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孩子才能昂首

2023/01/1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大家對於「鷹架理論」都不陌生,許多的父母總是用心為孩子規劃生活與未來,期待他們的每一步都能走得更穩妥。但一棟大樓若鷹架未拆除,就代表尚未完工。同樣的,父母若不放手,孩子就無法成熟...
最近聽到朋友誇獎學校中的一個孩子,雖然只有8歲卻在媽媽受傷時主動照顧三個弟妹,連媽媽自己都發現孩子真的長大很多。但其實在這事件之前,孩子一直是一個蠻需要「被擔心」,如果沒有這個機會讓媽媽可以暫時退場,我們看不見這棟「建築物」的原貌。
當我們在抱怨孩子長不大時,有時候可能是因為我們做太多,承擔太多;或是因為我們沒有給予孩子空間,不願放手;甚至有時候是我們不想面對「不被需要」的感覺...
孩子沒有辦法像機器人,植入程式晶片後,就能照著運作。而他們生長的環境也總非一成不變,現在所謂的標準答案可能不適用於未來。
也就是我們以為的最好,對他們可能不見得合適...如果凡事都需要套模板,當然可以生活,只是就限制住了各樣的可能。永遠都只有一個模樣,永遠都只有一種期待。那無限的可能性,也就在模板中被砍斷線...
到底大人該如何淡出幕後呢?
每個心理學家都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皮亞傑認為孩子長到8歲之後,已經具備抽象思考能力,可以開始預備各樣的可能性。但每個孩子、生長環境不一樣,這個大智慧,還是留給父母。
應架卸除後孩子受傷怎麼辦?
一次性的拆除當然會有很大的震撼,所以隨著孩子年紀成長,逐步地放手。孩子越長越大,越來越少的我們的介入。
另外,當孩子還小時摔倒了,我們還可以一把抱起他,但是當孩子長大了,摔倒時,我們還有力量一把抱起他嗎?
所以逐步地放手,讓孩子一步步也可以踏實穩健,大部分的父母都無法陪伴孩子走完一輩子。在我們還有能力、時間的過程中,除了保護他的幼年時期,成長過程中,若不是著逐步鬆綁,怎麼知道孩子的承載力到哪裡?
父母學習放手,孩子開始昂首。
梁蓓禎
梁蓓禎
喜歡與各年齡層的孩子相處,從生活中的經驗分享,提供家長不同的思考,創造親子間更好的關係互動。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20年,曾經是公立學校老師。後來辭職開辦了實驗教育,同時也擔任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Facebook 粉絲專頁「梁蓓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