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小孩也能學會的情緒管理術——2個技巧,養出情緒穩定的小孩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又是以情緒火山開啟的一天。事情是從幫愷愷泡牛奶開始的。

早晨,我拿起奶瓶把溫水兑好,正準備要把奶粉加入前,我和他確認「你是要媽媽泡對嗎?」,得到他的同意後我就繼續動作,同時他一溜煙地跑去上廁所。

泡完奶以後,我就移動到沙發上輕鬆地看手機。

過了一會,從廁所出來的愷愷,連褲子都還沒拉上,看到坐在沙發上的我和放在廚房島台上已經泡好的奶,直接原地爆炸,同時開啟了高分貝的尖叫。

👦你不要在那裡!!

👩(滿頭問號)發生什麼事了?

👦你起來~~~

👩為什麼呢?媽媽在沙發上休息一下啊!

但他還是持續暴走,一直拉著我的手讓我起來。

我知道,「好好說話」的練習又來了。

▉化解衝突的第一步:建立連結。

這個步驟很違反直覺,因為我們太習慣要找「解決方法」,認為有解決問題負面情緒自然消除。

但有情緒時,什麼方法其實都聽不進去。

「有情緒不溝通」是所有溝通中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原則。

建立連結的前提有2個:

1. 不帶評價的觀察

簡單來說,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不給孩子貼標籤。

我的眼睛看到:

  • 他一邊跳腳,一邊揮手指向廚房,讓我往那邊移動。
  • 他的情緒在從廁所回來後,看見我從廚房移動到沙發後有了很大的波動。

我沒有用我的認知,不假思索評價他 「為了這麼小的事情哭成這樣,是有事嗎?」

不帶評價的觀察會幫助我們看見觸發情緒的刺激,了解事情的全貌。

2. 接納情緒、看見需求

情緒是需求的指引,同理情緒,看見需求,才能連結。

我接納了他正在生氣的狀態,沒有認為他不該為這麼點小事生氣。對孩子來説,激發情緒了通通都是大事!(其實成人也是呀~)

然後通過他的情緒,看見了他的需求是:我要媽媽在原地等他,直到他上完廁所回來。這是秩序敏感期的需要(前後不變)。

於是我開口向他核對我的推測:

👩你是因為媽媽沒有在餐廳等你所以生氣是嗎?

👦嗯!!!

好了,案情水落石出了。但愷愷還在氣頭上,然後呢?

▉ 「告訴我你要什麼」:引導孩子爲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負責,然後提出請求

表達請求的常見錯誤

愷愷情緒火山爆發時,經常會用幾個方式表達:

  • 負面請求:你不要去沙發!(那該去哪裡?)
  • 模糊的語言:你去那邊!(那邊是哪邊?)
  • 只表達感受:我生氣了!(然後呢?)
  • 只表達請求:你回去廚房!(為什麼?)

這些都是《非暴力溝通》提到低效的請求方式,因爲説完了還是説不明白我能夠做什麽滿足他的需要。

用正向的行動語言示範如何表達請求

在愷愷激動的表達中,我嚴正但平靜地問了一句話,他瞬間語塞然後停止暴走。

👩你在去廁所以前,有沒有告訴我,你希望我待在廚房不動等你回來?有嗎?

👦(愣了一下,低下頭很小聲地說)沒有⋯

👩所以,媽媽沒有做錯什麼,你明白嗎?你對我發脾氣,媽媽覺得很不OK。

👦(沈默)

👩你需要我在原地不動,你提前告訴我就可以,媽媽能做到就會努力做到,不需要發那麼大的脾氣。你叫這麼大聲,屋頂都要掀翻了,結果你有得到你想要的嗎?

👦(繼續沈默,但理虧的表情)

👩你跟著我說一次:「我想要媽媽在廚房等我上廁所回來。」你得說出來,不然沒有人知道你要什麼。這很重要喔!

👦「我想要媽媽在廚房等我上廁所回來。」

👩好,下次你這樣說,媽媽就明白了,我就會等你,明白了嗎?

就這樣,愷愷平靜下來,繼續完成早上的routine。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和3歲小孩溝通好麻煩,而且沒必要。

我不會聲明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但每一次孩子的情緒火山爆發,都是檢視教養價值觀的好時機。

是想要培養孩子能表達自己想法或感受的能力,還是更願意用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每一天的日常。

每一次在教養方法上遲疑,或感覺難以堅持時,都可以問問自己。

教養前,先安定內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nny的生涯實驗室
0會員
7內容數
關於一路上職涯經營和身份轉換的心路歷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又急,老師和陪伴者如何引導孩子處理情緒?本文提供四個步驟:1. 先穩定自己,再穩定孩子;2. 用同理的語言,為孩子說出情緒;3. 允許情緒存在,給予安全的空間;4. 情緒過後,溫柔帶領孩子學習整理。透過同理與陪伴,協助孩子學習處理情緒,並在情緒森林中一起成長。
Thumbnail
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又急,老師和陪伴者如何引導孩子處理情緒?本文提供四個步驟:1. 先穩定自己,再穩定孩子;2. 用同理的語言,為孩子說出情緒;3. 允許情緒存在,給予安全的空間;4. 情緒過後,溫柔帶領孩子學習整理。透過同理與陪伴,協助孩子學習處理情緒,並在情緒森林中一起成長。
Thumbnail
孩子的情緒來得快也強烈,當他們生氣、哭泣、拒絕或害怕時,家長和老師常會直覺地想阻止或糾正。但事實上,穩定孩子情緒的關鍵不是「讓他們不發脾氣」,而是允許他們自然地經歷這些情緒,學習如何調節。 當孩子情緒爆發時,請記住這四個「可以」,幫助他們安心地面對自己的感受。
Thumbnail
孩子的情緒來得快也強烈,當他們生氣、哭泣、拒絕或害怕時,家長和老師常會直覺地想阻止或糾正。但事實上,穩定孩子情緒的關鍵不是「讓他們不發脾氣」,而是允許他們自然地經歷這些情緒,學習如何調節。 當孩子情緒爆發時,請記住這四個「可以」,幫助他們安心地面對自己的感受。
Thumbnail
你家早晨是不是也常被孩子的情緒火山炸醒而難以收拾?今天分享我的故事,讓你看到,連3歲孩子也能學會管理情緒!從「不帶評價的觀察」到教孩子清楚表達需求,我用兩個小技巧,幫助他平息怒火。更重要的是,這些方法不只是哄孩子,而是讓他學會負責自己的感受和請求。
Thumbnail
你家早晨是不是也常被孩子的情緒火山炸醒而難以收拾?今天分享我的故事,讓你看到,連3歲孩子也能學會管理情緒!從「不帶評價的觀察」到教孩子清楚表達需求,我用兩個小技巧,幫助他平息怒火。更重要的是,這些方法不只是哄孩子,而是讓他學會負責自己的感受和請求。
Thumbnail
生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但當孩子表現出怒火時,家長往往不知所措。本文提供了三個簡單的步驟來幫助家長理解與管理孩子的情緒:深呼吸、猜測情緒和行動。這些策略能幫助家長在激烈的情緒中保持冷靜,並有效地協助孩子表達感受與找到解決方案。透過理解與適當的引導,家長與孩子的情緒管理將更加順暢。
Thumbnail
生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但當孩子表現出怒火時,家長往往不知所措。本文提供了三個簡單的步驟來幫助家長理解與管理孩子的情緒:深呼吸、猜測情緒和行動。這些策略能幫助家長在激烈的情緒中保持冷靜,並有效地協助孩子表達感受與找到解決方案。透過理解與適當的引導,家長與孩子的情緒管理將更加順暢。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家長如何協助孩子Q寶覺察情緒、理解他人,以及用「我訊息」來有效表達情緒的過程。透過耐心的引導,孩子學會瞭如何以更積極的方式面對情緒,減少了指責與衝突,促進了親子關係的親密與幸福。這篇文章也提到即將舉辦的關於幸福關係的工作坊,適合想要改善親密關係的家庭參與。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家長如何協助孩子Q寶覺察情緒、理解他人,以及用「我訊息」來有效表達情緒的過程。透過耐心的引導,孩子學會瞭如何以更積極的方式面對情緒,減少了指責與衝突,促進了親子關係的親密與幸福。這篇文章也提到即將舉辦的關於幸福關係的工作坊,適合想要改善親密關係的家庭參與。
Thumbnail
在電視新聞中,不乏能看到大人情緒失控的案例,更何況對於還不了解「情緒」是什麼的孩子而言,情緒控管更是困難。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遇上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刻,例如哭鬧、尖叫刻。而面對這樣的場景,照顧者可能會慌了手腳,或因為帶著疲憊的狀態而克制不住脾氣,卻又在事後感到滿滿自責。 這樣的錯誤處理,很
Thumbnail
在電視新聞中,不乏能看到大人情緒失控的案例,更何況對於還不了解「情緒」是什麼的孩子而言,情緒控管更是困難。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遇上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刻,例如哭鬧、尖叫刻。而面對這樣的場景,照顧者可能會慌了手腳,或因為帶著疲憊的狀態而克制不住脾氣,卻又在事後感到滿滿自責。 這樣的錯誤處理,很
Thumbnail
「我的孩子似乎不太會表達情緒,常常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愣在原地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好像平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突然間在一個時刻就會不知為何大哭起來」 在臨床上經常會遇到孩子沒辦法自己表達情緒的情況,事實上,引導孩子情緒表達是一個複雜的歷程,不是單純把情緒開口說出來而已。
Thumbnail
「我的孩子似乎不太會表達情緒,常常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愣在原地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好像平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突然間在一個時刻就會不知為何大哭起來」 在臨床上經常會遇到孩子沒辦法自己表達情緒的情況,事實上,引導孩子情緒表達是一個複雜的歷程,不是單純把情緒開口說出來而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