土劇素來以浮誇和狗血的劇情而知名,網路上也有各式各樣鄉土劇的迷因。從最早期的送番仔火跟汽油,到後來的北斗爆橘拳、頭髮綁繃帶等。當然還有一個鄉土劇中絕對會出現的老套路,就是有人過世的時候親友因為悲傷過度而昏厥的場面。但你知道嗎?這種心碎產生的症狀是有科學證據的,醫學上將之稱為心碎症候群。
心碎症候群,又稱為章魚壺心肌症,通常是由於極端的情緒起伏引起之暫時性心肌病變。由於心臟在收縮的時候看起來像日本過往捕捉章魚的章魚壺,因而得名。當然心臟不可能真的碎掉,會稱為心碎症候群主要是因為此病的致病因子大多是讓人心碎的事件,遭致病人強烈的情緒反應,才會誘發心臟病變。根據國際研究可發現,心碎症候群好發於女性,男女比約在9:1。尤其更年期後的女性出現此病症的機率較高,推測可能與體內激素轉變以及中年過後身邊親友年齡漸長,日漸凋零,接到親友過世消息的機率高於年輕時有關。
心碎症候群的症狀跟心臟病類似,病人可能會出現胸痛、呼吸急促、手臂肩膀放射性疼痛、心悸、噁心以及暈厥等症狀。由於症狀與心肌梗塞有相似之處,不少人認為兩者是同一疾病,但心碎症候群在心導管檢查後可發現不會有冠狀動脈阻塞的狀況,所以兩者還是屬於不同的疾病。
既然名稱都叫心碎症候群了,那死亡率應該很高吧!其實不然,絕大多數的病人都不會出現致命性的併發症。嚴重併發症可能有心臟衰竭以及心因性休克(可能猝死),但整體來說心碎症候群的死亡率不到5%,相較於心肌梗塞、心室頻脈等疾病來說,算是預後較好的疾病。
心碎症候群多由劇烈的壓力事件所致,當人在情緒崩潰、失落、驚嚇或憤怒時就可能出現此症。尤其在生命遭逢劇烈轉變時發生機率特別高,例如分手、親人過世、離婚以及受重傷等。目前醫界對於心碎症候群的發生原因猜測是由於腦內異常,激化交感神經使腦內的兒茶酚胺大量釋放。使人體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進而使血壓飆升,心臟不堪負荷下,心碎症候群的症狀也隨之發生。
心碎症候群的治療會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因為這類患者心臟不一定有嚴重病變,當然如果合併出現嚴重併發症自然就需要藥物或手術等積極性治療。其實治療心碎症候群的症狀不難,真正難的是撫平造成症狀的創傷事件,畢竟每個人對壓力的處置方式不同。唯有透過後續的諮商、輔導以及自我調適,才能走出創傷事件的陰霾,從而降低心碎症候群的發生機率。
坦白說,很難預防,畢竟每個人的抗壓程度不一樣。此外,會造成創傷以及龐大壓力的事件,大多是生活中的劇變,這些劇變往往是不可測的。只能盡可能的領會生命無常的道理,從事禮儀產業至今,確實看過不少心碎症候群的家屬。說穿了,我們的職場訓練教導我們冷靜沉著的面對家屬的悲傷與情緒。但當無常降臨在自身時,又有誰能真的做到不歇斯底里呢?既然如此,把握活著的每一天,多多欣賞每個人的優點,體諒包容他人的缺點。減少紛爭與爭吵,除了修身養性培養心平氣和的情緒外,更能減少無常到來時內心的痛楚與遺憾。
資料來源:康健知識庫-心碎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