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不見對方的需求 對方也沒必要在意我的|64句教練對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各位 One Muse 的賦能師,今天我要和你們聊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當我看不見對方的需求,對方也沒必要在意我的。」這個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實踐中,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反思,才能讓這份智慧成為我們的力量。


第一篇:看見需求的力量

1. 自己的需求很重要,對方的也一樣重要

《論語》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期望別人重視我們的需求,首先要做的是學會尊重別人的需求。我們每個人都會優先關注自己的需求是否被滿足,這是天性。而作為賦能師,我們的角色是幫助個案提升能量,突破現況,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比一般人更敏銳地察覺對方的需求。要記住,我們需要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看見並重視他的需求。

還記得一位賦能師分享過的故事,他說自己剛開始時,常覺得只要帶著滿腔熱情幫助個案,就一定能贏得對方的信任。但幾次輔導後,他發現如果沒有先了解對方的處境與需求,自己的熱情反而會讓對方感到壓力。

所以,我們在接觸個案時,不是急著表現自己,而是先試著去了解對方需要什麼,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建立真正的連結。

2. 需求的前提是了解對方的目標與現況

《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提醒我們,在了解對方的需求前,必須先清楚對方的目標與現況。當我們作為賦能師,面對每一個個案,都需要像偵探一樣,用心去挖掘對方的目標與現況。我們可以試著問自己:

  • 對方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 對他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
  • 有什麼挑戰正在困擾著他?

有一次,我在帶領一場團隊工作坊時,發現其中一位成員顯得格外冷淡,似乎不願投入。於是我觀察他,發現他在回答問題時,經常提到工作效率和時間管理的困擾。後來我調整了工作坊的節奏,並在個別交流時詢問他的看法。他感受到我的關注後,逐漸敞開心扉,最後對工作坊的成果表示了高度肯定。

這讓我更加體會到,當我們能看見對方的現況,並從他的角度切入時,連結會變得更加自然。

3. 慾望與需求的微妙關聯

《易經》中的「坤卦」提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提醒我們,理解對方需求時,也要關注對方深層的慾望,因為這些慾望往往是行動的真正驅動力。例如,知名度、利益、權力、財富、美色、美食、自由、冒險感、成就感、歸屬感,這些慾望與目標雖然不同,但它們深刻影響著人們的選擇。

舉例來說,一位個案的目標可能是改善健康,但他的慾望卻是能夠吸引更多的注意力。當我們理解這層慾望後,便能更精準地設計方案,例如,將健康與他的社交形象結合,讓他更有動力去執行。

我們在協助個案時,不僅要看到表面的需求,還要觀察那些隱藏的慾望,因為這些慾望往往是行動的真正驅動力。


第二篇:讓對方感受到重要性

4. 關懷比解決方案更重要

在《道德經》中,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在與個案互動時,應像水一般柔和,滋潤對方的內心,而不是急於解決問題。很多時候,個案真正需要的,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一種被看見、被理解的感受。

有一次,我的一位個案因為職場壓力大而情緒低落。在交流時,我沒有急著給建議,而是耐心聆聽他的分享,並回應他的感受。當我說:「我可以感受到你對這份工作的用心,這真的很不容易。」他的表情立刻放鬆了許多。他告訴我,這是他最近第一次感覺到有人真的理解他的努力。

因此,無論是在溝通中,還是行動中,我們都要時刻記住:讓對方感受到重要性與關懷,這是一切連結的基礎。

5. 操練「把對方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詩經》有言:「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這句話強調了人際互動中的「互惠」原則。對賦能師來說,學會以對方為中心,是我們的核心能力之一。以下是幾個建議,幫助大家操練這種心態:

  • 主動觀察:注意個案的語氣、表情與肢體語言,從中挖掘他未說出口的需求。
  • 深入傾聽:放下自己的思緒,全然地專注於對方的話語,並給予適當的回應。
  • 重視細節:記住個案提到的小事,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及,讓他感受到你的用心。
  • 不預設立場:每個個案的情況都不同,不要用同一套方法去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6. 總結:成為連結的橋樑

作為 One Muse 的賦能師,我們的使命是用愛與智慧,去點燃每一個個案的內在力量。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看見對方的需求,並從他的角度出發,建立深刻的連結。

當我們願意用心去理解對方,並付出真誠的關懷時,對方也會感受到那份無形的能量,並回應我們的努力。

讓我們一起在未來的每一次互動中,將這份力量帶給更多人,讓 One Muse 的理念和價值,能真正影響世界。

行知合一|沒有拿來操練、驗證過的知識,是無用的

附上 One Muse 的相關社群及預約隨喜體驗的資訊:


One Muse 顯化的底層邏輯

如果你對個人成長和心靈提升感到困惑,或者你的職業發展正處於瓶頸期,那麼《One Muse 顯化法則》將是你突破現狀的最佳指南。這本書不僅講述了顯化法則的核心原理,更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法,幫助你從內在信念開始,逐步改善外在結果。

達哥結合多年在企業顧問與心靈教練領域的經驗,深入探討了「念頭」與「能量」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成功與失敗背後的本質原因。書中所提及的「一念生萬象」理念,幫助你認識到,所有的現實都是由內在信念和念頭所形塑。當你學會正確運用這股力量,所有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特別是在面對職場困境、創業挑戰和人際關係等現實問題時,本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動指南。從念頭的調整、思維模式的改變,到行動計劃的落實與優化,你將逐步掌握顯化的技巧,並最終實現你想要的結果。

這不是一本充滿口號的勵志書,而是一部實務性極強的操作手冊。它的每個章節、每個觀點,都是為了解決真實生活中的難題而設計。立即購買《One Muse 顯化法則》,讓這本書成為你生活中的實踐工具,幫助你改變現狀、實現目標,成為真正的「人生大師」!

電子書購書連結:https://www.pubu.com.tw/ebook/467433

一套結合六大系統的卡牌,透過牌陣可以還原在你所問的問題下,潛意識投射出來的能量狀態。同時可以藉此擁有全局觀、掌握到挑戰與機會,並得出具體解決問題的下一步。進而可以造命改運~聽起來很玄妙吧,我自己一開始也不相信,這是條傳世兩千年的路,讓我們一起慢慢看下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成功的團隊就像一艘方向明確的船,有清晰的目標、有效的策略和良好的關係支撐。一致的方向能聚焦資源,明確的策略讓行動有序,而良好的關係則是潤滑劑,讓合作更加順暢。本篇文章從實際案例出發,剖析這三大要素如何影響績效,並提供具體方法與日常練習,幫助你打造一支高效能的夢幻團隊!
每個人的績效模式都像是一場精彩的冒險:有的獨行俠靠毅力撐起全場,有的社交高手用人脈玩轉局勢,有的商務大師整合資源實現共贏。從效率、穩定性到成果的大小,這三種績效模型各有千秋,你又屬於哪一種?讀完本文,你將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並學會如何發揮強項、突破弱點,讓人生績效更上一層樓!
為什麼小時候的挫折沒那麼痛,而長大後卻像天要塌下來?因為我們把挫折感無限放大,讓它與自我價值綁定。事實上,挫折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從中學習和成長。本篇文章將帶你探索挫折感的本質,解開「勝不驕、敗不餒」的智慧,並提供6個實用技巧,幫助你學會面對挫折,化痛苦為成長的力量。
達哥的人生總是充滿矛盾又吸引人:他是26年創業的硬派玩家,能重塑企業效率;同時也是柔軟的哲學家,教人檢視初心。在這篇文章中,他用自己的高壓與迷茫經歷,揭露努力的迷思——成功的關鍵不在拼命,而在找到正確方向。真誠又睿智,讀完後保證讓你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
想把夢想變成現實?「顯化」的關鍵在於清晰目標、內在信念與持續行動,而 One Muse 正是讓這一切落地的專業系統!從賦能師的引導到每日早宣、晚結與感恩練習,再到察覺筆記與每週支持,One Muse 全面助力,讓你的願望一步步實現。點擊了解,開啟你的顯化之旅!
有一次,我在帶領一個專案團隊時,發現大家的工作情緒很低迷。會議上,我問他們:「我們現在的目標是什麼?」原本以為答案會很一致,結果卻五花八門——有的人說:「增加業績啊。」有的人說:「提升客戶滿意度吧。」還有人乾脆說:「不知道欸,主管沒說清楚。」更奇怪的是,每個人各忙各的,但沒有人確定自己的工作和這個目
成功的團隊就像一艘方向明確的船,有清晰的目標、有效的策略和良好的關係支撐。一致的方向能聚焦資源,明確的策略讓行動有序,而良好的關係則是潤滑劑,讓合作更加順暢。本篇文章從實際案例出發,剖析這三大要素如何影響績效,並提供具體方法與日常練習,幫助你打造一支高效能的夢幻團隊!
每個人的績效模式都像是一場精彩的冒險:有的獨行俠靠毅力撐起全場,有的社交高手用人脈玩轉局勢,有的商務大師整合資源實現共贏。從效率、穩定性到成果的大小,這三種績效模型各有千秋,你又屬於哪一種?讀完本文,你將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並學會如何發揮強項、突破弱點,讓人生績效更上一層樓!
為什麼小時候的挫折沒那麼痛,而長大後卻像天要塌下來?因為我們把挫折感無限放大,讓它與自我價值綁定。事實上,挫折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從中學習和成長。本篇文章將帶你探索挫折感的本質,解開「勝不驕、敗不餒」的智慧,並提供6個實用技巧,幫助你學會面對挫折,化痛苦為成長的力量。
達哥的人生總是充滿矛盾又吸引人:他是26年創業的硬派玩家,能重塑企業效率;同時也是柔軟的哲學家,教人檢視初心。在這篇文章中,他用自己的高壓與迷茫經歷,揭露努力的迷思——成功的關鍵不在拼命,而在找到正確方向。真誠又睿智,讀完後保證讓你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
想把夢想變成現實?「顯化」的關鍵在於清晰目標、內在信念與持續行動,而 One Muse 正是讓這一切落地的專業系統!從賦能師的引導到每日早宣、晚結與感恩練習,再到察覺筆記與每週支持,One Muse 全面助力,讓你的願望一步步實現。點擊了解,開啟你的顯化之旅!
有一次,我在帶領一個專案團隊時,發現大家的工作情緒很低迷。會議上,我問他們:「我們現在的目標是什麼?」原本以為答案會很一致,結果卻五花八門——有的人說:「增加業績啊。」有的人說:「提升客戶滿意度吧。」還有人乾脆說:「不知道欸,主管沒說清楚。」更奇怪的是,每個人各忙各的,但沒有人確定自己的工作和這個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做著一件看似沒有結果的事,除了要面對自己時不時的靈魂烤問,還要承受他人投來異樣的眼光。 不管不顧放手一博的創業家,即使犯錯跌倒了,身邊的人還是會給予支持及肯定。 一個深思熟慮,追求心靈層面及自我成長的人,要得到認同就顯得比較困難。 追求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型態。 「物質欲望」與「心靈欲望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別人做什麼選擇,不在你控制之內, 你需要覺察,為什麼在意對方的選擇, 是否將自己的經驗和觀點投射出去; 每個人的真理是對各自人生經驗的理解, 是個人生命的學習與淬練。
Thumbnail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不同方式,無需要特別指指點點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際關係中,為何許多人習慣將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之上,來聊聊這種「被需要感」可能對自我帶來的影響,以及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平衡和原則的重要性。
Thumbnail
包括我,過往也常仰賴這些所謂不用說的道理來檢視他人、判斷自己該做到哪裡。
Thumbnail
想要與對方交心,你先接受了對方跟你不一樣的想法,同樣的你也不需要隱藏你內心的情感,只要真誠的說出你的想法即可,這樣對方才有機會認識真實的你,才有可能對你敞開心胸。 只有情感的互動才會產生共鳴,有共鳴才會有下一個共鳴,或是更深入的話題,總是要有人先開始。 交心並不是關於贏得或失去,而是關於理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做著一件看似沒有結果的事,除了要面對自己時不時的靈魂烤問,還要承受他人投來異樣的眼光。 不管不顧放手一博的創業家,即使犯錯跌倒了,身邊的人還是會給予支持及肯定。 一個深思熟慮,追求心靈層面及自我成長的人,要得到認同就顯得比較困難。 追求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型態。 「物質欲望」與「心靈欲望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別人做什麼選擇,不在你控制之內, 你需要覺察,為什麼在意對方的選擇, 是否將自己的經驗和觀點投射出去; 每個人的真理是對各自人生經驗的理解, 是個人生命的學習與淬練。
Thumbnail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不同方式,無需要特別指指點點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際關係中,為何許多人習慣將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之上,來聊聊這種「被需要感」可能對自我帶來的影響,以及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平衡和原則的重要性。
Thumbnail
包括我,過往也常仰賴這些所謂不用說的道理來檢視他人、判斷自己該做到哪裡。
Thumbnail
想要與對方交心,你先接受了對方跟你不一樣的想法,同樣的你也不需要隱藏你內心的情感,只要真誠的說出你的想法即可,這樣對方才有機會認識真實的你,才有可能對你敞開心胸。 只有情感的互動才會產生共鳴,有共鳴才會有下一個共鳴,或是更深入的話題,總是要有人先開始。 交心並不是關於贏得或失去,而是關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