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奇蹟

日常的奇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能迎接一如既往的早晨,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這句話是日劇「暮色氣象英雄」裡的一段話,面對著自然與人生的無常,那著實發人深省。劇中言及日出及日落時會有一段天色泛滿藍光的「blue moment」。而對於過往極其熱衷於於拍攝日出日落的我來說,對於那樣的時刻一點也不陌生。但是,年輕時候的自己卻對於那一如既往,感到理所當然。直到無常襲來,才越發感受到關於日常的奇蹟,也慢慢地學習著珍惜與感恩。

一直以來,我自覺是個很重儀式感的人,例如每天早晨關於啜飲咖啡的過程,從燒水、磨豆到沖泡,甚至關於杯具,都不馬虎。每天晚上則是在品茗的過程中,讓自己慢慢安定下來。同樣地從燒水、置茶、沖泡、品嚐,在器具上更可說是龜毛與講究。對我來說,那是一個極其享受的過程,尤其是在味覺與嗅覺的滿足裡,帶入了關於器具的視覺與觸覺的享受。一如眼下,品嚐著帶著馬鬱蘭香氣的藝妓咖啡,聽著卡農、把玩著手裡質樸卻又迷人的迷你高腳陶杯。彷彿,那樣的早晨,都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這段期間,感受頗多也頗為強烈,終於願意轉身好好地面對自己的身體,也同時面對自己的內心。嘗試著重新找著生命的步伐,更試著重新去釐清人生的方向。極其耐人尋味的是,在這樣的當口,恰巧重逢了兩個對自己過往生命歷程來說,極為特別的意象。一是無意間再次看見日劇「海灘男孩」,那熟悉的對白彷彿從心靈深處躍升而出。另外則是意料之外地再次讀到蘇軾所寫的「赤壁懷古」,只是這會兒的文字竟然是刻鏤在茶壺上。前者每每在生涯轉折時賦予更多的動力與勇氣,後者則是在人生的反思中,學習曠達與放下。

總還記得從資訊轉心理的不安,從心理師轉老師的糾結,都是在「海灘男孩」的陪伴裡,慢慢找著前行的動力與相信。總還記得,以前日記簿裡,那關於赤壁懷古的句子,每每在琢磨中,充滿想像與渴望。關於人生,總願意去相信著有更多的可能,總渴望去創造著更多故事。猶記得,三十歲時,曾寫下:「我究竟能活出什麼樣的生命,我究竟能遇見什麼樣的自己。」一晃眼竟然已經二十幾年,未曾丟失這樣的提問。

只是,卻彷彿也在那顛簸之中,迷茫之中,越發不安與驚惶。然而腳步卻未曾停歇,也許那背後藏著擔心。深怕停下來,那關於己身的憂懼,便無所遁形;那關於步伐的確信,便打了折扣。於是乎,步伐依舊、踉蹌依舊,彷彿在那日復一日裡,可以告訴自己一如既往。彷彿在那充滿無常的世界裡,可以告訴自己安住於日常。卻未曾想過,那樣的面對自己,那所以為的勇敢與堅毅,卻在自己的內心,慢慢地豎立起一道牆圍;卻在自己的生命裡,構築了難以穿越的框架。

生活依舊在過,在那所認定的一如既往裡,直到那避無可避的面質,直到遭逢難以前行的衝撞。也在那時,極其深刻地意識到,止步不前所帶來的挑戰,更甚於以往。重新學習著,輕輕地放下,緩緩地動作,由身而心。在那樣的情境裡,才終於得以觀視迥異於以往的自己,才終於願意去貼近與接納,另一個不同的自己。也在那過程中,才終於慢慢地理解到,踉蹌而勉力前行,與跌坐在地上,都是一種人生的風景。無所謂好與壞,無所謂優與劣,而是在那過程中,是否真正能安住於當下,即便難以安住,都可以是一種觀視。

行入中年,人生的課題開啟了不一樣的篇章,然而既有的功課依舊,於是乎,那不同的角色與挑戰,交纏出另一個光景。原以為,中年就是從毛毛蟲蛻變為蝴蝶的關鍵期,那化蛹的挑戰絕非易事。殊不知,自己的人生其實未必如此。也許眼下正經歷著化蛹的艱難,但是那關於毛毛蟲的課題卻依舊充盈於腦海。原本在那踉蹌前行裡,天真地想著只要想辦法化蛹成蝶,終能迎來輕舞飛揚的時刻。結果那想望的背後,卻暴露出逃避與躲藏的議題。那樣的照見,是不安,卻在那樣的不安裡,慢慢地感受到一種懂得與陪伴的幸福。

人生啊!逃避也好,安住也好,勉力也好,走與停,都是無可取替的風景,都是心懷感恩的奇蹟。

 



延伸閱讀

關於生活雜感這一系列文章的介紹與總覽

avatar-img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63會員
148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的其他內容
緩慢,是眼下的功課,這段日子一直這麼提醒自己。於是乎,不論是書寫、閱讀乃至學習的腳步都試著做一些調整。甚至是生活的步調、思考的慣性,也重新學習摸索著。那原是身體狀況的調整,當然也是內心的學習,可卻也在那過程中,得以重新去感受與經驗許多的變化。
直到「海灘男孩」開始播映,終於決定訂閱Netflix。雖然家裡有收藏的DVD,但畢竟所播放的是修復版,所以畫質上還是有明顯的不同。從未想過還可以再次完整地觀看這齣對自己生命意義極為重大的戲劇。那關於生涯的惶恐與省思,關於停滯與休憩,甚或關於忠於自己的想望,彷彿都在這部戲劇裡找到解答。
寫完2024年的反思之後,跨入了2025年,卻反倒陷入了一波閱讀與書寫的低潮。以這幾年的經驗而言,心知那只是一個調適的過程,倒也不見慌亂,只是試著讓自己把步調放緩。慢慢地閱讀,慢慢地書寫,只是外在的事件依舊不斷,而那所造成急與緩之間的擺盪,讓節奏的掌握越發不易。
緩慢,是眼下的功課,這段日子一直這麼提醒自己。於是乎,不論是書寫、閱讀乃至學習的腳步都試著做一些調整。甚至是生活的步調、思考的慣性,也重新學習摸索著。那原是身體狀況的調整,當然也是內心的學習,可卻也在那過程中,得以重新去感受與經驗許多的變化。
直到「海灘男孩」開始播映,終於決定訂閱Netflix。雖然家裡有收藏的DVD,但畢竟所播放的是修復版,所以畫質上還是有明顯的不同。從未想過還可以再次完整地觀看這齣對自己生命意義極為重大的戲劇。那關於生涯的惶恐與省思,關於停滯與休憩,甚或關於忠於自己的想望,彷彿都在這部戲劇裡找到解答。
寫完2024年的反思之後,跨入了2025年,卻反倒陷入了一波閱讀與書寫的低潮。以這幾年的經驗而言,心知那只是一個調適的過程,倒也不見慌亂,只是試著讓自己把步調放緩。慢慢地閱讀,慢慢地書寫,只是外在的事件依舊不斷,而那所造成急與緩之間的擺盪,讓節奏的掌握越發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