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氏騙局的事件層出不窮,如im.B 借貸平台與澳豐基金事件,新聞也一直警告大家這樣的騙局最終會崩潰,為什麼還是會有這麼多人願意參與呢?如果是騙局,應該會有蛛絲馬跡,為什麼大家不仔細思考,反而被吸引造成損失?」一位朋友在聚會上問道。
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深思,我回答:「龐式騙局背後有一個根本的原因,那就是”高回報的誘惑”,很多人都渴望能夠快速致富,尤其是當他們看到投資機會能在短時間內帶來高額回報時,理智常常會被利益沖昏,人性中對快速成功的渴望,讓我們很難冷靜分析一個看似能賺大錢的機會。
此外,一部分人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和商業洞察力,在看到機會時沒有深入去分析一個商業模式到底能不能持續運作;大部分龐氏騙局的運作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它是靠後來的投資者給早期投資者支付回報,而不是靠實際的產品或服務來創造利潤,這種模式沒有長久的基礎,只能靠不斷引入新的人來維持運作。」
朋友聽後思考了一下,繼續詢問:「這是否代表一個商業模式看似很賺錢,但其實沒有實際產品或服務的時候,就應該提高警覺?那如果我身邊的人都在談論這個商機,而且他們也都被騙了,我怎麼能看出來這是不是龐氏騙局?」
「我們首先要觀察產品或服務實際的利潤來源或組成,如果它的運作完全依賴新進投資者的資金,而沒有真正的商業運作,基本上就可以判定這是龐氏騙局,只要商業模式沒有創造實際價值,爆掉就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其次,也可以透過這幾個問題來協助判斷:這個商機是否過於強調”短期高回報”和”不需要經驗”等誘惑性條件?詢問對方”這個商機的盈利模式是什麼?”時對方的回答是否模糊不清?若以上皆是,就表示這個商業模式的利潤來源有問題,以及可能沒有真實的商業基礎。」
--------------------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許多商業機會被五花八門的名目包裝著,其中有一些以投資之名行詐騙之實的危險,尤其是那些看似短期內能帶來高額回報的方案,龐氏騙局就是其中最具誘惑力的一種。
龐氏騙局的核心邏輯,就是從後來的投資者那裡吸金來支付早期投資者的回報,而不是靠實際的生產或服務來創造利潤,這種模式在一開始運作順利,甚至真的有不少人獲得承諾的回報,也吸引了大量的參與者,但在雪球越滾越大,後進者的資金不足以支付後崩潰。
對於任何一個商業機會,我們都應該具備基本的判斷能力,從專案管理和商業分析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篩選和評估,避免被龐氏騙局所迷惑。
首先,我們要思考該商業模式是否可持續,龐氏騙局的特點之一就是它沒有實際的產品或服務,只有不斷拉來新的投資者來支付舊有投資者的回報。
所以,在參與任何投資或商業計畫時,我們必須了解對方如何賺錢,如果對方無法提供清晰的商業邏輯和可驗證的賺錢方式,即便有相關專家背書,我們都需要警惕這個方案的真實性。
專案管理中的風險評估原則之一,就是一個良好的商業機會,應該要有清晰的風險管控機制,龐氏騙局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承諾高回報卻低風險,將風險隱藏在背後。
正常狀況下,商業機會的回報和風險是成正比的,當一個商業機會的風險較高時,投資人會期望更高的回報率來平衡風險,因此看到不合理的回報率,或是我們不夠了解這個商業機會的領域時,我們就應該提高警覺。
產品或服務一定要有利潤,商業行為才能成交,沒有人願意賠本做買賣,判斷一個商業機會可以看對方賺什麼,以什麼為利潤來源。
對於龐氏騙局來說,回報並不是來自於實際的產品或服務,而是來自於後續投資者的投入,一旦發現某個商業機會的回報來源不明,甚至是依賴新投資者的資金,那麼這很可能就是一個龐氏騙局。
我們並不能保證每次的判斷都能夠百分之百篩選並避免龐氏騙局,如龐式騙局一個經典案例”馬多夫騙局”,馬多夫曾是美國金融界經紀人、前納斯達克主席,在當時可說是金融教父的存在,當他創立自己的基金公司後吸引了大批金融菁英投資,誰能想像得到這樣的人物居然會做出金融詐騙。
因此,即便我們要投資一個看似可信度很高的機會時,投資的金額也要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切勿梭哈,而我常說的資產配置正是降低此風險影響的一個方法,高回報的投資機會不建議配置超過總資產20%,而且要先確保自己已有緊急備用金及保守配置標的之後再考慮,避免因投資失敗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綜上所述,龐氏騙局看似簡單、回報高,但其背後卻是風險重重,且最終將無法持續,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覺,並分析商業模式、風險與回報的關係,在面對高風險投資時,保持謹慎。
其次,對於自己的資金,也要依用途與目的來區分投資部位,利用資產配置來降低判斷錯誤或投資失敗的衝擊,才可以避免造成自己無法承受的損失與後果。
#CarryKuoOn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