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理健康(10.10)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創傷不是你的錯,但復原是自己的責任。
今天是國慶日,也是「世界心理健康日」,聯合報的「願景工程」調查發現,全台約有百分之七的人曾受情緒問題之苦。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2020人類失能疾病以憂鬱症居首;根據衛服部的統計:台灣地區2019年因情緒障礙症就醫人數達209萬人,占人口的百分之九。聯合報A5版的小標題都令人深思:「他們反擊精神病污名」、「別再叫我加油了,好嗎?」、「別只看到病,卻不見人。」病友們的書寫、現身,既是求救訊號,也是渴望被理解。
我掙脫不了內心的痛苦(取自方格子)
還沒看報之前,上網查找資料,觀看到的竟然就與情緒困擾有關(咖啡思維:如何度過低潮期?3個讓你馬上快樂起來的方法);而隨手拿起準備閱讀的書竟然是想看的<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杮子文化出版)。
我一直相信時候到了,該來的自然會出現。之前已經蒐集過資料寫過一些相關的文章,但今天再見到類似題材,似乎就表示之前所說還不夠完全。事實上,內在創傷之所以難處理,乃因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對某人有效的對其他不見得,因此必須多方嘗試;再者,復原的過程極其漫長,張愛玲的戀父情結,至死未休;大陸以原生家庭研究聞名的心理學者武志紅,諮商了五年,還在繼續當中…三者,因為患者情緒起伏不定,因此旁人很難-甚至-無法感同身受,也不知如何協助,例如患者是你的家人或朋友,但你有心協助,主動關懷,問他「你現在很難過,需要我做什麼嗎?」他不耐煩的咆哮著要你別管他,都是因為你…他的反應和口氣,令你生懼,又有點不知所措。結果下次他再發作時,你不敢開口,他卻又怪你不關心他…都只管自己…。你動輒得咎,束手無策,不能不受影響…。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的患者,自己不知如何安頓自己;旁人又插不上手,以致雙方都有不知所措的感覺。
醫學上對此其實也沒有太好的解決方式,如果有的話,此症也不會人數愈來愈漫延,症狀愈來愈嚴重。而且你可以找到的資料,不管是書刊或網路文章愈來愈多,可以找到的視頻也愈來愈多,可是他們所說是否符合當事人的需求?是否像他們所說的只要怎樣就會得到什麼成果?其實我都抱持可看看、可試試、可參考,但最終還是必須靠當事者自己,找出自己的病因,試出對自己較有效、較能抒解痛苦、抒發情緒的具體做法。
在我看的<複雜性創傷…>書中,我喜歡留佩萱在序中所說的「創傷不是你的錯,但復原是自己的責任。」。我想說的是「沒錯,你受過傷,但你可以不再那麼痛,也可以不再無止境的痛。」
什麼是情緒創傷呢?如果你經常性的認為自己不夠好、不被愛、沒價值、不安全、沒人理解,以致人際關係欠佳,對人生抱持負面的、悲觀的想法,有時會因細故而控制不了情緒,那麼你很可能就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挫折,不安,懷疑自己的時候,但也會有得意、快樂、自信滿滿之時,如果你在得意時也覺得落寞,快樂時又感到哀傷,那麼你可能就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應該去檢查、鑑定一下了。)
有了心理或情緒上的創傷,除了心理諮商外,尋找現上或現場的支持團體。互助諮商也可以考慮。事實上,在網路可以找到的有關的書寫即有此功能,因為藉此可以知道自己並非特殊,只是傷了,病了而已。我們沒辦法要求或了解別人如何看待此事,但最少當事者自己應該明白自己的狀況。
憂鬱或情緒困擾的特徵是陷溺在自己的情緒當中,攀爬不出來,或者掙脫不出來,舉個例子好了,突然感覺很難過;然後呢?就愈想愈難過,愈來愈難過…難過的情緒愈積愈多,愈積愈深,愈積愈重累…可能就這樣躺在床上,只哭,不吃,不說,甚至自殘…。在這過程中,當事者就是關在自己房中,什麼也不想做,覺得什麼都無意義。所以呢?它的特徵就是:陷溺在情緒中,封閉自己。所以我所蒐集的三個視頻分別指出,你要知道情緒是起起伏伏,上上下下的,因此,情緒來時,你靜靜的隨它浮沈,不要抗拒,不要逃避,它終究會過去的(陳永儀);如果你知道自己快陷溺在負面情緒中,那麼在它來臨前,你靜下心來「覺知」到它就要來了,你準備迎接它的到來了;然後你跟著它在一起,觀察著它,陪伴著它,讓它知道它現在是很安全的(吳若權);或者你先去動一下,到健身房去,動個三十分鐘,讓汗水噴灑,此法可以去除一些負面情緒;其次感恩默念,你有得住,有得吃,挺得住,有人關心,甚至沒病痛,沒戰亂…能呼吸,能聽聞…許多人連這些都沒有,這不值得感恩嗎?感恩的心,讓你不再只想到自己;第三設法助人,想辦法給人家一點點幫助,即令只是讚美,只是感謝,只是禮貌,都能讓自己想到別人,關照到別人,對負面情緒的消減多少有幫助(思維咖啡)。
以上方法都是在打破你受情緒控制;你封閉自己的狀況,你不是情緒,所以透過感知情緒,就可以了解到情緒不等於你,和你是不同的存在,所以呢?你覺知它,觀察它,隨它起伏,它就比較控制不了你了;你出外去動,你感恩,你助人,就沒有再封閉自己了。但這些對當事者是否有效,則因人而異,最少你在嘗試著自救了。
從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國內衛福部的統計都可以看出情緒困擾的嚴重性,而從其嚴重性也可概推:其實目前並沒有較好的對策,患者除了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的協助外,更重要的可能是設法自救,因為情緒狀況多元且複雜,每個人的狀況可能都不太一樣,因此沒有什麼方諸四海而皆準的單一有效方法,患者最清楚自己的狀況,也最知道什麼方法對你最有效(也許要經過一段時的摸索和嘗試),既然碰到了,那就接受它並面對它。然後再來設法,而只要對你有幫助的都是好方法,例如神壇仙姑,求神問卜,我覺得都無妨,畢竟你-你的健康快樂-才是最重要也最寶貴的
看到一則有意思的格言或諺語嗎?它說:「健康的人有千百個希望,不健康的人則只有一個希望:希望自己能恢復健康。」
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財富、名車、珠寶、豪宅…少了健康,都只是個0。有了健康就像最前面有了個1,那些0才有了意義和價值。
值此「心理健康日」,祝大家心想事成,健康快樂。
來聽首<快樂頌>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再談孤獨(10.4)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三談孤獨(10.05)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喪禮與旅遊(10.06)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追尋夢想(10.07)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讀蘇東坡的定風波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隨思雜想(10.09)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防曬產品係數測試報告彙整(2024年)從2014年起,自己對於市售防曬產品的效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當時候發現不少產品的防曬係數其實標示是有問題的,像是原本應該是人體測試的SPF與PA數值,實際上沒有做,只用機器測試的數據來充當,但這兩者卻有很大的差異。像是防曬係數其實有強度、廣度與平均度三個面向需要一起判斷,但多數廠商並沒有完整標示
    Thumbnail
    avatar
    邱品齊皮膚科醫師
    2023-04-27
    疫情下的心理健康調適 我們要接受自己的恐懼、害怕、甚至怨恨,憤怒的情緒,但是同時也要相信自己是個有復原力的人,也知道最後總是會回歸到常態。研究顯示,人生中曾遭遇重大災難的人,大多數最終會回歸常態,因為人都有能力適應且恢復,甚至有些人會過得比以前還好,變得更有韌性。 我們在危險或不確定的環境時,就會產生壓力反應,這些遠古時
    Thumbnail
    avatar
    李偉文
    2021-07-06
    疫情下第一線醫事人員的心理健康編輯部 #第一線醫事人員#醫護心理健康 #醫護家人#組織層次的支持 今年五月疫情爆發以來,確診、重症與死亡人數的攀升與控制,牽動著國人的神經。超越數字之外,直面這些罹病民眾照護需求的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緊繃的工作量與心理壓力。 不少媒體以訪談與事件記錄方式呈現疫情在醫護人員身上與心上的創傷,例如五月底
    avatar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
    2021-07-01
    認識守護台灣心理健康的人們吧!—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師、輔導老師該怎麼分?心理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輔導老師 猜猜看,上述四個職業之中,哪一個是不存在的?
    Thumbnail
    avatar
    心理師當專輔
    2021-06-30
    跑步可以改善心理健康,並減少抑鬱症許多跑步者參加這項運動以提高身體素質。短時間後,這些新跑步者通常會對“您為什麼跑步?”給出不同的答案。題。答案是:“因為它使我感覺好些。” 他們談論的是情感,情緒,智力,更少的憂鬱日子等等。 這種效果的證據是壓倒性的。2016年關於運動和抑鬱的薈萃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其中包括以下積極成果: 1)運動
    avatar
    盒盒的日記
    2020-09-16
    透過《漢娜的遺言》檢視學校對心理健康與霸凌議題態度心理健康問題就像生病一樣,自己無法承受時還是要尋求專業,學校可宣導衛教資訊,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畢竟求助的前提是「信任」。讓青少年知道「我能講出來嗎」「跟誰講是安全的」「在我接受療程後,我還是同樣那個有活力的人嗎」並非疑問句,心理疾病是可以治癒的,並且專業機構在各地皆有設點。
    Thumbnail
    avatar
    LBB 嚕嗶啵
    2019-05-21
    感覺流亡:談難民的心理健康問題<p>對於難民,談論心理健康是一種奢侈。如何討論心理健康而不使他們,以及我們落入污名套設的陷阱。</p>
    Thumbnail
    avatar
    林汝羽
    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