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對《世界在等待的门徒》一書 第六章“平衡”寫的讀書筆記
作者:斯托德 (John Stott) 著;黄淑惠译. — 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5.1
在信仰的旅途中,我們被邀請穿梭於多重身份之間,每一個角色都是恩典的彰顯。《世界在等待的門徒》第六章以一幅溫暖而立體的圖畫,提醒我們如何在基督徒生命中追尋平衡——一種介於天與地、敬拜與工作、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
彼得前書的文字總是那麼充滿生命力。他用六個鮮明的圖像,為門徒的生活鋪展出一條充滿啟發的道路。這些圖像,不僅是對我們身份的描述,更是對我們靈命的邀請。
每個基督徒的生命都始於「新生嬰兒」。那種純淨的渴望,如同對靈奶的追尋,提醒我們依賴神話語的滋養。可愛的小生命雖然柔弱,但卻隱藏著無窮的成長可能。靈命的成長從不僅僅是個人的探索,它需要被嵌入一個更大的群體之中——正如「活石」,建造起基督的屬靈殿堂。
活石之所以強壯,並不是它自身的硬度,而是因為彼此支撐、共同連結。我們的信仰同樣如此,單獨的個體或許閃亮,但唯有在群體中才能找到那種穩固而長久的力量。這不禁讓人反思,在日復一日的教會生活中,我們是否仍然保有那份彼此扶持的初心?
彼得也說,我們是聖潔的祭司,肩負著敬拜神的責任。敬拜不僅是星期日的儀式,也不僅限於讚美詩的旋律,而是一種深入生命的態度。當我們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動都向著神而去,生活本身就成了一首詩歌。
然而,敬拜並不是門徒生活的終點。彼得提醒我們,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身份——神的子民。我們不僅活在對神的愛慕中,還要為他作見證。這是一份榮耀的使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每當我想到這裡,便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每一個微小的舉動,其實都在向周圍的人傳遞著基督的形象。
彼得把信徒比作「旅客」和「寄居者」。這樣的比喻讓人心生敬畏。是啊,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日子不過是短暫的旅程。當我們記得自己的終點是天國時,地上的財富與困境便不再那麼重要了。
然而,旅客並非意味著疏離。我們也是天國的子民,活在這個世界上,卻帶著永恆的價值觀。彼得的教導提醒我,如何在「奔跑天路」與「參與世界」之間找到平衡。我們既不能全然離世,也不能完全入世。只有以永恆為眼光,才能活出屬神子民的真實身份。
信仰生活的平衡並不容易,它需要每日的操練,也需要一顆柔軟而敏銳的心。彼得的六個圖像——嬰孩的渴慕、活石的團契、祭司的敬拜、子民的見證、旅客的分別為聖,以及天國子民的盼望,為我們提供了一幅完整的藍圖。這些角色看似不同,但實則彼此交織,形成一種和諧的生命節奏。
這不禁讓我想到英王喬治五世對威爾斯王子的忠告:「不可忘記你是誰。」是啊,基督徒的失敗,往往來自於忘記自己的身份與使命。我們若能時刻記住這些角色與責任,生命便會如同樂章般美好而動人。
我常在日常生活中反思這些圖像的教導。作為個體,我是否常常回到神的話語中,渴慕那屬靈的靈奶?作為群體的一員,我是否努力成為那穩固的「活石」,支撐並被支撐?作為祭司,我是否讓敬拜滲透我的生活,而不僅僅局限於教堂內的片刻?
這些問題雖然看似平凡,卻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而每一個答案,都是我們向神的獻祭,也是我們對彼得教導的回應。
平衡,是基督徒生命中最美的藝術。它提醒我們,如何在天與地之間行走,如何在個體與群體間找尋自我,如何在短暫與永恆中安放盼望。當我們活出彼得所描繪的這幅生命藍圖時,我們便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榮耀神的群體。這樣的平衡,不僅讓我們得以站立,也讓我們成為世界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