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我想關心孩子,但他卻不願意跟我說心裡話,該怎麼辦?其實,親子溝通的核心在於平時關係的經營。如果我們夠用心,並且能以同理心、平等的角色去看待孩子,而不是以上對下的姿態,那麼多數問題其實可以迎刃而解。換句話說,若我們能以朋友的角度對待孩子,他們大多會樂於分享,因為他們感受到的不是壓力,而是信任與理解。
.
然而,現實中情況往往並不這麼簡單。我們常常會自問:「為什麼我這麼想關心孩子,他卻不想跟我說呢?」其實,原因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
1. 「講了會被罵」
孩子擔心說了之後,父母不僅聽不懂,還可能會批評甚至責備,於是乾脆選擇沉默。
2. 「講了怕父母擔心」
他們不想讓父母煩惱,於是選擇隱瞞,覺得自己能處理就好。
3. 「講了你們也不懂」
這是我自己經歷到的情況,孩子認為父母無法理解他們的世界。
.
我們家的故事
.
我家孩子小學和國中時,和我們的關係非常親密,無話不談。他總是滔滔不絕地分享學校和同學的事情,連班上老師和好朋友的細節,我們都瞭若指掌。
.
然而,到了高中,一切開始變得不同。他的視野擴大,生活圈也變得更加豐富,接觸的人事物和資訊量暴增。起初,他還是像以前一樣,願意和我們分享,但隨著升學後家人相處的時間大幅減少(平日早出晚歸,假日又常有活動),再加上分享的內容太多,我們常常記不住或搞錯。
.
幾次溝通後,因為我們對話時常出現「記錯人名、搞混事件」等情況,他便露出了我稱之為「我說了你們也不懂」的表情。從此,他變得不再那麼願意分享了。
.
我們感到困惑:那個愛分享的孩子去哪裡了?是他長大了,還是我們變老了?(我想,兩者皆有吧。)家裡彷彿成了孩子的客棧,他回來住住,吃頓飯就又匆匆離開。
.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他上大學,到台北讀書後才有所改善。每次他回家,或我們去台北找他一起出遊時,才重新找回過去那種無話不談的感覺。雖然不能完全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但我們感覺到大約70%的「親密感」回來了。對我們而言,這已經是很大的安慰。
.
最佳距離
.
這段經歷讓我們明白:親子關係需要適當的放手,也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種「最佳距離」讓彼此都能自在而親近。
.
現在,即使孩子不常主動與我們分享,我們還是會用自己的方式默默關心他。家裡的燈,永遠都亮著,等著他隨時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