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爸爸媽媽都有個隱形超能力,叫做「秒衝幫忙模式」。孩子鞋帶一歪,我們的手已經不受控制地伸出去;他們拼圖卡關,我們比他們還急,恨不得自己上陣解謎。這份「我幫你」的愛,聽起來無懈可擊,但其實可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來吧,讓我們一起解剖這個「愛太滿」的現象,看看它到底會讓孩子飛不高、跑不遠,還是乾脆原地打轉。
捨不得其實是想安心
有沒有發現,當我們說「我只是捨不得讓他受挫」,潛台詞其實是「我怕他搞砸了我更心累」?比如,孩子正在努力綁鞋帶,但你一看時間,覺得今天早晨的出門計畫可能會因此泡湯,於是搶過來說:「算了,媽媽幫你,快點穿好鞋去上學!」當下是解決了鞋帶問題,但孩子大概在心裡默默給自己貼上了標籤:「我就是綁不好,還是靠媽媽吧。」
這種模式久了,孩子會變得有點像坐在後座的乘客,遇到問題只會說:「你幫我。」這樣的成長軌跡,怕不是會變成終身需要司機的「後座小王子/小公主」。
孩子的成長就像健身一樣,肌肉需要負重才會強壯,韌性也得靠挫折來訓練。如果我們總是幫孩子把重物拿走,那麼他們就永遠無法變得「肌肉發達」。想像一下,孩子第一次學騎自行車摔倒了,站起來對你喊:「我不行!」這時你的選擇是:
選2當然比選1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信任,但當孩子終於自己騎起來時,那種臉上的笑容就像中了樂透一樣燦爛,還附贈一份自信的增肌效果。
別以為放手一定得等到孩子參加什麼極限挑戰賽,其實日常生活裡隨時都能練習。比如,讓他們自己穿衣服,哪怕襪子左右穿反了也不要緊;讓他們自己倒水,灑出來了就一起清理;甚至讓他們負責喂家裡的貓,哪怕貓最後吃得一臉狼狽,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試著想像孩子做完這些事後,一臉驕傲地向你展示成果的模樣。儘管你可能會在內心默默尖叫「天啊,那是我最愛的桌布!」但你一定會感到,他的「獨立小肌肉」正在一點點地被激活。
放手不是說我們什麼都不管,任孩子天馬行空。它更像是當孩子走在吊橋上時,你站在旁邊扶著繩索,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卻不干涉他前進的步伐。當他跌倒時,與其馬上抱起來,不如拍拍他的背說:「哎呀,這裡有點滑,下次小心點!」讓他知道跌倒並不可怕,因為他有能力站起來。
所以,下次當你發現自己快要忍不住幫忙時,試著深呼吸三秒,對自己說:「放手吧,他可以的。」這種小小的克制,不僅讓孩子有機會成長,也讓你能少操一點心。誰知道呢,或許未來他會感謝你當年沒幫他綁那次鞋帶,因為正是那一次,他學會了怎麼打出一個漂亮的蝴蝶結。
思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