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理健康(10.10)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創傷不是你的錯,但復原是自己的責任。
今天是國慶日,也是「世界心理健康日」,聯合報的「願景工程」調查發現,全台約有百分之七的人曾受情緒問題之苦。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2020人類失能疾病以憂鬱症居首;根據衛服部的統計:台灣地區2019年因情緒障礙症就醫人數達209萬人,占人口的百分之九。聯合報A5版的小標題都令人深思:「他們反擊精神病污名」、「別再叫我加油了,好嗎?」、「別只看到病,卻不見人。」病友們的書寫、現身,既是求救訊號,也是渴望被理解。
我掙脫不了內心的痛苦(取自方格子)
還沒看報之前,上網查找資料,觀看到的竟然就與情緒困擾有關(咖啡思維:如何度過低潮期?3個讓你馬上快樂起來的方法);而隨手拿起準備閱讀的書竟然是想看的<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杮子文化出版)。
我一直相信時候到了,該來的自然會出現。之前已經蒐集過資料寫過一些相關的文章,但今天再見到類似題材,似乎就表示之前所說還不夠完全。事實上,內在創傷之所以難處理,乃因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對某人有效的對其他不見得,因此必須多方嘗試;再者,復原的過程極其漫長,張愛玲的戀父情結,至死未休;大陸以原生家庭研究聞名的心理學者武志紅,諮商了五年,還在繼續當中…三者,因為患者情緒起伏不定,因此旁人很難-甚至-無法感同身受,也不知如何協助,例如患者是你的家人或朋友,但你有心協助,主動關懷,問他「你現在很難過,需要我做什麼嗎?」他不耐煩的咆哮著要你別管他,都是因為你…他的反應和口氣,令你生懼,又有點不知所措。結果下次他再發作時,你不敢開口,他卻又怪你不關心他…都只管自己…。你動輒得咎,束手無策,不能不受影響…。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的患者,自己不知如何安頓自己;旁人又插不上手,以致雙方都有不知所措的感覺。
醫學上對此其實也沒有太好的解決方式,如果有的話,此症也不會人數愈來愈漫延,症狀愈來愈嚴重。而且你可以找到的資料,不管是書刊或網路文章愈來愈多,可以找到的視頻也愈來愈多,可是他們所說是否符合當事人的需求?是否像他們所說的只要怎樣就會得到什麼成果?其實我都抱持可看看、可試試、可參考,但最終還是必須靠當事者自己,找出自己的病因,試出對自己較有效、較能抒解痛苦、抒發情緒的具體做法。
在我看的<複雜性創傷…>書中,我喜歡留佩萱在序中所說的「創傷不是你的錯,但復原是自己的責任。」。我想說的是「沒錯,你受過傷,但你可以不再那麼痛,也可以不再無止境的痛。」
什麼是情緒創傷呢?如果你經常性的認為自己不夠好、不被愛、沒價值、不安全、沒人理解,以致人際關係欠佳,對人生抱持負面的、悲觀的想法,有時會因細故而控制不了情緒,那麼你很可能就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挫折,不安,懷疑自己的時候,但也會有得意、快樂、自信滿滿之時,如果你在得意時也覺得落寞,快樂時又感到哀傷,那麼你可能就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應該去檢查、鑑定一下了。)
有了心理或情緒上的創傷,除了心理諮商外,尋找現上或現場的支持團體。互助諮商也可以考慮。事實上,在網路可以找到的有關的書寫即有此功能,因為藉此可以知道自己並非特殊,只是傷了,病了而已。我們沒辦法要求或了解別人如何看待此事,但最少當事者自己應該明白自己的狀況。
憂鬱或情緒困擾的特徵是陷溺在自己的情緒當中,攀爬不出來,或者掙脫不出來,舉個例子好了,突然感覺很難過;然後呢?就愈想愈難過,愈來愈難過…難過的情緒愈積愈多,愈積愈深,愈積愈重累…可能就這樣躺在床上,只哭,不吃,不說,甚至自殘…。在這過程中,當事者就是關在自己房中,什麼也不想做,覺得什麼都無意義。所以呢?它的特徵就是:陷溺在情緒中,封閉自己。所以我所蒐集的三個視頻分別指出,你要知道情緒是起起伏伏,上上下下的,因此,情緒來時,你靜靜的隨它浮沈,不要抗拒,不要逃避,它終究會過去的(陳永儀);如果你知道自己快陷溺在負面情緒中,那麼在它來臨前,你靜下心來「覺知」到它就要來了,你準備迎接它的到來了;然後你跟著它在一起,觀察著它,陪伴著它,讓它知道它現在是很安全的(吳若權);或者你先去動一下,到健身房去,動個三十分鐘,讓汗水噴灑,此法可以去除一些負面情緒;其次感恩默念,你有得住,有得吃,挺得住,有人關心,甚至沒病痛,沒戰亂…能呼吸,能聽聞…許多人連這些都沒有,這不值得感恩嗎?感恩的心,讓你不再只想到自己;第三設法助人,想辦法給人家一點點幫助,即令只是讚美,只是感謝,只是禮貌,都能讓自己想到別人,關照到別人,對負面情緒的消減多少有幫助(思維咖啡)。
以上方法都是在打破你受情緒控制;你封閉自己的狀況,你不是情緒,所以透過感知情緒,就可以了解到情緒不等於你,和你是不同的存在,所以呢?你覺知它,觀察它,隨它起伏,它就比較控制不了你了;你出外去動,你感恩,你助人,就沒有再封閉自己了。但這些對當事者是否有效,則因人而異,最少你在嘗試著自救了。
從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國內衛福部的統計都可以看出情緒困擾的嚴重性,而從其嚴重性也可概推:其實目前並沒有較好的對策,患者除了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的協助外,更重要的可能是設法自救,因為情緒狀況多元且複雜,每個人的狀況可能都不太一樣,因此沒有什麼方諸四海而皆準的單一有效方法,患者最清楚自己的狀況,也最知道什麼方法對你最有效(也許要經過一段時的摸索和嘗試),既然碰到了,那就接受它並面對它。然後再來設法,而只要對你有幫助的都是好方法,例如神壇仙姑,求神問卜,我覺得都無妨,畢竟你-你的健康快樂-才是最重要也最寶貴的
看到一則有意思的格言或諺語嗎?它說:「健康的人有千百個希望,不健康的人則只有一個希望:希望自己能恢復健康。」
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財富、名車、珠寶、豪宅…少了健康,都只是個0。有了健康就像最前面有了個1,那些0才有了意義和價值。
值此「心理健康日」,祝大家心想事成,健康快樂。
來聽首<快樂頌>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veryone is shy........ 上兩個案例都顯示:情緒跟我們的想法息息相關,你認為重要時,它會驅使你不顧一切去達成所需;一旦你不以為意或不以為然時,事件本身雖然沒有什麼改變,但已經影響不到你了。那,情緒是真的東西?還是假的呢?
    「也無風雨也無晴」,如果是比喻平生經受打擊和苦難後,能以悠然自在的心情走自己的路,不受風雨晴陰的影響,並且超脫於風雨晴陰之上,那可能是一種對自己的期許,也是努力的目標,不是他已經達到了那樣的境界,如果已經達到了那樣的境界,根本就不會有什麼風雨晴陰的念頭產生,更不會留下風雨晴陰的字眼了。
    人家的夢想是人家的夢想,但不一定是你的夢想或目標,你的夢想應該是你真的想做,沒做幾乎無法不去想的,那才是你的夢想,那是強求不來的,也許跟著感覺走,你的夢想就慢慢的浮現出來了。
     追尋其實沒什麼,就是一步一步走下去就對了。 蔣勳說:「孤獨是和自己在一起。」旅遊正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最好安排,脫離了習慣的環境和生活,你必須為自己做出規畫來,吃什麼,到那裡,睡那裡,躺在陌生的床舖上,你想不和自己在一起都不可能。 靜極思動…起心動念之後,跟著感覺走吧…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總要活出自己
    當你想到什麼的時候,實際上那個「什麼」已經影響到你了。蔣勳想到了「孤獨」,表示「孤獨」已經引發或撩潑了他的內心裡面的某個情緒,是對過往的追思?是對現況的檢討?是對未來的規畫?不管是什麼,我們看到了蔣勳所提的「孤獨」,雖然我們剛籨長期的自處中解脫出來,但也引發了一些感想,也受到了他的影響。
    “Loneliness kills. It’s as powerful as smoking or alcoholism.” — Robert Waldinger  在人的生命中,孤獨和歸屬(與他人連結並被他人所接納)都是必要的。孤獨時間太長,可能對歸屬造成負面且嚴重的影響;但太過重視歸屬,則又
       Everyone is shy........ 上兩個案例都顯示:情緒跟我們的想法息息相關,你認為重要時,它會驅使你不顧一切去達成所需;一旦你不以為意或不以為然時,事件本身雖然沒有什麼改變,但已經影響不到你了。那,情緒是真的東西?還是假的呢?
    「也無風雨也無晴」,如果是比喻平生經受打擊和苦難後,能以悠然自在的心情走自己的路,不受風雨晴陰的影響,並且超脫於風雨晴陰之上,那可能是一種對自己的期許,也是努力的目標,不是他已經達到了那樣的境界,如果已經達到了那樣的境界,根本就不會有什麼風雨晴陰的念頭產生,更不會留下風雨晴陰的字眼了。
    人家的夢想是人家的夢想,但不一定是你的夢想或目標,你的夢想應該是你真的想做,沒做幾乎無法不去想的,那才是你的夢想,那是強求不來的,也許跟著感覺走,你的夢想就慢慢的浮現出來了。
     追尋其實沒什麼,就是一步一步走下去就對了。 蔣勳說:「孤獨是和自己在一起。」旅遊正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最好安排,脫離了習慣的環境和生活,你必須為自己做出規畫來,吃什麼,到那裡,睡那裡,躺在陌生的床舖上,你想不和自己在一起都不可能。 靜極思動…起心動念之後,跟著感覺走吧…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總要活出自己
    當你想到什麼的時候,實際上那個「什麼」已經影響到你了。蔣勳想到了「孤獨」,表示「孤獨」已經引發或撩潑了他的內心裡面的某個情緒,是對過往的追思?是對現況的檢討?是對未來的規畫?不管是什麼,我們看到了蔣勳所提的「孤獨」,雖然我們剛籨長期的自處中解脫出來,但也引發了一些感想,也受到了他的影響。
    “Loneliness kills. It’s as powerful as smoking or alcoholism.” — Robert Waldinger  在人的生命中,孤獨和歸屬(與他人連結並被他人所接納)都是必要的。孤獨時間太長,可能對歸屬造成負面且嚴重的影響;但太過重視歸屬,則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問題是,為什麼在過去的那個時點,我總是已經覺得自己盡力了,可是事後又總是感到懊悔與羞恥呢?在先前的文章中(學習靈性一年心得分享),我提到之前得憂鬱症的經歷,也提到現在已經能夠不使用藥物,而比較能夠自行調節情緒。雖然如此,先前導致憂鬱的原因,如果沒有徹底地解決,仍舊會發覺自己的生活總是被情緒帶著走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問題是,為什麼在過去的那個時點,我總是已經覺得自己盡力了,可是事後又總是感到懊悔與羞恥呢?在先前的文章中(學習靈性一年心得分享),我提到之前得憂鬱症的經歷,也提到現在已經能夠不使用藥物,而比較能夠自行調節情緒。雖然如此,先前導致憂鬱的原因,如果沒有徹底地解決,仍舊會發覺自己的生活總是被情緒帶著走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