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大革命餘波未平的動盪年代,維克多·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堪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作為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雨果以其傑出的文學成就震撼世界。他的創作生涯橫跨六十餘年,留下眾多經典之作,包括《鐘樓怪人》(又譯《巴黎聖母院》)、《九三年》與《悲慘世界》。
雨果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著稱,常常反映出他對時代的觀察與批判。他無所畏懼地揭露資本專制的弊端,並熱情歌頌平民的鬥爭與愛國精神,這些理念在法國社會引發了巨大反響。作為一位人道主義者,雨果強調反對暴力與愛的力量,這些價值貫穿了他的一生。
雨果的父親曾是拿破崙麾下的將軍,母親則與父親政治立場對立。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與社會紛亂中成長,雨果自幼展現文學天賦。他的作品常折射出其不懈的思想探索:從政治立場的多次轉變到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始終堅守人道主義的核心理念。
其不僅是小說家與詩人,還是劇作家、畫家及政治家。他的影響力超越文學,廣泛涉足社會運動。他堅決反對死刑,積極推動共和制度,並親身參與了法國歷史上幾乎所有重大變革。雨果的堅定立場與貢獻,贏得了法國民眾的深厚尊敬。法國哲學家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曾評價他為:「極少數真正受到民眾歡迎的作家之一,甚至可能是唯一一位。」
1831年,年僅29歲的雨果憑藉《鐘樓怪人》聲名大噪。他與家人在孚日廣場的住所生活16年,期間完成了多部經典之作,包括廣受歡迎的《悲慘世界》。然而,1851年因反對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被迫流亡海外。他的家產多數遭到拍賣,幸虧好友保羅·莫里斯努力收購,才得以保存部分珍貴遺物。1902年,巴黎市政府將其故居改建為博物館,完整重現雨果的生活與創作環境。
雨果的創作以揭示人性為核心,展現真善美與偽惡醜的鮮明對比。在《鐘樓怪人》中,善良卻外表醜陋的敲鐘人加西莫多,與外表尊貴卻內心險惡的副主教弗侯洛,形成強烈反差,深刻詮釋了人性的複雜與深度。
作為不屈不撓的鬥士,雨果在拿破崙三世稱帝後毅然反抗,並創作諷刺之作《小拿破崙》。他的政治抗爭導致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直到第二帝國垮台才得以重返法國。他致力於廢除死刑,並在遺囑中捐贈著作版權給窮困之人,體現了其始終如一的博愛精神。
1885年5月22日,維克多·雨果在巴黎辭世,享年83歲。他的文學成就與思想遺產,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每一代人。正如他最後的公開演講中所言:「人們會活下來,戰爭將消亡,仇恨會湮滅。」這位偉大的文學家與人道主義者,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是時代的良心與靈魂。
資料參考 : storystudio、google 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