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文豪 維克多·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 : 時代的聲音,浪漫主義的旗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法國大革命餘波未平的動盪年代,維克多·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堪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作為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雨果以其傑出的文學成就震撼世界。他的創作生涯橫跨六十餘年,留下眾多經典之作,包括《鐘樓怪人》(又譯《巴黎聖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

雨果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著稱,常常反映出他對時代的觀察與批判。他無所畏懼地揭露資本專制的弊端,並熱情歌頌平民的鬥爭與愛國精神,這些理念在法國社會引發了巨大反響。作為一位人道主義者,雨果強調反對暴力與愛的力量,這些價值貫穿了他的一生。

雨果的父親曾是拿破崙麾下的將軍,母親則與父親政治立場對立。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與社會紛亂中成長,雨果自幼展現文學天賦。他的作品常折射出其不懈的思想探索:從政治立場的多次轉變到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始終堅守人道主義的核心理念。

其不僅是小說家與詩人,還是劇作家、畫家及政治家。他的影響力超越文學,廣泛涉足社會運動。他堅決反對死刑,積極推動共和制度,並親身參與了法國歷史上幾乎所有重大變革。雨果的堅定立場與貢獻,贏得了法國民眾的深厚尊敬。法國哲學家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曾評價他為:「極少數真正受到民眾歡迎的作家之一,甚至可能是唯一一位。

1831年,年僅29歲的雨果憑藉《鐘樓怪人》聲名大噪。他與家人在孚日廣場的住所生活16年,期間完成了多部經典之作,包括廣受歡迎的《悲慘世界》。然而,1851年因反對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被迫流亡海外。他的家產多數遭到拍賣,幸虧好友保羅·莫里斯努力收購,才得以保存部分珍貴遺物。1902年,巴黎市政府將其故居改建為博物館,完整重現雨果的生活與創作環境。

雨果的創作以揭示人性為核心,展現真善美與偽惡醜的鮮明對比。在《鐘樓怪人》中,善良卻外表醜陋的敲鐘人加西莫多,與外表尊貴卻內心險惡的副主教弗侯洛,形成強烈反差,深刻詮釋了人性的複雜與深度。

作為不屈不撓的鬥士,雨果在拿破崙三世稱帝後毅然反抗,並創作諷刺之作《小拿破崙》。他的政治抗爭導致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直到第二帝國垮台才得以重返法國。他致力於廢除死刑,並在遺囑中捐贈著作版權給窮困之人,體現了其始終如一的博愛精神。

1885年5月22日,維克多·雨果在巴黎辭世,享年83歲。他的文學成就與思想遺產,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每一代人。正如他最後的公開演講中所言:「人們會活下來,戰爭將消亡,仇恨會湮滅。」這位偉大的文學家與人道主義者,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是時代的良心與靈魂。




資料參考 : storystudio、google arts


avatar-img
0會員
117內容數
成功並非一蹴可及,分享名人背後的故事 :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跟著我一起剖析那些成功的軌跡,踏上屬於自己的成功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路的成功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邱吉爾爵士(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首相(1940—1945,1951—1955),邱吉爾在文學方面造詣亦高,曾於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我成功的秘訣有三個:第一,決不放棄;第二,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決不、決不、決不放棄!我的講演結束了。」說完後就走下講台。會場沉寂了一分鐘後,猛然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
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在2023年3月28日因癌症離世,享年71歲。在中文訃告上,寫著「藝術千秋,人生朝露」(「Ars longa,vita brevis」)是坂本龍一先生生前最喜歡的一句話。
1952年,坂本龍一出生於東京,三歲開始學習鋼琴。他的父親是出版社編輯,母親是一名帽子設計師。成長於左翼思想盛行的1970年代,坂本龍一自高中起便積極參與左翼運動,反對資本主義對音樂的操控以及教育制度的種種不公。
台灣棒球在2024年世界12強棒球賽寫下歷史新頁!台灣隊在決賽對戰勁敵日本,以4:0完封對手,不僅首次在成棒世界賽中奪冠,更終結日本隊國際賽27連勝的紀錄。中華隊的隊長陳傑憲表現神勇,不僅帶領球隊摘下冠軍,也憑藉卓越打擊贏得賽事MVP。
在日職掀起一波接一波熱潮後,效力5年的大谷翔平再次挑戰自我,踏上通往世界棒球最高殿堂的大聯盟之路。當時,不少人認為他應該選擇如德州遊騎兵隊或紐約洋基隊這類豪門球隊,因為這些球隊不僅實力雄厚,還能提供更大的曝光機會。然而,大谷選擇了西岸的洛杉磯天使隊——一家願意賦予他最大自由度與發揮空間的球隊。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邱吉爾爵士(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首相(1940—1945,1951—1955),邱吉爾在文學方面造詣亦高,曾於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我成功的秘訣有三個:第一,決不放棄;第二,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決不、決不、決不放棄!我的講演結束了。」說完後就走下講台。會場沉寂了一分鐘後,猛然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
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在2023年3月28日因癌症離世,享年71歲。在中文訃告上,寫著「藝術千秋,人生朝露」(「Ars longa,vita brevis」)是坂本龍一先生生前最喜歡的一句話。
1952年,坂本龍一出生於東京,三歲開始學習鋼琴。他的父親是出版社編輯,母親是一名帽子設計師。成長於左翼思想盛行的1970年代,坂本龍一自高中起便積極參與左翼運動,反對資本主義對音樂的操控以及教育制度的種種不公。
台灣棒球在2024年世界12強棒球賽寫下歷史新頁!台灣隊在決賽對戰勁敵日本,以4:0完封對手,不僅首次在成棒世界賽中奪冠,更終結日本隊國際賽27連勝的紀錄。中華隊的隊長陳傑憲表現神勇,不僅帶領球隊摘下冠軍,也憑藉卓越打擊贏得賽事MVP。
在日職掀起一波接一波熱潮後,效力5年的大谷翔平再次挑戰自我,踏上通往世界棒球最高殿堂的大聯盟之路。當時,不少人認為他應該選擇如德州遊騎兵隊或紐約洋基隊這類豪門球隊,因為這些球隊不僅實力雄厚,還能提供更大的曝光機會。然而,大谷選擇了西岸的洛杉磯天使隊——一家願意賦予他最大自由度與發揮空間的球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悲慘的時代,法治在善良之前化身成暴君;光輝的年代,人民在暴政之下蛻變為英雄。 以法國大革命後的社會為背景,文字從法國文豪雨果的筆下傾瀉而出, 譜出這曲伴隨尚萬強一生高低起伏的輝煌—《悲慘世界》。
Thumbnail
「大學文學課的教授非同常人地迷戀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那門課要求我們剖析維斯康堤德意志三部曲的時代意義與影響,而在我看來不過就是,一個在信仰戰爭裡敗給現實的喪犬的悲鳴——無需是電影大師,世上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在遭逢這種潰解,每個時代都有自己要面對的分崩離析。」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昨天法國文化界發生一件重要事情 - 近二十年來最爭議、進出法庭的出版人, Éric Hazan,於六月六日過世。 不出所料,法國媒體政治光譜一字排開,展現一種激烈的文化辯論。
Thumbnail
我的書,就是我的武器。 -法國作家與出版人,艾利克·哈贊 法國當今極左的爭議作家與出版人,艾利克·哈贊(Eric Hazan),於今日(2024年六月六日),於87歲過世,引發歐洲文化界的哀悼,感念其一生的實踐。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悲慘的時代,法治在善良之前化身成暴君;光輝的年代,人民在暴政之下蛻變為英雄。 以法國大革命後的社會為背景,文字從法國文豪雨果的筆下傾瀉而出, 譜出這曲伴隨尚萬強一生高低起伏的輝煌—《悲慘世界》。
Thumbnail
「大學文學課的教授非同常人地迷戀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那門課要求我們剖析維斯康堤德意志三部曲的時代意義與影響,而在我看來不過就是,一個在信仰戰爭裡敗給現實的喪犬的悲鳴——無需是電影大師,世上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在遭逢這種潰解,每個時代都有自己要面對的分崩離析。」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昨天法國文化界發生一件重要事情 - 近二十年來最爭議、進出法庭的出版人, Éric Hazan,於六月六日過世。 不出所料,法國媒體政治光譜一字排開,展現一種激烈的文化辯論。
Thumbnail
我的書,就是我的武器。 -法國作家與出版人,艾利克·哈贊 法國當今極左的爭議作家與出版人,艾利克·哈贊(Eric Hazan),於今日(2024年六月六日),於87歲過世,引發歐洲文化界的哀悼,感念其一生的實踐。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